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孝侄故事

2018年07月02日 17:39作者:来源:大众网

如今,在孝直镇东湿口山村,有一位87岁的张淑英老人,丈夫逝去多年,无儿无女,身体状况不佳,常年受高血压等疾病的折磨,患青光眼后仅有一只眼睛视力正常。但幸运的是张淑英老人也有一个如故事里一样孝顺的侄子,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在老人的漫长人生岁月里,竭尽孝道,为老人撑起幸福的晚年,书写了一篇动人的“新孝侄故事”。

  王和生,男,1949年7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平阴县孝直镇东湿口山村村民。

  在平阴县孝直镇镇驻地文化广场,居中而立的有一尊“孝侄”铜像,铜像定格为老人在侄子的搀扶下,其乐融融的生活瞬间,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古老的孝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从年轻时就给自己村的一个富户看家护院,对东家忠心耿耿,终生未娶。后来,这家富户败落,老人依然不离不弃,守着东家的院子。他的侄子得知后劝叔叔:“东家已经败落,你年纪这么大了,还留在此处有什么用?不如跟我去过吧!”老人拒绝说:“不行,以前老东家待我不薄,虽然现在家道败落,我也不能一走了之。”任凭侄子一再央求,老人仍执意不肯离去。无奈之下,侄子搬过来和老人住在一起。侄子对叔叔甚是孝顺,关怀无微不至,赶上在荒年,或叔叔身体不适,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竭尽全力让叔叔吃得好,穿得暖。就这样,在侄子无微不至地照料下,老人安度晚年,直至85岁时安详去世。虽然孝侄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无人知晓,但这个故事却流传至今,孝文化也在孝直落地生根。

  如今,在孝直镇东湿口山村,有一位87岁的张淑英老人,丈夫逝去多年,无儿无女,身体状况不佳,常年受高血压等疾病的折磨,患青光眼后仅有一只眼睛视力正常。但幸运的是张淑英老人也有一个如故事里一样孝顺的侄子,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在老人的漫长人生岁月里,竭尽孝道,为老人撑起幸福的晚年,书写了一篇动人的“新孝侄故事”。

  “让她一个人过我不忍心”

  现年68岁的王和生是孝直镇东湿口山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王和生老人虽已过花甲之年但在初次见面时却还比较拘谨,乍一看就是一位不善言谈的实诚人。1973年王和生老人当兵退伍回来后一直在村内务农,时而外出打打零工,和妻子结婚后儿女双全,如今孩子们均已成家,一家人过的幸福美满。王和生不善言辞,用村里人的话来说就是又憨厚又老实。但他骨子里是个热心肠,左邻右舍谁家有事,都会去帮忙。在老人退伍回家后的第四年,困乏的家庭导致原本身体较弱的叔叔患病后一病不起,加之那时落后的医疗条件,继而去世,留下了悲痛欲绝的婶子一人。因为叔叔婶子两人原本身体状况都不太好,两人结婚后多年也没有一儿半女。王和生的叔叔病逝后,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婶子更遭受了沉痛打击,整个人身体更加羸弱,意志更加消沉,只能在家干点家务,不能外出种地,当时王和生便主动帮着婶子种地、打扫、提水,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助婶子。

  1980年,张淑英老人回了一趟聊城冠县的娘家住了两个多月,这一趟回来之后她一个人更加落寞、孤单,时而一个人做着家务便发呆,看到老人日渐消瘦的面容和愈加低迷的状态,当时王和生看在眼里,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于是跟自己的父母商量一起照顾婶子,当时在世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他当即向张淑英老人提出“婶子,以后别自个做饭了,咱们一大家子一起过吧!”婶子在父母的劝说下同意了,从1980年开始,王和生一家37年来一直跟婶子一起生活至今,期间他除了赡养自己的父母,也承担起给婶子养老的责任。王和生告诉笔者:“当时决定与婶子共同生活他也没想那么多,只有一个念头,婶子一人独自生活太苦太难了,让她一个人过不忍心哪!”就这样一句不忍心哪,王和生老人37年来,怀着一颗孝老之心,尽自己所能照顾老人,体贴老人,关爱老人。

  “侄子就像亲儿子一样”

  “多亏了有这么个好侄子、侄媳妇,要不然俺自己一个人真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俺这个侄子、侄媳妇对我太好了,就像别人自己的亲儿子、儿媳一样!”张淑英老人提起侄子、侄媳妇来幸福和感激得止不住流眼泪。

  由于婶子常年身体不好,需要长期服药,王和生就定期去卫生室给她拿药。老人患有高血压,饮食需要注意,不能大鱼大肉,王和生和妻子变着花样地做各式各样的蔬菜、粗粮,每次做完都是先端给婶子,让她先吃,虽然都是一些清茶淡饭,但十分得老人欢心。婶子年龄越来越大,王和生怕婶子在夜里突然不舒服,他就和妻子经常在晚上陪着她聊聊天、拉拉呱,给她端端水送送饭,为她做伴。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加,妻子的身体也慢慢变差,照顾婶子的责任大多都落在了王和生老人一个人的肩上。

  婶子因血压高,每年需住院2-3次,每次住院王和生都是无微不致的关怀,帮助婶子穿衣、洗漱、端屎端尿,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地侍奉在婶子床前,从不让婶子受委屈。

  在王和生的影响下,他已出嫁的女儿也经常去医院陪床,还经常逗老人开心。医药费治疗费等花费更不用老人操心,自己家床上的被褥也每年及时拆洗更换,在石家庄成家立业的儿子也常牵挂着老人,时常打电话问候,逢年过节都抽时间回老家看望老人。

  2014年婶子得了脑梗,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住院期间王和生天天守在婶子的床前,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及时关注老人心理的变化,主动开导婶子,陪婶子拉家常,让老人在住院期间摆脱孤单和寂寞。在王和生悉心照顾下,婶子的病一天一天好起来,心态也越老越好。现在,婶子又可以自己精神抖擞地拄着拐杖下地走路了,甚至天好的时候可以外出稍微溜达溜达。

  “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他就是我们村里的典型,村民身边的榜样,作为一个大男人他能细心照顾自己的婶子30多年,这是多么难得的啊!我们号召全村人都学习他这种孝老爱老的行为......”每当村里有婆媳关系不好、子女不孝顺的或者召开村民大会时,村党支部书记李绪海都拿出王和生老人事例引导大家,教育村民爱老孝老敬老。李书记表示,王和生就是他们东山村的标杆人物,激励着全村人,假如每个村民都向他学习的话,全村的人就没有不孝顺的儿子、儿媳了,全村人的道德素质也会明显提升,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越来越好。

  “对自己的婶子像对自己的爹妈一样照顾,甚至比有些人对自己爹妈还好,真的很让我们感动啊!”许多村民都对王和生一家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一家是村里人身边的榜样。

  “希望她能再长寿一些”

  如今,王和生老人自己也已年近七旬,已赡养婶子37年,37年来他毫无怨言,尽心尽力。37年,他用自己的孝心照顾着老人,感动着我们;37年,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子女,引导着我们;37年,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在这37年里,王和生老人自己的父母相继去世,全家只有婶子一个老人了,谈起以后,王和生老人深情地说出自己的心愿:“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希望她能再长寿一些。”现在,家里只有婶子、王和生和妻子,王和生觉得他们这样的特殊的三口之家能够多多维持几年,让老人更加享受享受晚年生活。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农民用自己37年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什么是孝道,用自己37年的执着坚守像我们印证了什么是孝心,用自己37的辛勤付出为我们书写了一篇感人的“新孝侄故事”。他被评为“济南市道德模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