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老人三十年的守墓情

2019年05月06日 12:23作者:来源:大众网

  徐勤学,男,193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新泰市龙廷镇龙溪庄人,1965年1月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几年来,他不计名利,为了一句承诺,从1988年义务为龙溪庄遭遇战烈士墓守墓至今,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国情结掩藏在这起伏的青山中。

 

  1942年农历四月初二,八路军泰山军分区派出一个排,给驻龙廷、土门一带新成立的第三军分区司令部护送电台。当队伍行至龙溪庄西野林处,突然与日军遭遇,中了埋伏。经过半小时的战斗,因寡不敌众,41名同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仅有译电员吕允钧一人幸免,战斗场面极其惨烈,血水染红了当时的龙溪河。后来,人们把龙溪庄遭遇战牺牲的战士们掩埋在了附近几个村,其中龙溪庄村就有二十几座烈士墓。

  徐勤学很小的时候,每逢年节,他的本家叔叔徐志金就会拿着几刀纸和一壶酒,来这片坟冢前祭扫。据说,当年战斗中唯一幸存的那名战士,就是被他叔叔所救,从那以后,他叔叔便当起了守墓人。后来,他的叔叔徐志金去世,村里老书记就嘱咐徐勤学帮忙照看“烈士林”,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书记说村里需要我守墓,我就不讲条件,坚决执行。”就是为了这一句承诺,他一守就是三十年。

  起初烈士林在一处土坡上,因为年久失修,土坡有些坍塌。徐勤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到石料厂拣寻废弃石料,一小车一小车地推到烈士林,默默地砌了一道防护墙,保障了烈士林的稳固。

  徐勤学家的堂屋紧挨着“烈士林”而建,是三十年前决定为烈士守墓后,他从儿子家搬出来盖的两间小屋。徐勤学夫妇在烈士陵园旁边的看护房住了半辈子,也做了半辈子的守墓人。以前这里一共有二十几座烈士墓,后来有的烈士亲人寻来,陆续迁走了一些,现在就剩下七个坟头了。每当清明节、建军节和春节等节日期间,他都要带着纸钱和酒,去烈士林祭奠。平时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扛着铁锨,拿着镰刀去整理坟冢,累了就坐下来对着烈士碑说说话。每年雨水勤的时候,他都得勤去看着点,薅薅草,添点土。他经常说:“这些战士死时都是十八九岁,‘躺’在这里也怪闷的,我和他们说咱都没忘了他们。”

  徐勤学夫妇默默守护烈士墓,从来没有计较得失,没有一丝功利心。老两口膝下育有一儿两女,可是唯一的儿子几次经历工伤、车祸等重大事故,终在不惑之年不幸离世,老两口痛心疾首。村里有些不明就里的人总是背后嘀咕些封建迷信的说法。面对这些风言风语,老人总是一笑置之,从未动摇过自己坚守的信念。老年丧子之痛,没有击垮两位老人,却让他们肩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帮助儿媳抚养孙子成人。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每日耕作,总想着为孙子攒点钱上学。即便生活艰辛,他却从来没有向上级要求过什么,老人总说,“我是个党员,就得比别人多干点。”朴实的言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老人不计得失的大度,更是一位老党员无私奉献的信念。

  每逢清明,附近一些学校的学生都会来“烈士林”祭扫。以前,徐志金是义务讲解员。徐志金走后,徐勤学就接过叔叔的接力棒成了新任义务讲解员,向孩子们讲述当年发生在这个地方的惨烈战斗。八十几岁高龄的他每每说到关键处,还激动不已。2005年,新泰市委、市政府为龙溪庄的烈士专门立了纪念碑,并在每年清明、建军节和国庆节时组织附近中小学的学生来祭扫。这时,徐勤学就一遍又一遍地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那段历史。他说,“得让后人记住,才对得起死去的战士们。”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