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新闻专题>2008地震>震撼讲述
站内搜索:
经历过三次大地震的两位老人的故土情
2008-06-19 15:10: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四川汶川6月18日电(记者 海明威 周正平 从峰 侯大伟)这次真的要说再见了!经历过三次大地震而从未离开过故土的两位老人,这次可能真的要离开家乡了。

    余武秀,90岁,四川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龙溪村居民。陈学初,84岁,汶川县龙溪乡龙溪村居民。两位老人都经历了1933年阿坝州茂县叠溪7.5级地震、1976年阿坝州松潘7.2级地震和本次汶川大地震三次地震。前两次大地震发生后,两位老人都在废墟上顽强地重建起了家园,现在已是子孙满堂。

    为了防止严重的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汶川县政府下达了紧急避险转移的命令,龙溪乡的4800多名老乡整体撤离来到了汶川县绵虒镇板桥村紧急避险安置点。

    “这次怕是没法回去了。”余武秀老人说。她说,房子没了,田毁了,更可怕的是,山体已经裂开了口子,半夜里经常听到轰隆隆的滚石声音。

    上世纪30年代和1976年的两次大地震后,龙溪村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两位老人硬是靠毅力生存了下来,并且在原地重新建起了家园。现在,他们都已是儿孙、曾孙四代满堂。

    不过,对于那个年代地震后的艰辛生活,两位老人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哪个管你哦!我们家都是靠刨野菜吃才活下来。”余武秀说。

    而陈学初的生存经历则更为曲折。上世纪30年代大地震后,陈学初和家人无家可归,自己搭设窝棚度日,最初也是挖野菜吃。几年后年仅十几岁的陈学初就和大人一起,去从事当地最“热门”的职业——背茶包子。

    陈学初说,那个时候,他每次要背一包(70斤)的茶叶,从都江堰背到杂古脑,背运一次单程需要7天,每次换得的收入可以买10多斤玉米面,加上野菜,可供全家人吃10多天。

    陈学初说,1933年那场地震发生时,村上没死几个人,但是地震后,饿死的人则“不计其数”。

    “这一次地震后悬殊大了,现在党和政府尽全力帮我们。那时饿了当官的谁也不管。”陈学初说。

    “我真是很对不起你们。”余武秀老人不停地对站在记者身旁的阿坝州驻龙溪乡负责转移群众的干部说。她说,转移时,他们把她从山上背了下来,她因此觉得抱歉。

    由于地震造成山体松动,次生灾害严重,和余武秀、陈学初两位老人一样,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马尔康等地有11万群众都在这两天实行了紧急避险转移。在安置点,吃喝都集中供应。

    转移出来的许多年轻人告诉记者,如果不能回去了,他们要出去打工,决不让父母牵挂、党和政府操心。

编辑: 王晓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