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成:知识分子的传统与当代的使命和责任

2014-10-23 09:22: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有着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这是知识分子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说常新的话题。同样,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自身在不断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当代知识分子只有在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保持头脑清楚,站稳脚跟,才能慷慨立于时代潮头,俯仰无愧于天地。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与当代的使命和责任

  滨州学院 周俊成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有着什么样的责任和担当?这是知识分子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说常新的话题。同样,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自身在不断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当代知识分子只有在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保持头脑清楚,站稳脚跟,才能慷慨立于时代潮头,俯仰无愧于天地。

  一、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和特质

  要搞清楚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和特质,首先要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源头说起。知识分子作为名词最早在19世纪出现于西方社会,后随西学东渐传入中国。这一群体在中国古代称“士”,俗称文人。中国知识分子素“有天下为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传统,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仁人志士”堪称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这一寓意沿用至今。

  比较中西方现代知识分子产生特点上的差异,有助于更清楚地把握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和特质。西方现代知识分子是在挣脱中世纪封建枷锁和神学桎梏的启蒙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始终张扬着的是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则是在摆脱外来民族压迫的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始终高举着的是民族振兴的旗帜。换句话说,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因启蒙而产生,追求个性意识觉醒,崇尚个性表达;中国知识分子则是因救亡而启蒙,追求集体意识觉醒,崇尚集体诉求。中国知识分子因救亡图存而顺应时事,走出庙堂、走出书斋、走出山林,走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更新换代”,不但没有摈弃骨子里的忧患特质,更是以此为内在动力和最终取向。所以,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才出现的,并因此在文化选择上与西方知识分子出现了交集,但驱使他们去进行这种选择的精神内在和根本动因却是大相径庭的。而这种差异恰恰反映了由他们各自成长的历史语境赋予的不同的传统和特质。这也就造成了同时代的中西方知识分子在思考本位以及政治选择上有着不尽相同的立场和取向。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我以我血荐轩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时代的更替难掩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流淌着的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撼人心魄的传统和特质。这种特有的传承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在任何时代条件下,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根基。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追求

  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着自己的使命与追求,对传统的坚持与顺应时事并行不悖。正如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今中国正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现代化进程中,无疑为知识分子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特点,也使知识分子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为此,既要秉承传统,又要立足当代,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第一,民族复兴的使命。纵观中国近代以前的社会变迁、王朝更迭,主导者多是帝王将相,积极参与的多是广大草根民众,而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限。而近代戊戌维新,尤其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主导性地参与中国社会变革之先河。由此,知识分子在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伟大社会变革中不断彰显自己的价值和影响。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更是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国家主人翁地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知识分子的经济条件和学术环境也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这一切既为当代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政治前提和更充分的条件,同时也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勇担民族复兴的使命,顺应社会改革大潮,更好地发挥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助推作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是知识分子必须思考的当务之急。

  第二,文明传承的使命。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为知识分子对内发掘优秀传统和对外学习先进文化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强势文化的滚滚潮流,应该如何保持定力,以恰当的思维来理解和借鉴?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应该怎样发挥作用?怎样卓有成效地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需要有更高精神境界的知识分子去思考,去实践,力求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汇中正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并在对传统的反思中走向自觉,寻找到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卓有成效地担当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

  第三,为民服务的使命。当代知识分子不再是分别属于不同阶级的阶层,而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利益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伴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有的知识分子却背弃了这一原则立场,他们不深入群众,不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不为人民群众发出呼声,远离民生疾苦,或者埋首学术,或者高居庙堂,甚至丧失道义底线,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成为资本和权力的附庸。这是当今知识分子最严重也是最危险的“病症”。作为民族的思考者,作为社会良知的代言人,如何直面时代,真正为民请命,是每个知识分子必须长记在心的问题。

  三、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知识分子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的积淀,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借用朋霍费尔的一句话:“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天才,不是玩世不恭者,不是愤世嫉俗者,不是机敏的策略家,而是真挚的、坦诚的人。”

  第一,深沉持久的国家责任感。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政治选择。那种借口所谓纯粹的学术、自由,妄图游离于政府和民众之外,搞自己的小圈子、小世界的知识分子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其次,要有清醒的国情意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准确全面的把握。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抱持理想情怀,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再次,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顺应国家发展大潮改革,立足本职,锐意进取。最后,还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全球视野来认识和推进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严谨而不乏创新的学理责任感。首先,要强化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在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不断适应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既能立足于专业,又能超出专业局限,不断开阔学术视野。其次,要学以知新,不断提升理论探究能力。用新奇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和理论触觉。再次,坚守科学精神。我国已故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第三,直面现实又饱含情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走出书屋。其次,要饱含社会情感,关心民众所需,为民众畅言。再次,要维护正义和彰显社会良知,为社会发展提供建设性批评与革新。最后,要理性引导公民公共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

  第四,甘守寂寞又追求卓越的个人责任感。当代优秀知识分子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群体,社会要求我们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通过著书立说感染他人,教化他人,为他人树立榜样。国学大师唐文治说:“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因此,知识分子也必须要不断自省其身,不断完善自身人格。首先,要保持一箪食一瓢饮的操守,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其次,要有追求真理,质疑权威,践行平等原则的信念。再次,要志存高远,能专心,有恒心,敢于青天试比高。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