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 安全发展论坛

责任、安全、生命

2006-09-05 09:41:07
   
 
 

 

安全捍卫着我们的生命,安全维护着我们生存的权利,安全为我们注入无限的力量。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胜天。如果说安全生产是我们的生命,那么责任就是生命之灵魂,在安全与事故之间,责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挑战和机遇同时向我们走来。机遇促使我们前进,挑战促使我们奋斗;机遇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好向导,挑战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好老师。尽管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但我们对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充满着信心­。                        

当我们高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也惊呼各种事故的频频发生:瓦斯爆炸,车船翻沉,建筑物垮塌,火灾肆虐……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达13万多人。每起事故之后,都会给社会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我们被卷入了一场特殊的战争—人与事故之战。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有一些人表现出悲观失望,陷入了“事故难免”的宿命论的泥潭之中。甚至有人对经济增长率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和线性回归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个“死亡弹性系数”在他们看来,我国目前处于资本的积累时期,事故高发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等到GDP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后,事故高发的局面才会不再出现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安全生产事故峰值最高的年份,正是在经济发展最快、工业发展重型化的时候。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殊不知“千里长堤,溃之蚁穴!警惕与安全共存,麻痹与事故相连!

有文章这样评论震动国人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是设备陈旧吗?不是。据称,中国的井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一流的,而发生事故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则是中国井控技术的领先者;发生事故的川东钻井公司无论技术还是装备都是一流的,但为什么却导致200多人的死亡呢?关键还在管理。如果管理者不是把以人为本的口号挂在嘴上;如果事故前的预防机制不缺失,如果安全管理环节不断链;如果事故后的处理措施得当,这起惨剧就不会发生。

温家宝总理说得好:“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经验是财富,血的教训是财富,是一种无比宝贵的财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井喷事故后,同一个单位,同样的技术条件,同样的设备,由于强化了安全管理,明确了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就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2004年,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业生产千人死亡率为零,杜绝了井喷失控、井喷着火和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能否认识上述问题的本质,是我们能否远离事故的关键。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把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则作为研究的核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查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才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如果真像所说的,只国家的GDP提高才能避免高发的事故现象,即使现在努力地去做,也不能遏制事故的高增长。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用不知多少鲜血来保持GDP的增长?不知道用多少个家庭的不幸来成就老板资本积累错误的影响下,《安全生产法》怎能落实,事故怎能控制?我们怎能为那些既害人又害己,把安全生产置之度外的“老板们”寻找背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的借口呢! 

国家安监局副局长王德学:“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是呀,重大、特大事故几乎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为什么还是发生了呢?只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时刻牢记心中,只要把安全文化灌输到每一个职工当中,只要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操作,只要……那么事故就是可以避免的。以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我们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强化了科学管理,树立了安全责任意识,我们就有能力、有条件扼杀重大、特大事故。如果强化井下通风管理,确保通风条件良好,瓦斯有如何能积聚呢?如果每位瓦检员能坚守岗位,时刻警惕,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按规定进行瓦检,瓦斯浓度超标怎能不被发现如果井下作业人员都能按章程操作,火花怎能发生?那么,辽宁阜新海州立井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就不会出现,214条生命怎会消失于井下如果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舞台上方的电灯与幕布之间保持一个安全距离,325个鲜活的生命会随风而逝?如果那个操作工能够认真工作,能够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那他就不会误开阀门,9个家庭又怎会体验到失去亲人那刻骨铭心的痛?如果这些浅显得不能再浅显的道理,人人都能懂得,重大、特大事故又怎会发生呢?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安全的字典里更没有“如果”。事故是刻骨铭心的,血的教训是深刻的,这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惕吗,难道还不能让我们痛心吗,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认识到“责任”二字的重要性吗?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安全一词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而事故是一系列的事件和行为所导致的不希望出现的后果的最终产物,而后果则包括了事故本身和其产生的后果。事故是人的不安全的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直接后果,但两者都是可以用管理来控制的。要远离事故就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再先进的安全设施和机器也要靠人去操作、去控制、去维修,其科技含量愈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愈高因为每一位员工的素质提高一小步,整个企业的素质将提高一大步。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因此,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如果没有一支恪尽职守、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安全生产就没有最基本的保障。要提高人的素质,首先是提高思想素质。创建一流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保持良好的安全生产局面同样需要培养过硬的职工队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是切实提高职工政治思想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性、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站在“三个代表”和确保职工生命安全的高度来对待安全工作;除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要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调动职工保证安全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安全生产抓好抓实。

二、强化对职工的培训。

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就要加强对其培训教育工作。对职工队伍的业务培训,除了正常情况下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内容外,更要加大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教育和演练。通过培训,可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通过培训,掌握和提高应急自救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来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这是远离事故的最牢固的防线。

三、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实践证明:安全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为落实“谁施工、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扭转一些干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不务实现象,就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形成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层次考核的对象、内容、程序,并结合职工群众评议、考核等办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考核。对未完成定量考核任务或发生安全问题的,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以此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促进逐级负责制的落实,实现从“要我抓安全”到“我要抓安全”的转变。

、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无小事,因为对每一件小事的疏忽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安全管理上,1%的错误,可能导致100%的失败。安全生产这件大事是由许多小事组成的,只有将保证安全生产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才能成就安全生产这件大事。总之,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做到位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做到位了,就是不平凡

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和实际,各项管理方式、手段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摸索与之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办法。首先要夯实安全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严查违章违纪。把重点放在杜绝违章违纪上,着力点放在预防上,从源头查堵漏洞。更关键的是要建立起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坚持逐级负责制,落实领导责任。要科学地界定逐级负责制,把领导负责、分层负责、岗位负责和专业技术负责区分开,使其职责明确,各负其责,确保落实;另外还要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安全天数。安全天数是衡量一个单位安全形势的一个因素,安全天数长,并不能说明问题少,关键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巩固和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操作性强的管理路子,时刻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做到筑牢防线、长抓不懈、警钟长鸣,为公司安全生产长周期做出新的贡献。(加氢车间: 尹玉坤)

  编辑: 杨博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