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2006全国两会 > 热点关注

记者手记:力戒循环经济“冷漠症”

2006-08-31 10:49:37 SRC-3694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郭奔胜、王勉、吕雪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写进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草案,也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但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在一些地方和一些职能部门那里,循环经济并没有热起来。这种“冷漠症”实在要不得。

    我国20年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有统计显示,我国18%的GDP是用“生态透支”换来的。这说明,补救性的单一环保模式已经无法为继,走循环经济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这么重大的发展战略为何遭冷遇?除了循环经济是个新事物、认识上有个过程之外,恐怕与错误的发展政绩观有很大关系。基层一些地方为了GDP的数字更好看一些,不惜一切代价上项目、搞招商。在这一发展思路下,环境指标、能耗指标变成了软指标。有些基层干部甚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速度就会降下来,担心搞了循环误了发展。还有些人认为,循环经济是上面的事情、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存在等等看的思想。把循环与发展对立起来,把循环与经济对立起来,把循环与速度对立起来,搞循环实践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不起来。这是个需要彻底纠正的认识误区。

    “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任务更重,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性因素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与之对应的是要建立一套发展循环经济的考评体制,让各级干部更主动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真正关心、落实、实践发展循环经济。(完)

  编辑: 赵永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