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入伏首日 “龟山”之上测气温

2012-07-19 17:58:00     作者: 盛堃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记者体验 气象员 测气温 温度 气象观测员
[提要] 7月18日,入伏首日,下午,大众网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南部的龟山气象观测站。“入伏首日不算热。”在观测站,大众网记者与气象观测员一起测起了气温:入伏首日的最高温度出现在14点24分,最高温度为32.6摄氏度;最低温度出现在5点10分,温度为22.8摄氏度。

白色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是观测员用来人工测气温的。

龟山气象观测场一角。

龟山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员王延平正在将数据记录在本子上,每小时一次。

龟山气象检测场内的雨量筒,筒的直径为20公分。

王延平和他的同事们每天要踏着240多层阶梯到达龟山山顶的气象观测站。

在观测员的指导下,本网记者试着读取测量地温的温度计

自动站供电系统——龟山气象监测站设备的动力来源。

    大众网济南7月19日讯(记者 盛堃)7月18日,入伏首日,下午,大众网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南部的龟山气象观测站。“入伏首日不算热。”在观测站,大众网记者与气象观测员一起测起了气温:入伏首日的最高温度出现在14点24分,最高温度为32.6摄氏度;最低温度出现在5点10分,温度为22.8摄氏度。
  记者亲测:最高温度32.6摄氏度,济南入伏首日不算热。
  下午2点,记者来到了位于济南市区南部的龟山,这个海拔不到200米的山头正是龟山气象观测站的所在地,也是济南市区唯一的国家基本站,建于1997年,观测站海拔为170.3米。
  沿着通往山顶的台阶路,记者来到了龟山气象观测站,在院子里见到了当日值班的气象观测员王延平,他正在紧盯着办公桌上的电脑屏幕。记者看到,王延平操作的系统是一个气象信息自动监控系统,其中包含了“基本要素”“常规数据”“辐射数据”“系统状态”四项。其中,在基本要素一栏,不同颜色的数字显示着当前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
  7月18日正好是入伏的第一天,但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热。到了15点,当日最高温度已经基本确定出现在14点24分,为32.6摄氏度;最低温度也可基本确定,出现在5点10分,为22.8摄氏度。“一般情况下,一天的最高温就出现在13、14点左右;最低温一般出现在凌晨。”
  随后,记者多次来到龟山气象观测站的室外观测场。通过温度计读取当前温度。15时,记者记录的31.4摄氏度;17时,温度已经降到了30摄氏度。入伏第一天,省城的天气没有让人“太上火”!
  气象观测员解惑:准确的温度应该怎么测?
  在25米见方的气象观测场内,记者看到了许多形状各异的仪器。“这个最高的是风向风速仪,是用来采集风向和风速数据的;这个百叶箱里就是温度测量仪。”王延平告诉记者,国际通用的温度计数必须要符合三项“基本标准”:温度计要离地1.5米、不能被阳光直射、要处于通风环境之中。王延平告诉记者,这个人工测温器是比较老式的,现在使用很少。
  在平常的采访中,记者经常会听到市民有这样的疑问:“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得快40度了吧,怎么天气预报说才30多度呢?”王延平说,市民自行测量的温度并非不准确,只是与国际通用温度的测量方式不同。
  在今年的7月8日,济南市气象台于5时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其中提到“多个区域自动站降雨量已超过50毫米”,并提醒相关部门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测温好操作,那测降雨量的标准是啥呢?”随后,王延平将记者领到了一个“桶状”的雨量收集器面前。他告诉记者,人工测量降雨量测量的是雨量筒收集的雨水的体积,测量时间为24小时。记者看到,这是一个直径为20公分的圆柱形雨量筒,通过最下方的漏斗,雨水可以留到雨量筒内的烧瓶里,再将烧瓶里的水倒到量杯中,便可测量降水量。
  记者了解到,龟山气象观测站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检测。观测场的仪器连着电脑,电脑上的自动监控软件每十分钟就会将气象资料传送给省气象台。除此之外,每天的2点、8点、14点和20点,王延平要使用系统内的“计算编报”把包含风速、风向、气压、气温、能见度、云等天气情况的资料发送出去,参与国际通用交换。每天的5点、11点、17点和23点再把这些信息发送一次,参与省内补充数据交换。
  采访手记:做气象观测员要受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
  今年47岁的王延平是龟山气象观测站的一位老观测员,从事气象工作已有近28年的时间。他告诉记者,目前,龟山气象观测站一共有6名观测员,平时6个人轮流值班,每个人一值就是24小时。记者了解到,气象观测员们平常的生活十分乏味,每天对着四台电脑屏幕,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不仅如此,他们值班是365×24小时,就算是大年三十,轮到值班的同志也必须要坚守岗位。
  “前年的‘年三十’是我值的班,没啥,都习惯了。”在交流中,王延平说道。当记者问到“常年在这个小屋里工作是否憋的慌”时,王延平笑了。他告诉记者,说不憋得慌肯定是假的,尤其是刚刚从省气象局那边的气象站搬过来时,一下值24小时的班,肯定是不适应。“现在习惯了就好了,你们这些年轻小伙儿肯定干不了这活。”王延平对记者说到。
  记者了解到,闲暇时的王延平喜欢看看书,但真正闲暇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在气象观测站,他和同事们每隔三小时就要观测一次,另外每隔1小时还要到外面巡视一下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做好记录。
  “现在气象监测自动化水平高了,但是也不能全部指望机器。”气象观测员王延平说到。他告诉记者,下大雨大雪时,别人都是往屋里跑,但他们都爱往外跑。“比如前几天下大雨,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出去看一看,人工测量一下降雨量。”记者了解到,在雨雪雾等特殊天气,王延平和他的同事们就得不停到室外进行观测,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被大雨淋成落汤鸡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在观测站里,当记者提出来与王延平一起记录监测到的数据,他笑着拒绝了。王延平告诉记者,做这项工作可是需要专业培训的,一般人可做不了。记者发现,做气象观测工作,需要观测员们细心再细心、仔细再仔细,如果有一点马虎和粗心,就可能受到严厉的批评,多次出现错误的话,很有可能就要失去这份工作了。(盛堃)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