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艾滋病患者点亮明灯

2019年07月09日 16:35作者:来源:大众网

2001年,毕希超开始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参与全区艾滋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干预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长期管理工作。由于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又无法治愈的传染病,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时,妻子不支持,毕希超自己心里也直犯嘀咕,周围一些人知道后还开始疏远他,而外界的不认可并没有影响到毕希超,他一直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

为艾滋病患者点亮生命明灯

  人物介绍

  毕希超,男,生于1982年12月,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生。

  主要事迹

  2001年,毕希超开始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参与全区艾滋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干预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长期管理工作。由于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又无法治愈的传染病,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时,妻子不支持,毕希超自己心里也直犯嘀咕,周围一些人知道后还开始疏远他,而外界的不认可并没有影响到毕希超,他一直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

 

毕希超工作照

毕希超工作照

  毕希超作为一名执业医师,从专业知识的宣教到咨询者的心理疏导到抽血采样,最终结果的通知、解释以及对病人的转介服务,他承担了其中绝大部分工作。为了减少咨询者及患者等待时间,保护好他们的个人隐私,他还学会了抽血。谈起第一次为患者抽血检验的情景,毕希超记忆犹新。“特别紧张,但因为患者本身就敏感,所以要克制自己,不能表现出来。”毕希超说,第一次遇到血液喷在手臂和工作服上的情况时,整个人都被吓坏了,赶紧用碘伏和清水清洗了一下。从那以后,毕希超更加注意,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来为患者操作,一旦发生意外,立即服用药物进行阻断。

  由于艾滋病是一种易受到社会偏见,又无法根治的传染病,因此在宣传干预和管理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其它传染病所没有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娱乐场所进行高危人群现场干预工作时,经常受到工作人员的冷遇,以及高危人群的不理解和不配合……高危人群大多内心敏感脆弱,且又极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毕希超和同事们利用好每次开展工作机会,耐心为他(她)们解决心中的疑虑,引导他(她)们建立安全健康的行为方式,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降低感染风险。

  前来做咨询检测的人员,大部分因为曾经有过高危行为而内心焦虑,又往往难以启齿,毕希超对每位来询者都能做到平等对待,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同时进行一些互动让他们消除疑虑,帮他们分析行为的危险性,提供解决方法。一位咨询者,因为就医时怀疑被使用了不洁针具,就开始陷入强烈的HIV恐惧当中,出现严重的焦虑、疑病症状,甚至丢掉了工作。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恐艾,多数电话都是在休息时间打的。一次,在老家为母亲过生日的毕希超接到他的电话,和母亲说明情况后,驱车50公里回到单位,把他请到会议室详谈了两个多小时。期间,毕希超对于他的疑虑进行了细致的阐释,澄清他对艾滋病认知上的一些误区,经过多次面对面交流,最终这位咨询者慢慢回归了正常生活。

  不论什么原因,感染上艾滋病病毒都是不幸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不可预期的死亡让他们陷入焦虑、恐惧、愤怒、绝望等严重的情绪反应之中,接下来伴随长期的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孤独、自卑、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心理,这不仅影响到病人个人和他们的家庭,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艾滋病的预防控制。

  面对感染者和患者的咨询,毕希超细致周到的与他们交流,每当有不易理解的问题时,他就一个问题多讲几遍。有的艾滋病感染者在得知确诊结果后自暴自弃,立即更改了联系方式,无法联系,毕希超就会通过户籍地查访等多种方式进行联系,在与患者取得联系后,耐心的为其讲解国家对艾滋病患者的救助措施和关怀政策,帮助其理解日常随访管理与服务的意义,在经过反复多次的沟通交流后,使其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保证了艾滋病感染者/患者随访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病人群对社会的危害性。

  在多年的随访工作中,他与每一位感染者都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甚至,他连患者的电话号码都牢记在心,看到电话号码就能知道是哪位患者打来的,成了患者的知心朋友。当患者因为病情感到困惑或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就会打电话过来或者到疾控咨询室来咨询、倾诉。毕希超总能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对于他们一些不了解或想不开的一些问题,给予详细解答,使他们逐渐解开心里的结,思想放松,他们的心里就会感觉轻松许多,也会更加坚定对抗疾病的信心。

  十余年来,毕希超曾多次被山东省疾控中心、青岛市疾控中心评为“先进工作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