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立调查中进行深度剖析

2011-10-20 14:23: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 《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
[提要] 当我们将目光对准“转调”、聚焦枣庄,一个承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重大选题便跃然入思,在思想的指引下,三天两夜调查,三度调整专题,精雕细刻细节……

  在独立调查中进行深度剖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专题《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幕后

 

  冯玮程

 

  引子:

  毋庸置疑,2010年,“转方式、调结构”这条重大战略发展主线在全国上下风起云涌,而枣庄——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调”的脚步早在四年前已经悄然启动,时至今日其极具典型意义的成果已令同类城市刮目。为深刻记录枣庄不平凡的转型之路,绘制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样本”,用新媒体的责任为“转调”求解,2010年8月底,大众网重磅出击,通过一番深刻的“独立调查”,完成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多媒体的宏大专题——《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并一举获得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发乎思,始于行。当我们将目光对准“转调”、聚焦枣庄,一个承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的重大选题便跃然入思,在思想的指引下,三天两夜调查,三度调整专题,精雕细刻细节……我们开始了一场艰苦的“解剖”。

  一、目光

  宏大主题的“微观”选择

  2010年,新闻热点集中在几大方面:中央提出重大战略“转方式、调结构”、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全国人民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十二五”发展蓝图等,我们如何在众多的新闻热点中选择一个点,即要与山东有密切关联,又能跟紧扣时代的脉搏?既能体现宏观的主题,又能有微观具体的阐述?我们一直在思考……

  没有想到,无意中的一次枣庄之行,撞开了我们思想的大门。

  6月底的一个周末,大众网组织员工到枣庄旅游,当我们踏上台儿庄古城的瞬间,眼前的亭台楼阁、蜿蜒溪流,立即颠覆了枣庄历史上“一灰二黑”的形象。这一趟,我们没有白来,在沉醉于美景的同时,我们听到了枣庄如何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的故事,听到了陈伟市长用50万吨煤换来一座古城的故事,看到了已经关停破产后的甘霖煤矿重获新生的勃勃生机。太多的故事,不正是枣庄“转方式、调结构”的缩影吗?而枣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代表,其转型的意义更加深远。

  这个意外的收获让我们兴奋,回到济南,我们的功课并没有停止。通过翻阅资料、初步采访获悉,枣庄的城市转型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乃至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山东省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把包括枣庄在内的鲁南地区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枣庄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也是东部地区唯一的城市。这就意味着枣庄的发展已纳入到国家战略。

  早在2009年12月,大众网就以先觉的意识开辟了网络求证类栏目——独立调查,其根本就在于通过网络媒体还原事实真相、调查新闻幕后。这次,能否用我们《独立调查》的视角去剖析枣庄转调?能否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求解?以小见大,以微见巨是否可行?2010年7月的一次选题会上,总编辑朱德泉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我们已有的《独立调查》栏目,枣庄这只‘麻雀’,我们一定要‘解剖’,枣庄的四年转型之路注定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鲜活范本!”

  二、脚步

  三天两夜的连续调查

  8月28日,作为《独立调查》栏目的特派记者组成员,朱总亲自带队,总编助理、采访中心主任李冉,采访中心副主任冯炜程,视频记者韦辉启程。

  这一天,正值全省旅游重点项目现场会在枣庄召开,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直接来到台儿庄古城。我们冒着淅沥的小雨,直奔现场采访。在雨中,伞下那个兴致勃勃的导游好生面熟,走近一看,原来是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他正饶有兴致地陪同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和全省各地分管旅游的领导参观,一路上如数家珍,边“游”边“导”

  就在这个现场中,我们第一次正视陈伟——枣庄蝶变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人物。正是因为有了这次“路遇”,才有了我们第三天对陈伟长达150分钟的访谈。

  从雨中的白天到霓虹的夜晚,长达半天的采访,我们“看”景点、“逛”店铺,采访了路旁的商贩,“讨教”了枣庄市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董叶茎,参加了台儿庄古城与深圳锦绣中华景区管理合作签字仪式……半天下来,台儿庄古城作为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的四大稀缺价值了然于胸,我们对这座古城有了再认识,也充分领悟了枣庄打造“二日游”战略的智慧。

  作为枣庄转型的三大战役,发展文化旅游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发展煤化工、加快城市发展两大战役,要想彻底解剖这只“麻雀”,必须把“五脏六腑”全都探查清楚。于是,在随后的两天里,我们马不停蹄,先后前往枣庄市交通局、市政府、市中区正在拆迁的棚户区、焕然一新的全民健身中心、中联水泥、甘霖煤矿等地进行实地采访。

  这些采访,有的是兵分两路,有的是集体行动。29日,为了现场体验刚刚试运行的BRT,李冉和韦辉带着摄像机上了车,从司机到乘客,现场采访、视频对话,枣庄BRT确实解决了同城化、缩短各区间时空距离的问题。就在记者们上路的同时,德泉老总和炜程正在交通局,倾听魏成刚副局长如何把网名改成“BRT有问必答”与网友互动交流的经历。就这样,现场采访与大量的背景挖掘,让我们对枣庄的城市发展有了交互式的认识。

