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数百年文明史 聊城四合院重现古城

2014年07月14日 09:44作者:赵迪来源:聊城晚报

近日,古城区东南隅一片仿明清风格建筑群中,一处雕梁画栋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金春庭在楼东大街路北、安乐巷南首路东处有个四合院,前面门面房开办‘崇庆和’油坊,前店后坊,院内有居室。

  近日,古城区东南隅一片仿明清风格建筑群中,一处雕梁画栋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该建筑负责人介绍,四合院主体已经完工,预计八月初竣工,届时将为古城区添加一道独特的风景。来此游玩的原古城楼南大街居民、年逾六旬的郑林告诉记者,四合院原本是北方传统的院落形式,古城居民世世代代大都在四合院里生活,对发生在四合院里的五味生活记忆犹新。

  望族府:

  都有多进院子 每一进都是四合院

  “明末,朱鼎延和他母亲一起,肩挑着行李从平阴逃难来到聊城。他于崇祯十六年(1643)中进士,入清后官至工部尚书。此后,朱家世代有高科,辈辈出进士。朱家大院位于楼北大街路西,袁宅街路北、道署东街以南及文明街以东的区域内,大院分三个自然院落,又浑然一体。”郑林回忆说。郑林的姥爷郑锡三曾在朱家当过塾师,儿时的郑林常听姥娘讲述朱家大院的故事。

  “朱家大院的大门有古式门楼,门额悬匾,院内座座砖瓦房屋,前有抱柱、厦檐,下有石阶。房屋之间,还有花木点缀。咸丰九年(1859)中进士的朱学笃,在晚年居家期间,为地方公益做过很多事情。大旱之年,他放赈施粥。黄河破堤之时,他亲赴险堤,领导民众护堤,闲暇时,就在这个院子里读书练字、吟诗作赋、观竹赏梅。”郑林说。

  “在考院街中段路南,原有靳府,听说这处院子原为三进院落,西侧两进,东侧一进。东花园、西花园分处两边。每个四合院内的房屋基本都是外表砌砖、内里为坯。在清中期的一百多年间,这个院子里走出过两名进士,四名举人,四名贡生,靳文锐在嘉庆元年(1796)中进士,靳登泰于道光三年(1823)中进士。他们勤奋好学,为人坦诚,以清廉出名。”郑林又想起楼西大街路北的“仓家公馆”,也是院落宽大,内有多进院子,房屋是砖房坯房相杂。“听说其门额上曾有‘德遗陶山’大匾,仓尔爽在同治年间任馆陶县知县,修文庙、办学校、清狱案,还修了‘仓公闸’,为地方办了很多好事。”

  商贾宅:

  四合院前有门脸房 前店后坊生意忙

  “商人家庭一般比较富裕,他们基本居住在青砖瓦房的四合院中。而且多数商人家住的四合院临街有店铺,门脸房前出一厦,安着板搭门。”72岁的古城老居民罗先生介绍。

  “金春庭在楼东大街路北、安乐巷南首路东处有个四合院,前面门面房开办‘崇庆和’油坊,前店后坊,院内有居室。他后来与人合办摄西书局。其四子金方昌投身抗日救国大业,1940年在战斗中弹尽被俘。在遭到日伪军严刑利诱后,他坚贞不屈,在狱中墙上用鲜血写下‘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的诗句,最后英勇就义。”

  罗先生还介绍了老鼠胡同里最有名气的商人魏金堂。“他家不止一处院子,大致都是四合院。魏金堂清末时干起了租赁花轿等生意,租赁项目较多,如新婚服装、戏曲行头、道具以及白事所用物品,还有锅、碗、盆、碟等宴席用具,一应俱全。城关一带人家遇有红白喜事、生诞庆典等,都来他家租赁物品,他家的物件越添越多,占用空房许多间。每天忙进忙出,一家人忙不过来,又雇人忙碌。”

  “创办过电灯公司、东临造枪厂的商振声,在马宅街路南一个四合院里居住,他对聊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较大贡献。后来他去了济南,他的弟弟‘商七爷’到建国初还住在这里。”罗先生说。

  文人院:

  民间文人并不富裕 四合院大多为平顶坯房

  “出身富贵家庭的文人,居住条件比较优越。而民间文人多数生活水平一般,甚至贫困,他们的四合院大多为平顶坯房。”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原古城区居民高文广说。

  在南口稍东路南,原有门悬“中魁元”匾额的一处院落,主人顾仲安,是光绪十八年(1892)的进士。其子顾绍年,字逢臣,清末秀才,民初为聊城著名书法家。“他家本是名门望族,院落宽阔,砖瓦房屋。顾绍年幼年有着比较优越的读书条件。”

  据史料记载,顾绍年以正楷、篆书见长,聊城《重修光岳楼碑记》《重修聊城县政府碑记》均出自其手笔。抗日战争前,顾绍年书写的匾额在聊城城区随处可见,如钱庄“德恒成”,楼东大街的糕点铺“义源成”等。

  在前王园街的西段路南,有一条向南去的小胡同,名为“磨盘胡同”。胡同内有户王姓人家,四合院内为平顶坯房。高文广说,这家居室陈设朴素,山水名画挂满四壁,“王式昭自幼绘画,由于坚持苦练,以至画技娴熟。他的山水画,线条生动,布局恰当,清秀淡雅。那时,人们都以挂他画的中堂为荣耀。”

  古棚街向南路东第一家,是清末民初名塾师孙玉璋故宅。高文广介绍,孙家的四合院也以平顶坯房组成。孙玉璋,字达臣,岁贡生,署莒州训导。早年在家设私塾,民国初期在东临道立模范小学任教员,“傅斯年幼年时,就学于孙达臣私塾。孙达臣对傅斯年从严要求,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

  平民家:

  一般是坯房或砖基土墙房 四合院常有残缺

  “过去,平民百姓住宅,城里一般是土坯房,乡下则是砖基土墙房,四合院仅占一部分。”高文广说,有的院子外观与四合院差不多,可是里面缺东屋或西屋,有的甚至没有偏房,“这叫‘二合院’‘三合院’,我称之为‘残缺 的四合院’。”

  高文广介绍,西口南街北段路东有个木匠世家,民国年间,祖居侯营镇张楼村的张汝功来城内开木工铺,后来安家在西口南。“他那院子开始时就属于残缺的四合院,后来又经后代几番拆建,更是说不上算啥形式的院子了。张汝功在当时可谓是大名鼎鼎的能工巧匠,曾受聘于河南,为富绅建设过一座豪华庄园,给官吏雕刻过八仙人物棺材,据说还发明过碾米吹风用的扇车。其子张树堂自幼随父学艺,后又多次与父亲共同参与光岳楼维修,更换过古楼立柱和门窗。他还制作了一丈二尺长的风向标,并用日本轴承将它安装在古楼顶端。”

  楼东大街路南的邓家,院子缺少东屋,也是“残缺的四合院”。邓清源早年拜于名武师赵相坤门下习武,初学二郎拳,继习刀、枪、剑、棍。1928年担任聊城县国技(指武术)研究会副会长。1942年,邓清源在城内经营五金店,日伪宪兵队就邻近他家的宅院,他看到抗日爱国人士被捕时,就出面担保相救。汉奸头目畏其武功及声望,只好释放。

  80岁老人王同丰年轻时居住在古棚街,他回忆该街北段路西的孙家,“院子不大,也称不上四合院。但是他家的八批很好吃。”孙庆和十三岁承祖业,当时还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历经民国,直到解放初期,他一直从事炸油条、八批的生意。他炸制的八批果子颜色金黄,口感酥脆,落地碎不可拾,“不仅老百姓喜欢买着吃,因为邻近东临道道署衙门,大小官员也都来购买。”

  古棚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居住过一位刘文烈先生,他家并不富裕,四合院也是由土坯房组成。“刘先生思想开明,怀有爱国热情,他先后将六个女儿都送到革命队伍中,他与共产党人合作,担任了西北专署参议室参议。”

  王同丰老人最后说,四合院承载了一代代人的生活与精神、爱好与成就,是古城文明的缩影。

初审编辑:张元亮
责任编辑:李鸿杰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