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黄集“革新记”(1):新法富了老村子

2013年12月16日 07:49作者:刘 进来源:大众网菏泽频道

书记们通过公司加集体的模式,争取了农业开发资金150万,入股黄集乡金农木业龙头企业,为省文化厅的5个帮包村集体致富,每个村的集体收入各达到10万元。期间,关于扶贫基地水貂养殖利润的分配,管国志与刘登考有了“争执”。

  第一书记帮扶下的养殖合作社和扶贫基地

  登高水貂养殖合作社内部设施

  西张庄村整合后的煤球厂

  省文化厅“第一书记”帮包村工作进度表

  大众网菏泽11月25日讯(见习记者 刘进)“集体投资”、“特色养殖”、“助残资金托养管理”……省文化厅的五位第一书记管国志、吕承睿、董桂林、武晓明、魏崇坤的到来,为郓城县黄集乡的5个帮包村带来了新观念,新路子、新模式。正如到黄集乡担任第一书记兼领队的管国志所说,要把好事办好,少不了用新方法冲击旧路子。一场小规模的农村“革新”,正在这个濒临黄河、两省三市交界的乡镇展开。

  农村发展新观念:靠集体共同致富

  黄集乡西张庄村常住人口有2340人,种植方式单一,少有经济作物,常年外出打工的有500人左右。每年农忙时节,他们纷纷赶回家,在地里忙上一阵,然后又远离家乡,打工谋生。

  在西张庄村做了25年支书的张存善对外出打工的弊端深有感触:“年轻劳力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教育都成了问题。”

  帮包西张庄村的第一书记管国志,深知想要发展,就要把年轻人留下来的道理。吸引村民留在村庄,在自己的土地上搞出名堂,成了他来到帮包村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西张庄村也有做经营的村民,但分布散落,不成规模。管国志及时组织了西张庄村致富小能人座谈会,共同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致富资源。现在村里的两家小机械厂共吸引了本村近30名妇女就业,煤球厂和养鸡场的规模和竞争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第一书记们通过公司加集体的模式,争取了农业开发资金150万,入股黄集乡金农木业龙头企业,为省文化厅的5个帮包村集体致富,每个村的集体收入各达到10万元。

  个体致富新路子:成立特色养殖合作社

  刘登考曾是村里诸多外出打工者中的一员。今年41岁的他在印尼、苏丹修了7年桥梁,厌烦了常年漂泊在外的生活,回家之后一直想做点事情,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管国志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他,有针对性的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一起到诸城学习特色养殖。

  “通过几天学习,管书记帮我确定了养貂项目,我本身也被那里的养水貂技术震撼到了。”刘登考回忆起当初的情形,依旧难掩心中的兴奋。

  随后,第一书记帮他联系乡党委、政府,落实养殖用地;找农村信用社,争取信贷支持,十七天内,筹集了50万资金,建起了貂舍,购进貂苗;争取了30万元的低息贷款,完善了养殖场的食品加工、储藏等基础设施。就这样,西张庄村第一家特色养殖合作社,登高水貂养殖合作社,在今年麦收之后成立了。

  “貂舍建好后,我一次买进了1300只貂,其中母貂1000只。”刘登考表示,第一年养殖就上这么多的貂苗,在整个郓城县,他还是第一家。来年3月份配种,4月产子,每只母貂一次产5只小貂,那时就会增加5000只的规模。这5000只貂,除了部分留种来年繁殖外,其余的都会在长到中秋节时剥皮卖毛,到时就会有很可观收益了。

  在刘登考看来,他之所以敢这么大胆放开干,除了靠第一书记带来的强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还靠第一书记一直强调的技术致富。在先进的技术指导下,在养貂的同时,刘登考还养了貉子。貂的饮食比较挑剔,打碎的食物如果剩下来,貂吃了就会拉肚子,貉子吃了就没有事。这样,剩食浪费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等到貂卖了皮,剩下的肉可以喂貉子;同样,貉子卖了皮,余下的肉可以喂貂。这种对生态链的完整运用,在村民看来,新鲜而可靠。

  刘登考的合作社外是一大片田地,这个时节,麦苗已经长成繁荣景象。面对这般景象,管国志告诉记者,他们未来的计划是以刘登科为标杆,以点带面,在这一片土地上,带领村民建立起更多的特设养殖合作社。

  农村助残新模式:把助残资金托养管理

  今年,省残联对帮包村每个残疾人有1000元的补助资金,怎么利用这笔资金成为第一书记们细心考量的事。

  派驻义和庄村的第一书记董桂林,在充分考虑村庄情况的前提下,创立了义和庄残疾人循环养殖的自助致富模式,他把1000元扶持资金分成600元和400元两部分,600元发给残疾人,让其本人买一只羊喂养,明年春天检查,凡是已经买羊的,把400元作为奖励发给他。

  西张庄村共有51名持证残疾人,一部分人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把钱直接下发到村里残疾人个人手里,在管国志看来,放在手里的钱,就像土地不流转就很难有增值空间一样,而靠残疾人个体,能力和资源都有限。

  管国志寻找更有效的让钱生钱的方法,成立残疾人扶贫基地进入他的视野。经过与村“两委”研究,决定联合登高水貂养殖合作社,采取集中托养管理的方法,成立扶贫基地。

  为此,管国志走访了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征得全体残疾人一致表决同意后,又与乡畜牧站沟通。很快,几方共同签订的《郓城县黄集乡西张庄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协议书》出炉。协议里,乡畜牧站提供养殖全程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村“两委”负责致富项目的领导,刘登考作为经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推荐的养殖负责人,负责管理使用5.1万元,年底留足滚动发展资金,其余按3:7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合作社比例为3)。

  期间,关于扶贫基地水貂养殖利润的分配,管国志与刘登考有了“争执”。一开始,刘登考坚持合作社不取一分利润,后来经过管国志和村“两委”的“说服”,才将最后的协议利润分配定为3:7。但刘登考对记者表示,以后合作社从扶贫基地分来的利润,他依旧会一分不动,全都投入到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上。

  “我们还有预警措施。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损失,刘登考的合作社需要承担3.1万元购置水貂种的经费。”在管国志看来,这一措施给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持续发展吃了定心丸。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