  BRT采访2个小时,到市政府了解情况2个半小时,去中联水泥1个小时,到棚户区1个小时……因为时间有限,短短的三天被我们高效地用“小时”划分着。连轴转的采访强度大,密度高,29日下午,当来到市中区的棚户区现场后,李冉捡了块稍微大点的石头一屁股坐了上去,德泉老总开玩笑地说:“真像来砍砖的农民工啊……”

  白天如此,晚上也基本闲不着。市政府办公厅为此次采访提供了足有一扎厚的材料,有各种会议的讲话,有重要的文件精神。为了尽快掌握枣庄转型的精髓,回到酒店,阅读大量的材料是必修课,短短两个夜晚,每每房间的灯都是子夜之后才会熄灭。

  三、感悟

  专访市长的肺腑之言

  作为枣庄“转调”的主要指挥官之一——市长陈伟是必须要专访的人物。得知我们的来意,陈伟十分乐意接受采访,但是因为公务繁忙,采访时间却迟迟不能确定。

  虽然市长的专访时间无法确定,但是我们的既定计划却不能推迟,先采着能采的再说。30日上午9点,我们按照计划来到了甘霖实业公司,董事长徐永和详细地向介绍公司破产转型的历程。交流刚刚进行了20分钟,我们突然接到电话,陈伟市长一个小时之后可以接受采访。

  旋即,我们带着歉意暂时告别,立即乘车前往枣庄军区的办公楼——市长专访的地点。来到办公楼,我们将一个会议室稍作调整,将桌椅重新摆放,借助现场的屏风和国旗,一个简易的“二对一”访谈现场就这样搭建起来。

  不一会儿,陈伟来了。

  德泉老总与李冉对话陈伟。陈伟对枣庄的转型过程历历在目,滔滔不绝,从发展煤化工、如何与联想谈判,到发展文化旅游、如何做大台儿庄古城,再到加快城市建设、如何亲自上阵写社论,原计划他只有不到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最终却因为双方的默契,不知不觉延长到了2个多小时。枣庄四年的蜕变过程,从这个指挥者、亲历者口中说出,其中五味杂陈。

  “转方式、调结构也好,城市转型也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是凤凰涅盘,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枣庄转方式、调结构是逼出来的。枣庄的唯一出路是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这是枣庄最大的科学发展观。”“枣庄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精神?我看就是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之为!”在对话的过程中,陈伟语录频出,我们在听其深刻剖析的同时,也为一个敢作敢当、有大智慧、大胸怀的市长而感动着。访谈中,除了工作,陈伟也不避讳一些私事,比如他和司机去小饭店吃面,被人网传腐败,比如他每周都要去菜市场买菜被人认出等等,没当讲到这些,对话的现场就响起我们会意的笑声。

  市长专访结束时已经中午接近12点了,我们又立即返回甘霖,继续早上的采访。

  四、呈现

  章回论述的多层展示

  三天两夜的现场采访,素材已经基本掌握齐全,然而如何呈现又成为摆在面前的问题。根据网络的传播规律,我们确定了制作一个厚重并立体的专题,综合运用多媒体的各种展现手段,集合图、文、音、视频、falsh、背景音乐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

  在这次重大选题的创作过程中,德泉老总操刀完成了两万八千字的主打稿——《2007-2010,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死变轨——枣庄:“转调”路上“破茧成蝶”》,全稿由5个章节构成,标题采用章回体,抑扬顿挫、层层递进又相互关联,内容涵盖了枣庄4年转调的各个关键性节点,“三大战役”的各个经典之作。

  以主打稿件为依托,编辑中心和美编对专题进行了两次调整,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布进程。首先是在第一时间,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在网站首页发布主打稿,第二,将稿件集合成《独立调查》栏目的固定模板,予以二次发布;第三,通盘修改专题,形成最终的“华丽”专题页面。

  将专题的形式与内容调整至最高水准,这是大众网一贯的要求。采访团队和频道建设部主任张峰、首席编辑余梁,数码设计部主任刘赟又“泡”到一起,研究页面如何调整。几个夜晚过去了,一个代表大众网制作水准的专题——《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跃然网上。除了主打稿件,细心的编辑们又搜罗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整个专题以三层的结构作为最终版,实现了厚重、立体、全方位、多角度的要求。

  结尾:

  2007-2010年,枣庄走过了这个城市历史上最不平凡也最有意义的四年:城市转型,破茧成蝶,生死变轨!

  2010年8月,大众网将这段不平凡的历程,用媒体的视觉进行记录,以媒体的责任予以传播,解剖一个“麻雀”,洞察一个时代的变轨交响!

余梁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