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代表之声

纪宝成代表:加大教育投入势在必行

2006-08-31 10:49:21
  经济参考报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这一消息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慨叹不已,“20年了,义务教育法终于开始真正实施了,我们为全国亿万少年儿童感到欢欣鼓舞。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慨叹过后,纪宝成代表忍不住发问:“我怎么也搞不懂,为什么在国家财力完全有能力的条件下,有关部门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在有的地方、有的时候却好像成了一种‘恩赐’?”

    纪宝成代表“搞不懂”的还有:教育是关系到13亿人利益的最大公共事业,为什么不少地方政府就是不愿意掏出应掏的钱?为什么个别地方卖学校的官员得不到查处反而升迁……?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纪宝成说,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升反降,1995年降至2.41%,此后开始缓慢回升,1999年达到2.79%,2002年达到3.32%,但2003年又降至3.28%。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调整后,这一比例便又降至2.79%。这么多年来,这一比例不仅没有达到4%的目标,甚至没有几年真正达到过3%。纪宝成说:“我计算了一下,如果按2000年实现4%的原定目标为参照,从2000年至2005年的6年时间里,财政在教育经费这一块至少欠账7000亿元!”

    曾在经济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任过职,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纪宝成代表,更是深深体会到申请增加教育经费拨款的种种“艰难”。

    他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我国财政收支状况不断改善,连年出现可观的财政盈余,国家财政适当增加对教育经费支出的拨款,不仅完全有能力、而且理所应当。

    “教育是关系到13亿人最大的公共事业,为什么就不愿意多掏钱?”纪宝成说,“归根到底还是对公共事业不够上心、不够关心。”

    “在不少地方的领导心中,‘公共’二字已经大大淡化甚至没有了,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了,什么都可以市场化了,包括很多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事业。一些领导主要关心的还是GDP等数据。”他指出,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的片面发展观、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泛市场化的理论误导,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些深层次原因。具体到教育领域,近些年来广为流行的教育产业化思潮就是典型表现。纪宝成多次做过教育方面的深入调研,他表示,“在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教育增量部分的经费拨款严重不足,如对大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拨款只有2000多元,这点钱能培养大学生吗?加上规定的收费也难以维持运转。有的学校就在教育产业化的名目下乱收费,或者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有的中小学校甚至为了挣钱把操场卖掉搞房地产开发。”如何真正保证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里程碑”牢固树立?纪宝成提出了加强教育投入立法的建议。

    纪宝成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体现了温家宝总理和本届政府的勇气和决心。但这只是政府层面的承诺,还需要进一步纳入到法制的轨道。”

    他建议,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其预算和决算都要纳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范围;对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的使用,也要纳入审议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财政性教育拨款体制。(记者:王小波 实习生:汪丽)

    相关链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在西部地区实施,明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这意味着到2007年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将实现“全免费”。温家宝总理说,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此,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日前表示,2006年启动这一改革,中央财政预计新增投入约102亿元,地方财政新增投入约38亿元。

  编辑: 赵永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