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2008地震>本网第一时间
站内搜索:
抗震救灾一线记者报告会发言摘录
2008-06-19 15:27: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传递希望与信念
  张国栋大众日报政教新闻中心记者


  
  5月13日,我和大众日报摄影记者房贤刚一起,登上了飞往成都的班机,然后冒着大雨到达重灾区都江堰。一次艰苦的采访开始了。
  汶川是震中,映秀则是震中的震中。映秀到底怎么样?所有人都想知道。经过四次努力,19日一早,我们终于从都江堰出发,踏上了通往映秀的道路。这条国道213线,被当地媒体称为“恐怖死亡线”。
  一辆辆废弃在路边的汽车、一块块横在路中数百吨的巨石,无不在向我们倾诉震时的惨烈;山上不时落下的碎石提醒我们:稍有不慎,我们的车辆就会被砸扁,或者摔进滚滚岷江。车辆行至漩口镇寿江大桥时,我猛地感觉,车前的景象剧烈晃动,山上的碎石开始不断砸到车顶上,令人毛骨悚然。机警的司机反应奇快,猛踩油门冲了过去。身后,更多、更大的石头掉了下来。
  经过10个小时跋涉,我们终于在下午6点到达映秀镇。虽有心理准备,眼前的景象仍令我震惊。这座昔日的阿坝州第一镇,完全成了一座废墟。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救援人员仍在努力。102个小时、124个小时、158个小时,生命的奇迹不断被创造着。救援人员不放弃、被救者同样不放弃。争分夺秒,生死不离,还有什么比生命、比活着更珍贵的呢?我们,就是要为生命礼赞,为挽救生命的行动高歌。
  5月20日,报社安排我回济南休整。6月2日,我再次飞往绵阳,赶赴北川。
  为了调查堰塞湖带来的影响,采访我省处在泄洪区的援建队伍,6月7日,我与摄影记者汤序民,一起赶赴北川香泉乡的淄博援建点。在刺眼的“堰塞湖溃坝警戒线”前,坚持施工的援建人员对我说,“地震都不怕,还怕什么堰塞湖?只要能让老百姓赶紧住上板房,我们什么都不怕。”是的,我们就是要传递这样一种信念,有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我们什么都不怕。
  6月8日,农历端午节。北川曲口镇任家坪村的吴德民,拿着一篮粽子,赶到青岛援建指挥部,逐个剥开,递到援建队员面前。这位在地震中失去儿女的老人,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从5月13日到20日,从6月2日到14日,我共在灾区工作了21天。回头计算一下,两次入川,平均每天的行程达到300余公里,经历的余震近万次,有强烈震感的就达40余次。
  地震·记者·我
  房贤刚大众日报摄影部记者

5月13日上午,经领导批准,我和张国栋作为大众日报派出的第一批记者,赶赴四川灾区。
  震后的都江堰,到处是残垣断壁,许多灾民在凄风苦雨中露宿街头。
  我们首先赶到观景路47号。这幢六层住宅楼的二楼已被挤成一条缝,高不足40厘米。由于各楼层结构均遭严重破坏,你会觉得,只要大喊一声,楼房就会轰然倒塌。
  怀孕八个月的35岁高龄孕妇张晓燕就被困在铲车的铲斗处。和她一起的还有她的母亲赵大妈。一根倒塌的横梁支撑着上面的楼体,救了她们的命,也阻挡了对她们实施救援。
  成都消防官兵率先进入救援现场。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无功而返。13日下午6时,山东省第一批消防队员冒雨赶到,与他们一起展开了联合救援。
  他们调整了救援方案,调来一部铲车支撑保护,分组开展营救。到我们赶来时,12小时过去了,队员们都很疲劳,但救援一直没有停止!
  我决定爬上铲车拍摄。可走到楼前,我立刻产生了楼要向我倒下的错觉;顺着消防云梯往上爬,我更是觉得腿也哆嗦起来。我的胆子不算小。在张北地震灾区、在1998年抗洪的分洪区、在“8·17”矿难的出事井口儿,我都没感觉过害怕,现在,我居然腿哆嗦了!
  可是想到消防队员已在这里战斗十几小时了,我,还有什么好害怕的?!作为摄影记者,我不能退缩!爬上铲斗后我就开始拍摄,完全忘记了恐惧。
  张晓燕和她母亲最终被成功解救。
  这次极为艰难的救援,救出的是两个人,而救活的是三条命!
  在其后几天里,我们又多次返回都江堰,转战一个又一个救援现场,见证救援者的英勇顽强,见证搜救犬的神勇忠诚……我们也转战映秀、彭州、绵阳、绵竹等地,见证抗震救灾的一切……
  其间,我们克服了一次又一次余震带来的恐惧,克服了交通、通讯、饮食、住宿等方方面面的困难。在较好完成了采访任务的同时,我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是地震无情人有情,什么是大爱无疆!我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记者职业的神圣!
  用手中笔让更多人感受温暖

