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载援坦路 大爱赤子心

2019年06月04日 16:13作者:来源:

  黄达,1963年6月出生,临沂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他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作为援坦队伍,他和他的医疗团队七年援坦期间为当地群众实施手术过万人次。用他们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一片善良友善与当地人融合到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睦邻友好,他被选为第二十一期援坦医疗人员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非洲屋脊,一年四季炎热高温、蚊虫泛滥、疟疾肆虐,贫穷落后……中国的援坦队伍从1968年开始,至今已有50余年。2008年初,中国对坦桑尼亚的医疗援助已经完成了二十期。作为对口援坦单位的山东省卫生系统,黄达被选拔成为第二十一期援坦医疗人员。2009年8月10号,他与四名队员分派到马腊省木索马省立医院,并担任了这支医疗小分队的队长。

  尽管来坦之前,黄达和医疗队的队友们已从网上查询获悉了这里的相关情况,但当大家真正面对这里的现状时,还是被这里的贫穷落后惊呆了:他们所在的木索马省立医院,只有二百张床位,一百多名职工,不到10名临床医生;医疗设施条件极其简陋、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艰苦的生活条件也超出了黄达和队员们的想象。木索马蔬菜单调,一年到头只有土豆、洋葱、茄子、西红柿这四种蔬菜可吃。而饮用水是从医院旁边五十米处的维多利亚湖里直接抽取,未经处理就通过地下管道输入千家万户,当地群众吃完饭后拧开水龙头就喝,霍乱、黄热病、登草热等传染类疾病频频爆发。

  大医精诚,他是坦方最亲切的友谊使者

  坦方百姓对医疗的迫切需求,时时冲击着黄达的心,黄达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贫困可怜的患者。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急切来到门诊室内,她身后跟着大大小小五个孩子,肚里还怀着的孩子也临近生产,怀里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孩子因为气管异物,脸色青紫,奄奄一息,这位母亲用绝望的眼神看着黄达。

  情况危急,黄达根据国内多年工作经验考虑这是一个声门下异物,属于急症,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危险,即使在国内也是棘手的急症。此时已来不及去手术室,他立即将患者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在无麻状态下为孩子做了手术,顺利取出异物。那位年轻母亲满含热泪以下跪的方式表达了对黄达的尊敬与感激,看着眼前苦难的一家人,黄达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医疗条件的差别,可以随时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同是一个地球上的人类,这些非洲同胞却享受不到好的医护保障。那一刻,黄达更感觉到他援坦工作的意义,他决定要更加努力,珍惜一分一秒,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实践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主旨。从木索马到塔宝拉,再回到木索马,援坦七年中,黄达一个人施行的大大小小的手术超过3000例,他带领其他队员一道为地方群众施行的手术超过万人。

  作为木索马医疗分队长的黄达时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自己从事的工作。他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虽然渺小,但走出国门后一举一动代表着国家形象。外事无小事,他相信可能某个小小的机会就存在着“小球撬动大球”的奇迹。

  家人支持,援坦七年带领团队施行手术过万人次

  黄达能够在援坦中坚持七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妻子张燕华的理解。

  2010年下半年,黄达在坦桑尼亚工作一年后,张燕华曾出国看望丈夫。在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后,张燕华被这里的贫穷、落后的状况震惊了,看到又黑又瘦的丈夫和简陋的环境条件,妻子心疼地流下了眼泪,他更加体会到丈夫在国外是多么不容易。在工作现场,张燕华亲眼目睹了一位又一位黑人同胞在丈夫的救治下获得了健康,心里感到由衷的自豪。张燕华回国后,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个人无怨无悔地挑起家庭的重担,也使黄达下定决心留任第23届、24届援助医疗任务。

  就这样,黄达带领队员们从木索马到塔宝拉,再回到木索马。援坦七年中,黄达一个人施行的大大小小的手术超过3000例,他带领其他队员一道为地方群众施行的手术超过万人。并且多次开展工作交流活动,医疗队通过知识讲座、示范教授等各种培训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手术方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木索马医院填补了多项空白,抢救危重病人方面极大提高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吴杭霏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