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我喜欢文化的追问
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连载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新闻>新闻专题>于丹孔子故里行>相关报道
站内搜索:
于丹:我喜欢文化的追问
2007-04-18 15:01:00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解放周末:但是面对没有秩序的现实生活,道德往往会很脆弱。

于丹:我们这个社会有两条线。最低的一条线,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保障,它是保障公民安全感的;最上面一条线,以道德伦理为核心,它是提升人的幸福感的。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夸大道德的作用。社会上很多不公正的现象,光靠道德抚慰是没用的。一定要在制度保障了人民安全感的前提下,我们再谈以德治国的道德建设。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对外在的顺应,实际上顺应的就是一种核心秩序,我们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但关键是这个“矩”已经给我们保障好了。

当人为生计所困时,给他“面包”还是“圣经”?

●《论语》思想绝不是阿Q精神。

●我们不能等着法制这个基石完全都搭建好了,再来顾及内心。

解放周末:您把《论语》比喻为中国人的“问病泉”。那么,当人们直面一些社会的阴暗,产生困惑时,也可以向《论语》“问病”吗?

于丹:这还是底线与上线的问题。没有底线,何谈上线?当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受到危害的时候,怎么能够靠道德的这种抚慰让自己忍辱偷生?《论语》思想绝不是阿Q精神。现代公民社会的制度保障,永远是公民幸福的前提。

解放周末:有人说您的《〈论语〉心得》是“心理按摩”,使人们在面对浮躁、喧嚣、焦虑、苦恼的社会现实时,整理一下心境,抚慰一下心灵。但也有人认为,这样会使人们因痛感减少而导致内心麻木、妥协。

于丹:公民的自我内心建设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基础保障有了保证之后,我们内心的提升才有可能。孟子曾经说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就是说,只有士这个阶层,他才能房无一间、地无一亩,像杜甫说的那样,自己住着茅屋,然后向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般的老百姓是,无恒产则无恒心。这是古圣先贤都承认的。当人的温饱、社会安全、人格自由,都没有得到保证的时候,我们仅仅沉溺于道德,去说精神抚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并不是今天应该提倡的。

解放周末:这就如同一句名言所说,当人们饥肠辘辘需要面包的时候,不会要“圣经”。那么当弱势群体、困难人群为生活而奔忙时,《论语》、《庄子》对他们有什么用?

于丹:现在中国的很多制度正在建构完善的过程中,这应该是外在与内在同步进行。我们不能等着法制这个基石完全都搭建好了,再来顾及内心。内心的、人格的建设与外在的制度建设,完全可以齐头并进。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到社会制度建设不完善上,也有很多属于人心失衡,属于在多元时代中的迷惑,属于个人价值建构上的迷失。

津津乐道于孔孟之道,会不会引导人们安贫乐道?

●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境遇不见得怎么好,但是他们需要有一种心灵上对自我的指认。

●文化不是象牙塔里学术的专利,也并不是精英们的“奶酪”。

编辑: 曹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