彭东齐鲁晚报记者
  


  从5月13日深夜到达灾区一线,到5月29日回到济南,我在灾区度过了终身难忘的17天。
  我想说,冲到最前线,这是我们每一名记者的责任。在这17天中,我每时每刻都被一种力量所牵引着,都被一种真情所感染着,这种力量就是血脉相连的力量,这种真情就是人性光芒所照耀出的真情。
  5月13日深夜,我赶到了都江堰。这个夜晚,我没有休息,直接奔向救援现场。 在灾区,每一天、每一次采访,我都需要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尽可能不让眼泪流出来。我用手中的笔,记录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
  每一次在擦干泪水后,我想到的就是,我无法从废墟中救人,但作为一名记者,我可以冲到最前线,用我手中的笔,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希望,感受到爱的温暖,我们必须做到!
  在灾区采访,时刻都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力,不容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在灾区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养成了特殊的吃、住、行习惯。像我们中很多人都养成了只吃一顿早餐的习惯,因为中午在现场,晚上回来赶稿子,别的时间根本没有空吃饭。有一次“破例”吃了一顿午饭,让我终生难忘。在彭州,我跟随采访一支由退伍老兵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我坚持了一天一夜,和他们一起搬运救援物资。到了中午,大家开始吃自己随身带的面包、火腿肠,而我准备不足,什么吃的也没有带,这时几位志愿者看到后,立即从自己吃的中分出一份给了我,让我也填饱了肚子。
  在这样可怕的灾难面前,生和死只有一步之遥,只在一瞬之间。然而,在死神面前,我们的救援人员可以以命博命;我们的老师可以把血肉之躯当作坚硬的盾牌;我们的母亲可以用身体护住自己的孩子。亲历和记录这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人性的伟大。
  为了活下去,我们必须要擦干眼泪。灾难可以带走我们的骨肉至亲,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但灾难却永远无法泯灭我们的善良人性。依靠人性光芒的照耀,我们永远都能在黑暗中摸索到继续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记者,理应是擎起这片光芒的前行者!冲到最前线,这就是我们每一名大众报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庄严承诺。

我决不会丢下战友当逃兵
 张丽生活日报文娱新闻编辑室主任

373×450

 
  
      与所有漂在异乡的四川人一样,得知地震,我感到异常紧张。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几分钟后,腾讯上就发了消息。一看到“四川”两个字,我的头立刻轰的一声巨响。打电话,给我爸,不通。给我哥,不通。发短信,不回。
  
      父亲在四川资阳,五姊妹分住在五个不同的地方。从下午3点到晚上8点,我打了得有100个电话吧,有空就打!直到晚上9点56分30秒,终于看到四姐上线了,那一刻,我悲喜交加!四姐在QQ上说:“成都震得挺厉害。我们学校放假了。”
  
      这一夜,直到一点多,我才把家里所有亲人找齐。
  
      第二天刚上班,领导让同事石念军跟我一起回四川。我给正在报社玩的儿子说,“妈妈要去前线了”。刚要出门,他来了句:“你们当记者的,还真辛苦呢!”我回身,亲了亲他的小脑门儿。
  
      飞机刚到成都,就收到领导短信,嘱咐我先回家看看老爸。可老家资阳与汶川是两个相反方向。我决定,直奔现场!
  
      在什邡,蓥华化工厂坍塌的现场,前来救援的山东消防官兵,竖起了一面红旗,迎风招展。
  
      灾难,让人坚强。数万逝者猝然离去,留给国人携手前行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山东省最早一批赶赴灾区的记者,而且是当时唯一的女性,我把泪水装在心里,奔走在每个重灾区。其间,报社领导考虑我的家庭情况,几次下死命令让我回来!而我数次抗命!和战士在一起,我就是战士!我比年轻的同事大了将近20岁,他们有的刚结婚,有的正准备步入婚姻殿堂,而我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了。没什么可怕的,我对领导说:我决不会丢下我的战友当逃兵!
  
      5月24日晚上,从所有重灾区采访归来,我去了资阳。90岁的老父亲,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放。我不敢看他的眼睛,艰难地抽出手,头也不回地转身就走。
  
      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句话、这一刻,令我百感交集。姐姐告诉我,军人出身的父亲,在我离开家后,老泪纵横……
  
  从无比恐惧到无所畏惧
  
  崔恒亮半岛都市报体育部记者

334×450


  
      5月12日下午,我在成都采访了前奥运冠军唐琳,在床上休息的时候,震惊世界的汶川八级地震突然发生了!忙乱中,我一把抓起衣服冲了出去。
  
      在大街上,我坐在地上写完了稿子,冒着余震,返回了空无一人的大楼,在房间发完了所有稿件和照片。当时,我出了一身冷汗,衣服都已经湿透了。
  
      当晚,我不敢睡觉,一个人在大街上四处转悠,看到献血的人们排成了长龙,我掉泪了;看到许多出租车主动向灾区开去,我掉泪了;看到电视上温总理在灾区鼓舞人心的讲话,我掉泪了。此刻,我已无所畏惧,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当一名战地记者,我要去一线采访,否则,我就是一名逃兵,对不起这个称号。
  
      第一站,我选在了灾情最严重的北川。5月14日,我步行十几公里山路,背着大包,走了两个多小时。夜幕降临,一身虚汗的我终于进了北川。在北川中学,一个12岁的女孩被救了出来,出来之后,跟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下面还有四个同学,快救他们。我掉泪了,在这个生死时刻,她还能想着自己的同学,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啊!
  
