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寻找身边的榜样 > 凡人凡事

一个从草原走出来的女孩 创立烟大心系三农学社

2006-08-31 10:58:30 SRC-402
   
 

  赫海凤,烟台大学法学院02级学生,烟台大学心系三农学社创立者,烟台大学法学院勺海论坛“心系三农版块”版主。她作为一个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出来的女孩,生长在农村,深爱这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肩负着强烈的责任感、怀着一腔的热情和一股子韧劲,做着她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正是她所做的,让我们感动。
  赫海凤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一个闭塞、落后、贫困,大部分孩子甚至没上完初中就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的地方。他的父母怀着“吃够了下庄稼地的苦,说什么也要让孩子念成书”的信念,把她送进了大学,使她成为当地的第一个大学生。上大学之后,她始终没有放下家乡那荒凉的影子和父老乡亲慈祥的面孔,只是那时,她还不知道如何去做。直到2003年2月的一天她读到了《中国青年》上的一篇名为《一个大学生的反贫困之旅》的报道。徐海珊的事迹感染了她,激发了她身上积蓄已久的责任感。第二天她就给徐海珊写信,为徐海珊创办的中国校园慈善公益事业捐出了自己当月的200元贫困生补助。从那以后,她真正的开始用自己执著的爱心和热情,用自己小小的身躯担起了这个沉重的责任。
  同年七月,也就是在赫海凤上大一的学期末,她创立了以农村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农村的现状,思考讨论研究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学生社团——农村发展研究会(现更名心系三农学社)。在随后的暑假就和法学院其他五名志愿者一起深入西部,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跋山涉水深入农村调查了半个月。回校以后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撰写了《走进西部,青春自我》的报告集。同年十月她带领学社参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学生支农调研——新乡村建设”项目,征集志愿者到山东莱州进行支农调研,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生与村民共建基地”,帮助村民成立法律研习小组,针对困扰当地村民五年之久的耕地占用补偿争议进行了追踪调查,写就调查报告《失望的是舆论还是政府》,获得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颁发的“2003年大学生假期支农调研报告二等奖”。三个月后她又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研讨会,并随其他与会的各地高校队员先后赴微山李集村和招远白石夼村进行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调研。就这样,学社的工作就在她和骨干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的走向正轨。
    2004年,赫海凤所领导的心系三农学社又开展了校内民工月活动,从调查民工的总体情况入手为民工开展法律咨询;配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的“乡村建设高校行”项目,在其他支农社团的支持下承办了烟台地区的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了大学生支农调研的相关知识和新乡村建设理论,以及法律在农村的现实状况。紧接着的几个月中,她利用节假日带领着社员们在招远的白石夼村、杨家大沟开展了几次支农调研。在暑假,结合团中央暑期三下乡的号召还组织了“单车千里支农志愿者大行动”,一行11人,顶着烈日、骑着单车,跨越鲁、苏、皖三省,全程1050公里,远赴安徽阜阳沿路宣传农村政策、涉农法规知识,深入走访调研、和村民们联谊,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支农调研中,赫海凤带领社员们帮助村民建立专业化农民合作组织,努力使村民们能够通过这个组织实现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耕作,统一收割,有自己统一的商标,保证统一优良的质量,统一出售的经济模式,使他们能以一个集体的名义参与市场,增强农民团体在整个大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参与温铁军组织的“新乡村建设”活动,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努力转变村民们在合作化问题上的观念。有时学社在农村宣传时,遭到村干部的阻挠;有时由于干群关系不好,双方各执一词,社员们夹在两方之间进退两难。每到这个时候,赫海凤总是用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清醒的头脑,把事情解决到最好——他们不让宣传,我们就打游击;不知道孰是孰非,那我们就站出来,让自己客观、真实、清晰地了解问题。
  赫海凤是“心系三农”团队的灵魂,大家都亲切的叫她黑姐。社员们常说:是黑姐的执著和热情感染着我们,不管有多难,有她在,我们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在赫海凤的感染和指导下,整个学社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战友般的感情,无论再苦再累大家总能团结在一起。大家在为农村同吃同住,克服种种困难,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就像赫海凤所说的“现实中的我们宁愿痛苦也不愿麻木”,也许这就是歌中所唱的“一起吃苦的幸福”。
  现在的赫海凤经过多次行走后,觉得中国的传统乡村文化面临破产的危险。农村中的年轻一代很多已经不再深爱自己的家乡,她认为这是乡土文化的不自信,想为乡土文艺的复兴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她决定报考人类学研究生,希望通过对社会人类学和文艺人类学的研究,提高农村中年轻一代的文化的自信,使他们不随波逐流的卷入货币的狂潮,而是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
  赫海凤所做的是出于对同家乡一样贫困的农村和同家乡父老一样生活在穷苦中的农民的一种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又表现得那样令人佩服,因为这正是许多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

 

  编辑: 孟凡帅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