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建设节约型社会 > 循环经济

山东济南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突出建设七个体系

2006-08-31 10:58:00 SRC-3101
   
 
  一、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通过强化工业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和对生产过程的有效管理,促进传统产业物质和能量的最优化利用,重点从产业调整、建设生态产业群等7个方面建设新工业经济体系;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防治和土壤培肥工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等建设工程,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农业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体现建设等三个层次逐步形成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物流业、生态商业、生态信息服务业、生态旅游等多种服务行业,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转。

  二、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一是水污染防治。结合南水北调工程,从总量控制、污染治理、沿岸生态建设3个方面入手,做好小清河污染防治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南段水质保障工作。开展市内河道进行截污与疏浚,实现水质达标。通过玉绣河综合整治引水等工程建设,增加市区四大泉群的生态景观用水。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步伐,加强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工作。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区域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二是大气污染防治。调整城市布局,增加环境容量,对老城区内污染较重、空间布局不合理的污染企业实施搬迁置换;使用清洁能源,控制燃煤污染,继续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调整电力、冶金、水泥和化工行业;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控制开放源污染;加强交通建设,遏制尾气污染。三是声、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实施以控制扰民噪声源、创建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居住小区为重点的“安静工程”,巩固现有成果,提高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在“亮灯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光污染控制,对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电磁辐射污染进行监控和防治,严格管理放射源,避免发生大事故。四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环境卫生建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量的产生。加强对可利用危险废物的交换工作,有效控制危险污染物。提高生活垃圾的收集、回收利用和处置能力,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旧城区、自由市场、老旧生活区的环境卫生监督工作。五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结合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更好地控制化肥使用量,严禁使用剧毒农药,杜绝污水灌溉、利用含有有毒污染物的污泥作肥料和野外焚烧秸秆现象。

  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建设中水回用体系,实现循环用水、分质用水,加强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建设, 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调控新格局。以生态、工程、生产三种治理措施相结合,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和退化土地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合理开发矿产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强化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二是国土绿化与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主要采用社会化办林业的建设模式,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行政管理和推动能力,结合义务植树,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形成全民参与、良性循环的局面。配合自然生态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的保护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全面展开,建立大环境、大森保安全体系,对森林生态状况的跟踪、评估和保护区建设、植被恢复纳入统一的管理渠道。加强草地、湿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强化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三是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加速本地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增强人才吸纳能力,建设高效的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再就业等方面的制度与体系。四是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黄河防洪工程除险加固,保证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全面完成。健全非工程防洪措施,建成全市抗旱、防洪调度中心,使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两区一园、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产、生活服务区生态防护三个方面的建设,建立受保护区域—斑块—廊道、节点—背景四个层次的自然生态体系。加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黄河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泉域泉水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建设工作。加快南部山区东部的生态重建与西部的生态恢复步伐,加强北部平原区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强村镇绿化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庭院绿化和垂直绿化。 

  五、恢复泉城特色的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开展水资源调配,进一步加强当地新水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水利工程、市区水网等水生态体系建设。强化道路与公共交通、供热供气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人口密度、硬化面积、绿地结构控制,完成老城区曲水垂杨景观建设、商埠区绿色景观保护、生态缓冲带等的建设,合理控制城市生态结构。

  六、生态型人居环境与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发展生态建筑要适应“泉城”特色和文化传统,支持对循环体系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科学研究工作,着手建设可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利用基础设施。从社区建设、服务管理、消费、再利用的过程入手建设生态居住小区和生态社区,逐步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

  七、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加强法制和奖惩机制建设,注重发挥科研和宣传教育的作用,着力提高管理者和公众的生态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活动,倡导绿色消费活动,发掘和发扬优秀的生态文化传统,不断提高城市品位。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