      从那之后,我一直深入各个灾区采访。我去了大部分重灾区,甚至如果有一天不去,就会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因为我觉得,那些解放军、医疗队员和志愿者都在一线,我只有跟他们在一起,才会觉得心安,否则,就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职责。
  
      在灾区采访的时候,我告诉女朋友,每天不管能否联系上我,一定要在晚上给我的母亲发一条短信,告诉母亲我一直在成都,一切都好。我知道,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爱人,我不够格,抬不起头,只有在工作中,我才可以挺起胸膛。记者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合格却很难,过去六年在半岛都市报的工作经历,让我逐渐成长,让我逐渐明白,这两个字背后的千斤重担。
  
  我在前线感悟奉献
  
  周青先齐鲁晚报记者
  
     

381×450


  
      5月13日下午两点,我和同事张贵君赶到成都后,立刻奔赴灾区现场。当时离我们最近、损失最重的现场是都江堰聚源中学。我们火急火燎赶到这里,一步跨过倒塌的围墙进入校园。
  
      天在下雨,整个校园成了泥潭。一座教学楼彻底倒塌,18个班、几百个孩子被埋在废墟里。
  
      雨还在下,我在泥潭里跋涉,满脸是泪水和雨水,已经看不清眼前的景象。我凭着本能拍摄着现场的图片,没有心情构图选取角度,更不忍心问任何一位家长有关孩子的问题。
  
      悲痛过后,我变得坚强而不是恐惧,此后面临317国道生死线以及余震的生死考验时,我不再恐慌,而是从容面对。
  
      老父亲每天都打电话,如果通了就说两句话,怕耽误我工作,问问我在哪里。其实我知道,他就是想听听我的声音,我是不是还安全地活着。
  
      在汶川,有一天妻子的电话打通了,她告诉我,家里一切都很好,领导来看望她们娘儿俩了,让我好好工作,别给报社丢脸,更要注意安全,她和闺女等着我平安回家。电话里一度没有了声音,我以为断线了,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因为哽咽说不出话来。后来我读了她给晚报副刊写的“这八天我数秒度过”,一些片段让人流泪!其实,我们前线记者的妻子哪一个不是一秒秒数着过那些天!但是这么多记者,没有一个妻子扯丈夫的后腿,我们的妻子都是伟大的女人!
  
      5月22日接到报社领导的通知,要求我们返回济南。我们实在不愿意走,因为还有那么多弟兄在一线拼命,北川、绵阳等众多重灾区我们还没来得及去!
  
      回家后才知道,后方的领导和编辑们更苦,他们个个眼睛通红、声音嘶哑,电话里根本听不出是谁。一周时间他们出了1000多个地震版面,有的编辑居然在编前会上睡着了。他们实在累坏了。
  
  微笑着矗立在生死之间
  
  贵银鲁中晨报重点新闻部主任

346×450


  
      5月13日下午3点,我和另一名记者姜涛到达都江堰市。两天的艰难采访之后,我决定去震中映秀。因为此时的映秀还是一片“孤城”。
  
      15日11:30左右,我正走到一片悬崖底下,大地突然颤抖起来……地震!我紧贴着山脚下一块巨石站立着,几块飞石呼啸着砸到山脚,滚落到岷江中。离我不远,一名未及时躲藏的群众,被大石直接击中头部跌落到江中。
  
      我人生第一次感觉死亡离我如此之近,触手可及。躺在乱石堆上,我用潦草的字迹在最短的时间内写下了两封信,一封给总编辑张天卫,一封给我的家人。
  
      “张总,您好,请允许我称您一声大哥,在这样的危急时刻生命已不重要……我请求两件事,一是请追认我为烈士,在将来我儿子会看到他爸爸不是个孬种,二是请接受我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另一封写给我的父母、妻儿。我的父亲是一名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矿工,母亲是地道的农村妇女,她种着地还养了八九只山羊。2007年把羊卖掉来淄博时,她哭了,土地和山羊是她的生活依靠。当时我拍着胸脯说:跟着儿子到淄博肯定是要让你享福,可现在不能孝敬您了,娘,您多保重,忠孝难两全,您会理解儿子的。
  
      我妻子平时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无限的支持。儿子刚过完一周岁生日,“爸爸”这个词叫得还不算清晰。“儿子,你现在一切都好吗,等你看懂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长大了……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一种光荣,我没有一丝对死亡的恐惧,更多的是没有完成采访任务的遗憾。我始终告诉自己,我是一名记者,一名大众报人……”这是我写给儿子的话。写完遗书之后,我突然心情非常好,该安排的都安排了,死亡都可以战胜了,这点小沼泽地算得了什么,我当时甚至带着微笑走出了那片沿江的沼泽地。

  
     

编辑: 王晓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