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杰:海尔做小微并不突然

2014-12-23 19:40: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6月14日,在出席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时,海尔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透露称,今年海尔计划裁员1万人,将员工数量降至6万人左右。而去年,海尔已完成裁员1.6万人,占去年年初员工数的18%。

   6月14日,在出席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时,海尔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透露称,今年海尔计划裁员1万人,将员工数量降至6万人左右。而去年,海尔已完成裁员1.6万人,占去年年初员工数的18%。

  “海尔大裁员”炸弹般引发了业界震动。海尔此举意欲何为?是原有模式难以为继,家电业已然进入下行周期?还是张瑞敏的新管理试验太过激进?

  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海尔集团轮值主席周云杰介绍称,早在2007年,海尔就提出要拥抱互联网,直到2012年,每7年一个战略周期的海尔才正式提出,其第四个战略周期为网络化战略,并于2013年初将其互联网转型步伐提速。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原有管理思维和组织结构的颠覆与重构。

  海尔的小微运动由此展开。张瑞敏称,传统的科层管理让海尔患上了大企业病,互联网冲击下,大量的中层管理者成了海尔与用户交互的“隔热墙”,因而海尔要发展成为一家平台公司,去掉中间层,鼓励“人人皆创客”的员工内部创业,未来海尔将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小微成员。海尔的员工要么进入转型后的“小微公司”,要么离开。同时,海尔还要加快制造智能化,在生产线引入智能机器人,海尔的“在册员工”日渐减少。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企业内部和外界的很多声音都表示“不理解”,周云杰表示并不意外。他坦言自己从传统管理方式训导下的管控思维,转型到提供平台服务,也曾经历痛苦的适应过程。并表示自己现在正忙于“搭平台”,“思考海尔到底需要架构什么样的平台,应该建立什么样的驱动机制,应该催生什么样的杀手级产品,如何打造样板小微,样板实践后如何输出标准化的流程、机制便于复制?”

  “海尔做小微并不突然”

  财新记者:2012年海尔确定第四个战略周期为网络化战略之后,你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具体变化?

  周云杰:我主要负责1169(海尔电器)的平台化,更多考虑的是海尔电器旗下日日顺物流的平台搭建。日日顺到底架构什么样的平台?平台的引领目标应该是什么?怎么聚集全球一流的人才来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建立什么样的驱动机制?主要的变化集中在这些方面。

  平台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目前急需具体的样板落地。同时,样板实践后如何输出标准化的流程、平台、机制便于复制样板,这些也是要在落地过程中做到的。

  张总(张瑞敏)和我们搞的互联网创新,很多管理不仅是理论的创新,也是管理实践上的创新。这种实践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摸索,这其中有一个试错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创新、调整。

  财新记者:从海尔最早提出做“自主经营体”,到现在提的“小微公司”,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演变?

  周云杰:从自主经营体、利益共同体到现在的小微,其实大方向都是一样的,就是把大企业做小再把小企业做大。从自主经营体到利共体,是把每个节点(单元)的创新,变成生态圈为单元的、全流程的创新系统。比如原来研发、营销各自都是一个自主经营体,制造也是一个版块、是一个自主经营体。利共体则是每个型号为单元,比如说冰箱,把冰箱的企划、研发、制造、营销变成大的利共体,变成全流程创造价值的生态圈,这个变化比较大。

  现在又进了一步,从利共体到小微,从利共体的虚拟核算变成实际核算,更大的体现了人才开放、机制开放。小微企业可以自主经营、决策、分配,可以直接面向用户。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也可以更好地设计创新孵化机制,甚至可以吸引风投进来,也可以通过管理层跟投的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小微企业的机制和活力更容易展现出来。

  创新之后小企业就会变成无边界、无限大的企业,小企业做大之后,企业平台就会变成延伸过的大创业平台。

  财新记者:小微公司最早是从各地的工贸公司开始尝试的,目前来看都有哪些具体变化?

  周云杰:全国工贸原来是我们的管控组织,去年开始我们在工贸里面开始小微化。“小微”是12年提出来的,从12年就开始架构、各方面调研了,具体是在13年初开始操作的。目前,全国42家工贸公司已经全部转型完毕。

  工贸小微在我们内部被称为市场生态小微。市场生态小微是独立法人,它也是员工持股的公司,承接的是我们市场管理用户资源、承担交互用户的职责。它的公司收入来源是海尔支付的,但公司人员关系不在海尔。对外,它们要为海尔创造价值,满足海尔横轴和纵轴两个点阵的考核,即KPI和用户交互两个方面;而内部的话,则是自主运营的主体,海尔不干涉其人事调动、工资等,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企业。

  财新记者:你认为过去一年多,工贸小微的转型表现如何?

  周云杰:原来他们的员工关系在海尔,后来成了个人的小微公司,最开始心里会有些顾虑。跟他们交流之后,他们知道了自己的创新空间、自主决策权在什么地方,我们也为他们的未来设计了模型,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上升空间在哪里,后来他们觉得这个方式很好。

  一年后,他们的区域性创新能动性很强。原来是被动接受指令,通过考核来驱动他们,现在完全是他们自我激励,自己创造的市场价值越大,收益越高。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曾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