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富民优先江苏行 > 江苏报道

赋予经济发展以新活力 "富民优先"应成为金科玉律

2006-08-31 11:02:36 都市讯报
   
 

据报道,在2004年以前,苏州市经常提及的口号是“富民强市”,而2004年以来,这一口号已经被改成了“富民优先”。(《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8期)

这一微妙的调整特别耐人寻味。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富民”与“强市”、“强县”是在逻辑上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富民强市”与“富民优先”并无涵义上的太大区别。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在发展路径选择不当的情况下,“强市”、“强县”与“富民”并非可以毫无影响的共存,甚至还会产生根本的冲突。5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在我国一些能源富集地区,虽然GDP和财政收入连年迅猛增长,但当地多数百姓不仅无法从中获益,反而受累于因开发导致的各种生态灾难而日益贫困,“强县”与“富民”成了矛盾关系。于是,导致了许多这样的怪现象:财政意义上的全国“百强县”,同时却又是贫困县。

如果“富民”未被视作“强市”的前提基础,甚至也未被视作并列关系,而只是将“富民”视作“强市”的一种衍生性结果,乃至一种陪衬,则“市强”导致不了“民富”,甚至还使百姓越来越穷,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更何况,还有许多地方为了“强市”,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剥夺着百姓的利益。

所以,从“富民强市”到“富民优先”的调整,实际上有着非常复杂深远的意蕴内涵。最近几年来,苏州市虽然因为出色的招商引资成绩而风光无限———2005年,苏州市实际吸引外资规模居全国城市之首,工业总产值第二,GDP全国各城市第四———但是,苏州市却一再遭遇“百姓未能同步享受经济增长”的批评。早在2003年,就有人对苏州和成都的诸项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GDP、进出口总额等数据苏州大大超过成都,但在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许多民生指标上却很落后,因此得出“苏州人不如成都人富裕”的结论。最近,具有经济学家头衔的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对苏州、上海和重庆进行对比以后,也很不留情面地指出: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只长骨头不长肉”。这一重磅批评引起很大反响。而《财经文摘》在今年4月份推出一组报道,标题也赫然为“贫困的苏州”。

如此的背景下,苏州将“富民强市”口号悄悄调整为“富民优先”,这一简单的词汇变化背后显然隐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显示当地政府试图对公共政策、经济秩序等作出重大调整的姿态。苏州市委政研室主任所说的“小康不是政府的自娱自乐,而是要看老百姓的感受度”,或许正是这一调整的思维起点。

笔者认为,苏州的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变化,非常值得其他地方重视、借鉴。进一步说,根据当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内需不足,根据当前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富民优先”应该成为各地公共选择的金科玉律———“富民优先”,才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富民优先”,才能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活力;“富民优先”,才能让劳动者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企业才能获得更为优秀的人才;“富民优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尤其重要的是,只有建立在“富民”基础上的“强市”,才是真正表里如一、内外协调的“强”,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不至于空洞化、泡沫化。通常的道理是“大河有水小河满”,但到底谁是起决定作用的“大河”?许多地方和许多人往往将地方财政理解为“大河”,认为只要地方财政富裕,百姓就自然充裕。事实证明,这样的理解多半是错误的。真正的“大河”,其实应该是百姓的腰包,因为财政富未必能带起百姓富;而如果百姓普遍富了,财政想不富都难。历史经验表明,“藏富于民”从来都不是一种坏的选择。所以,致力于“民富”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市强”,才是抵达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郭之纯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