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寻访沂蒙红嫂 > 红色沂蒙

走进今日红色沂蒙

2006-08-31 10:57:46 SRC-70
   
 
 4月20日,“魅力山东游——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沂蒙革命老区。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走进这座城市,记者迎面感受到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下面,大众网记者带您走进一个勃勃生机,全面发展的新临沂。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素称沂蒙山区。1995年撤地设市,现辖3区9县,180个乡镇、办事处,1013万人口,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000万亩。人口、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新兴的工业、商贸、旅游城市。

  临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创造了远古文明。这里先后有3000多处文物古迹被发现,其中600多处被公布为国家、省、市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和汉代帛画就出土于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被列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临沂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素有“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之美誉。春秋时期孔子的高足曾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等,都出生或生活在这里。孔子七十二贤徒,临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临沂占有七孝。

  临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蒙山海拔1156米,是省内仅次于泰山的第二高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风光秀丽,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胜地”。沂河小埠东橡胶坝1135米,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沂河风景区被列为首批国家18个水利风景区之一,二期工程完成后可形成30平方公里水面,40公里水道和80公里滨河景观路。费县奇石千姿百态,园林石妙趣横生,堪称我国石林瑰宝。蒙山叠翠,沂水拖蓝,文峰山、苍山、马鬐山、72崮风光秀丽,沂水天然地下画廊、山东地下大峡谷洞奇水幽,沂蒙之春,草长莺飞,姹紫嫣红,千山万壑,繁花似锦;沂蒙金秋,硕果累累,稻谷飘香,风吹草低见牛羊。银雀山汉墓竹简,北寨汉画像石,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故里,孟良崮战役旧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形成了以沂蒙好风光为主题的临沂旅游品牌。2004年,临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临沂物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资源66种,其中非金属矿产45种。金刚石储量居全国第2位,闻名中外的“常林钻石”在这里发现,重达158.7860克拉,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大钻石。黄金储量居全省第3位。花岗石、石灰石、石膏、石英沙储量全省之最,被列为国家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临沂水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境内有沂河、沭河、中运河、滨海四大水系,河流300多条,大中型水库36座,水资源总量达60亿立方米,总量及人均占有量居全省前列。临沂又是山东重要的粮食、油料、黄烟、蔬菜、果品、肉类、淡水养殖等生产基地,农产品产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大蒜、银杏、金银花、板栗、杞柳、苹果等特色产品名扬海内外,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先后在这里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1938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随后一一五师、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和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都驻在这里,是当时华东和山东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当时沂蒙山根据地人口420万人,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拥军支前,可以说是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有10万多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闻名全国的“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典型。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向贫穷和愚昧宣战,涌现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示表彰。“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开拓奋进,改革开放,又涌现出了被江泽民同志称赞为“了不起”、“不简单”、“好样的”王廷江等大批全国闻名的改革开放典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沂蒙人民培育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已成为临沂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推动临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临沂过去一度经济发展缓慢,到改革开放前,全地区13个县市中仍有7个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沂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扶贫连片地区中,一举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在此基础上,临沂人民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尤其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奋战三年过千亿,打好基础翻三番”和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目标,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12亿元,同比增长17%,提前一年实现了“过千亿”的奋斗目标,并在全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人均GDP过万元。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6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6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市委、市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单产363公斤,总产345.5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7.8亿元,增长8.3%。支农力度加大,千村帮扶和“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初见成效,地方各级财政支持三农资金达10亿元,增长58%;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64.7亿元,增加36.6亿元;通过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为农民减负4.26亿元,农民人均负担降至43元。落实粮食直补政策,补助粮农资金6302万元。有组织输出劳务18万人,全市在市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31万人。累计投资25.4亿元,完成农村硬化道路1万多公里,居全省第一位,提前一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千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投资1.8亿元,解决了900多个村、70多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积极实施了一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改造续建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市委、市政府制定和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膨胀总量与提高素质并举,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拥有34个工业行业大类,形成了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建材、医药、发电等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200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37.4亿元,增长18.4%。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工业7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7%;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23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山东金锣集团成为我市第一家过百亿元的企业。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00家,过亿元的14家;实交税金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1家。全市已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40个,中国名牌3个,全国驰名商标1个。园区建设得到加强,临沂经济开发区入园在建项目51个,完成投资17.8亿元;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达7.3亿元。

  商贸业异军突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商贸业异军突起,短短几年,崛起了一座商品批发城,如潮的人流物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形成了苏鲁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在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1002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209处,形成了以临沂商贸城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骨干、专业综合相配套、批发零售相结合、功能完备、类型多样、辐射全国的商贸流通格局。2004年全市市场成交额达到616.7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成交额近400亿元,连续10年居全省工业品批发市场首位,列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第二位。面对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临沂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和提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东西两大物流城,投资300亿,鲁信、立晨、澳龙、香江、香港华药等大型物流项目落户临沂。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以蒙山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和以革命纪念地为主的红色旅游,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200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

  “三个亮点”的培植取得新成效。对外经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8亿元,其中出口11.3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50亿元,其中外资4.9亿美元,连续三年实现翻番。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18.1万户,私营企业1.8万家;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23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6%,利税占比71.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双过百”的目标。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5.9%。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过去,沂蒙山区被称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形成了海上、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通车里程达7833公里,其中,京沪和日东高速公路纵横穿越临沂,通车里程达282公里,居全省首位。胶新铁路纵贯南北,兖石铁路、坪岚铁路横穿东西。临沂海运优势明显,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是黄海、东海结合部经济圈内最大的内陆“码头”。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20多条,是鲁南地区最大的民航机场。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政通信业务总收入26.04亿元。全市固定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41.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19.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0.22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70万户。城市面貌变化巨大。根据临沂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特点,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把临沂城建设成鲁南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城、现代商贸城的目标,实施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一创六建”工程。2003年到2004年,先后投资6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临沂城的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多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996年在全国欠发达地区中率先实现“双基”达标。临沂大学建设进展较快,2004年已完成投资5.4亿元。全市各类学校6687所,在校学生173.61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3.2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1.26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68.38万人。科技进步加快,全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56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2.7万人。去年全市共争取和实施了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0 项,其中省以上科技攻关项目8项,火炬计划项目4项,星火计划项目6项,省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个。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31项,其中2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受理申请专利754 项,授权专利395项。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各种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去年在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44枚,其中金牌20枚。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卫生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同时,通过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书圣文化节,开展弘扬沂蒙精神系列活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推动改革、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9元,同比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同比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976元。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去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8.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53.5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3.12万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9617万张,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9个。全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临沂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大临沂、新临沂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五个转变提升”的工作思路,即搞好现代物流城建设,努力把临沂打造成为横连全国、纵跨全球的国内国际物流中心,实现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以园区建设为依托,以“三个一批”为抓手,努力把临沂建设成为鲁南苏北制造业加工业基地,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提升;以招商引资为龙头,突出抓好“三个亮点”,实现由内向型经济大市向外向型经济强市的转变提升;以“一河五片”开发建设为重点,以新区建设为龙头,凸显临沂现代商贸城、山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三大特色,努力把临沂建设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同时实现由生态资源大市向生态园林城市的转变提升;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的转变提升,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融现代商贸城、山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一体的大临沂、新临沂将迅速崛起在沂蒙大地上。(记者曲涛杨博周传金)

  编辑: wfj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