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代表之声

代表委员呼吁:别逼着大学虚报就业率了

2006-08-31 10:49:19 SRC-153
   
 

    彭富春代表是武汉大学教授。他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公司老板,一个是大学老师。一次,大学老师拿着一份学生的就业合同找到公司老板,要求帮忙盖个章。大学老师表示:学生不会到公司来工作,但是如果拿不到这个合同,学生的就业率不好统计。

    “这不是发生在个别学校的事件。现在很多学校有不成文的规定,没有就业合同就拿不到毕业证。”彭富春代表说:“现在本科的就业率数字水分不少。我认为可以取消了。”

    不止一位代表、委员都有相同的感受:大学的就业率并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范谊代表说,在国家包分配的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就业不用统计就业率。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从上个世纪末,高校开始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

    这个就业率的统计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之中。

    首先,统计就业率的时间以计划经济年代为标准。范谊代表说,最初统计就业率的截止日期是6月30日。在计划经济年代,6月30日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日子,离开学校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进入市场经济年代以后,学生要自己找工作,能否在6月30日前找到工作就成了一个不定数。

    沈士团委员说,国外不少大学统计就业率针对的不是应届毕业生,而是对往届毕业生持续追踪一段时间。

    现在,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就业数据,教育部门要求学校申报两次就业率,一次是在6月30日,一次是在12月30日。这给学校的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学生在6月底离校后,学校联系上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次,就业率的统计指标——派遣证,也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年代,派遣证意味着干部指标和城市户口。进入市场经济年代以后,高校则以派遣证来判断学生是否就业。在市场经济环境里,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但他们却不具备拥有派遣证的资格。

    很多高校感到困惑: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学生没有派遣证,却拥有一份工作。在就业统计中,他们又算不上是已经就业的群体。

    意识到这个矛盾,近几年来就业率的统计有了新的口径:派遣证不再是惟一的标准,学生拿到就业合同也可以算就业。

    就业率本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彭富春代表说,很多学校把就业率当成办学水平的标志。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校的“面子工程”:学校就业率低意味着教学质量不够好。结果,在许多学校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有这样的字眼:力争确保明年的就业率达到多少。

    “一些学校的就业率与具体工作人员的业绩挂钩。”彭富春代表说,就业率的压力层层下移,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老师。本来只是一个参考数据的就业率却成为奖惩的标准。

    在这种压力下,就业率的统计就出现了水分。沈士团委员说,有的学校对学生说,你没有找到工作,就填出国,因为出国也算是就业的一种。

    “这样不科学的统计还有什么意义?”王子镐代表问。

    沈士团委员说,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如何,社会自有公论。一所学校公布自己的就业率达到100%并不一定会得到公众的认可。

    旭日干委员认为,现行的做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去统计就业率,去监督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不是有用。

    “高校的职责是根据市场的要求去培养人。至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所承担的职责是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范谊代表表示。

    可是,现在学校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帮助学生找工作上。王子镐代表说,这不合理。学校不是职能部门,没有能力去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应该由政府主导,列入劳动部门的工作指标。

    统计就业率的初衷是让政府调整政策,让民众调整预期。“是让高校回归正常状态的时候了: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去提高自己的社会信誉,而不是通过作弊的手段去提高自己的就业率。”范谊代表说。 (记者 原春琳)

  编辑: 赵永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