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字村志传承乡村记忆

2019年09月06日 17:19作者:来源:大众网

  20万字村志传承乡村记忆

  ——退而不休的新乡贤

  近日,笔者找到家住大黄乡仓上社区的退休教师王绍志,知道他正在创作20万字的《仓上村志》,并且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还曾被评为全市先进“五老”志愿者,格外感动。

  75岁高龄,仍然为村办“闲事”

  相谈不到一刻钟,小屋陆陆续续来了五位客人。待记者讲明来意,85岁的王金玉老人竖起了大拇哥:“绍志可是个大好人,谁家有事都跑在头里,钱是钱、人是人,没少帮咱仓上村的老少爷们!”

  今年75岁的王绍志,原是一名乡村教师,先后在仓上小学、联小任教,2007年2月退休后回仓上村居住。2016年,村里迁建新社区,因没有儿子,老人被安置在社区的老年公寓里。孰料,这里竟成了整个仓上社区的公共会客厅。

  70岁的董洪海说:“主要是因为他俩的脾气好、热心肠。四叔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识文断字有能力,甭管谁家缺钱作难,四叔从没说个‘不’字!”

  “95年家里搞大棚手头紧,娶儿媳妇换帖要300块钱,手头就10块。绍志四处借钱帮俺凑齐了300块。”王金玉说。

  王绍志不但背债帮大伙,还爱管“闲事”。社区搬迁,村民闹意见。“老院子,面积大,可以养牛养羊。住进楼,没了收入咋办?”面对这种情况,王绍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搬新楼这是好事呀,不但居住条件改善了,大伙还可以把地租出去,打工赚钱,挣两份钱。”于是,利用大伙来串门的机会,王绍志当起了义务宣传员,给大家讲解社区搬迁的好处。慢慢地,大家想开了,社区搬迁顺利实施。

  作为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他把握喜事新办、丧事从简的大形势,坚决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推行移风易俗。如今王绍志已75岁高龄,村里有红白事,仍积极参与。“甭管家里遇上啥事,这老爷子就是咱的主心骨,他不参与咱心里不踏实。”村民们说。

  分毫不取,创作20万字《仓上村志》

  老王有一摞日记本,详实记录村内婚丧嫁娶、村内大事、个人工资、每日支出明细及生活点滴。这些记录最早始于1976年,至今已42年。“打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古论今,而且喜欢把它们记在脑子里,上班后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王绍志说。

  正是缘于自己的爱好,2012年春,当大黄乡请他帮忙编写乡志时,老王一口应承下来。相关领导问他:“老王,这个事不是一天两天,你看看这个报酬怎么算?”“啥报酬不报酬的,俺有退休金,就想给乡里做点贡献。”老王说。从此,老王全身心地扑在乡志编写上,每天骑车往返20里路,风雨无阻,为《大黄乡志》成书积累了大量素材。

  2016年,村里迁建新社区,王绍志主动请缨编写《仓上村志》,得到支书的热烈支持。王绍志早年的记录为村志编写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素材,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据。对此,他总是不厌其烦,通过多方打听、登门拜访等方式,定要考据清楚。

  乾隆朝重臣刘墉的警卫员张成乃仓上村人,没有直系后代,为弄清张成的具体情况,王绍志三番五次到其后代的外甥家问询;对相关人物姓名,反复查证;村里在外工作的知名人士,王绍志总是辗转联系到其本人或子女,请求对方将详实履历发过来……

  写志过程中,为力求真实,老王曾邀请村内有文化的人共同商讨。没成想,少数人利益被触犯,跟他拍了桌子。老王伤心不已,老伴女儿也忍不住埋怨:“写这东西也没啥报酬,还得罪人,图个啥?”然而,老王并没有放弃。

  老王不会用电脑,只能手写《村志》。奋笔疾书一年多,老王终于写成了20万字的《仓上村志》初稿。去年2月1日,县志办及相关专家在大黄乡政府召开了《仓上村志》评审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村志记录详实,极大程度的还原了村情村史,这不仅是记载历史,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工程。乡里决定以村志为蓝本,从省里请来专家在仓上社区办公楼三楼布置了仓上村史馆,展览内容有实物、有图片、有文字,成为大黄乡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关心下一代的“五老”志愿者

  “要么不干,干就干好!”王绍志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便是:不服输。早年,他把这个劲头用在学习上,成了县乡出名的尖子生;走上工作岗位,他便把这股劲倾注到教育事业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学子。

  小时候,王绍志酷爱学习,多次受到公社和县里的表彰。16岁时,家贫辍学,坚持订报纸、买书籍,给自己充电。30岁时,王绍志被推荐为一名民办教师。自1975年参加工作到2006年退休,王绍志从普通教师干到学校负责人,他所管理的学校无一不被评为“窗口学校”。

  走下工作岗位,王绍志依旧关注开教育工作。看到因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无人辅导,他便主动了解其家庭状况,指导孩子学习。

  仓上小学曾多次请他作讲座,指导年轻教师如何当好班主任和辅导员,激发教师和学生学习、工作积极性,老王乐此不疲。前些年,一些民办教师因待遇问题,想放弃教学出外打工,王绍志主动找他们聊天,在他的劝说下,一些老师最终坚持下来。

  跟孩子聊天,给他们答疑解惑,成为王绍志的一个习惯。南段村村民张海波大学毕业时,曾在继续深造与就业赚钱的选择上彷徨。王绍志对他说:“孩子,既然热爱学习,就应该继续读,将来走上社会才能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并主动帮他做父母的工作。现在,张海波成为一名医学博士。仓上村村民董玉打小爱学习,王绍志觉得是个好苗子,主动帮他辅导、给他鼓励。在他的影响下,董玉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如今成了协和医院的一名医生。

  王绍志的事迹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被推荐为德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五老”志愿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