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老城:全国半开放式 5A级旅游景区“第一城”

2015-08-10 21:13:00来源:亚心网作者:

  原标题:喀什噶尔老城:全国半开放式 5A级旅游景区“第一城”

  □令治清

  7月20日,喀什噶尔老城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喀什噶尔老城已成为全国半开放式5A级旅游景区“第一城”。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总面积3.6平方公里,包括吐曼河风光带,东湖、南湖和人民公园等全景开放式景点;面积16000平方米的中国景区建,把整个景区当作城市管。喀什噶尔老城景区除个别景点收费外,大面积景区供旅客随便走随便看。

  时至今日,这种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全国尚属第一家。喀什噶尔老城景区能有如此成功的今天,源于老城的综合治理保护。

  老城治理保护——成功破解世界级难题的典范

  翻开喀什老城治理保护的历史,如同翻开一城人向一座城市宣战的恢宏画卷。早在1998年,国家地震局在《关于地震趋势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报告》中,将南天山地震带(乌恰——喀什一带)列为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全国10个危险区之一,喀什市基本地震烈度为八度,是高地震烈度区的城市。

  喀什老城的民居,大多都是生土老屋。由于年久失修,老屋千疮百孔东倒西歪摇摇欲坠。加之老城地下的地洞,经过三四十年的漫长岁月,洞壁日渐酥松,洞顶不断脱落垮塌,顶壁越来越薄,有些地段的洞顶离地面仅有几厘米的厚度,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一旦发生较大地震,就会墙塌屋毁人亡。无论是地震,还是发生火灾,老城狭窄的小巷,难为避险逃生通道。还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防火设施等问题,让老城治理保护势在必行。

  喀什老城治理保护被称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投资资金和工程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其治理保护的难度可想而知。摆在喀什市党政领导面前的还有说服群众难、拓展空间难、搬迁安置难、加固重建难、地道回填难等一个个难题,需要他们一一破解。

  为使广大居民了解、理解党和国家实施老城治理保护的初衷及老城治理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支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实施各项工程,从而使老城区治理保护项目顺利实施,各街道、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细致耐心的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细致耐心的宣传,老城居民曾经的一些误会渐渐化解,妨碍老城治理保护的对立情绪和思想障碍开始消除,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由衷地支持、配合搬迁治理保护工作。

  为兼顾好各类居民的切身利益,处理好民居治理保护中的各种矛盾,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居民搬迁、危旧房拆除等重建工作,他们按照“完善设施、由外向内、就近建房、就近安置、边拆边建、重点保护”的指导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环境有改善、文化有传承、经济有发展的目标,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居民搬家建房政府买单、居民搬家租房政府买单、要房要钱由居民选等优惠政策。

  为居民设计重建户型被喀什市老城治理保护办公室称为“马拉松式的量身定做”,为居民进行“一对一’设计工作。喀什老城区建筑从来没有经过统一规划,而是在一代代老城居民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建筑非常的不规则,房子的形状有三角形、五角形、刀把形……各种不规则形状千姿百态,就像一团纠结在一起的“乱麻”。按照保持原风貌的要求,他们要设计出与原来老房子相近形状,又要符合居民各自新的要求的抗震新居,同时,还要考虑消防通道、活动区空间,以及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而且,由于居民看不懂正规的建筑图纸,每家都得有直观的手绘效果图。

  喀什老城的治理保护问题的提出始于20世纪末,2008年底,《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治理保护综合治理项目方案》最终确定,由国家补助20亿元,自治区筹资12亿元,加上喀什地市两级政府配套资金和老百姓自筹资金,项目总投资逾70余亿元。2009年,喀什老城区治理保护全面拉开大幕。

  治理保护老城区的蓝本《喀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跨越两个世纪,历经20年漫长岁月,凝聚着来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物局、天津大学等全国一流城市设计大师、文物保护专家的心血。

  喀什市历届党委和政府依据蓝本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从喀什市的特点出发,结合抗震救灾加固治理保护工程,确立了保护规划的要点:保护优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名城的传统形态容貌;保护古城和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形态风貌;保护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故居、文物实体、风景名胜、古城水系、古树名木、古园林;保护精神文化遗存。

  喀什市坚持把老城区治理保护当作执政为民和推动跨越发展的引擎,按照“完善设施、由外向内、就近建房、就近安置、边拆边建、重点保护”的指导原则,把老城区危旧房治理保护与抗震防灾结合起来,与扶贫帮固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传承和弘扬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与城市远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管理。使老城区功能日臻完善、品位明显提升、面貌焕然一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考察后认为,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治理保护对地震等灾害做了前瞻性的预防措施,治理保护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其经验值得推广;老城区治理保护是喀什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中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治理保护喀什老城区,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令人钦佩的举措;可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召开国际会议,向世界推广喀什老城区治理保护经验。

  老城景区打造——全民心血与汗水浇铸的丰碑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提出“建设好喀什国家级乃至世界旅游景点和景区,将喀什市建设成面向中亚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喀什市提出,老城治理保护工程完成之时,就是老城5A景区创建成功之日的目标,向全市人民发出了总动员令,打响了老城景区创5A级旅游景区工作攻坚战。

  喀什地处绿洲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历史悠久,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仅喀什老城就拥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等6大类171个旅游资源单体。

  享有“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美誉的喀什市,坐拥遗址、古迹、历史等文化基础,资源优势无可比拟。她曾是西域三十六国疏勒国国都,千百年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葱岭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老城核心区地处喀什市中心位置,是喀什历史文化遗存最厚重的区域,丝路胜迹仍然遍及城区各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艾提尕尔清真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袷袢巴扎清真寺、皇家经文学校、喀喇汗王朝遗址等都是丝路历史的见证。与西域地区其他丝绸之路古城不一样的是,喀什老城自建城以来,经历千百年风雨的考验,依然保持着其鲜活的生机和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也将随着喀什的不断发展而延续。所以说,喀什老城核心区是最后的活着的西域古城,是蕴含千百年丝路时光的“活记忆体”。

  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杰作和奇迹的喀什老城,以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的迷宫式建筑著称于世。老城核心区的维吾尔族民居群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融合了维吾尔风情、汉唐风韵、欧式风格和古罗马遗风的特点。老城区街巷纵横交错,城内200余条街巷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喀什老城区内仍保留着着一百多幢优秀民居,经历了1903年的喀什大地震的考验,历史价值很高。从建筑材质到建筑型制、装饰,再到街巷格局、建筑群落形态,喀什老城是研究西域古城、生土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游客感知西域风情、生土建筑韵味和东西方文化艺术碰撞、积淀的完美现实空间。

  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喀什将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实属上策。

  2014年,喀什市启动了编制《喀什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作,科学定位喀什旅游。提出了“做大产业、惠及民生、造福后代”的总体思路,打造新常态下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旅游集聚区的要求。就此,喀什老城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便拉开了徐徐大幕。

  今年,喀什老城节点景观全面开工。投入8.39亿元,对喀什老城景区9722户维吾尔族传统民居进行加固治理保护;投入1.06亿元对九龙泉、高台护坡、青年广场、沙门等进行了提升治理保护;对15条历史街区进行治理保护,新建了6个文化疏散广场;对吾斯塘博依路、库木代尔瓦扎路、诺比希路及阿图什巷等特色街巷进行硬化、亮化和美化;实施管线入地、交通整治、标识设置、休息场所等基础设施工程;设置了188处旅游休息坐椅,在阿图什巷、坎土曼巴扎文化休闲广场,新增了12处文化雕塑。艾提尕尔广场提升项目已全面开工,游客服务中心智慧展馆已开工建设,喀什噶尔老城景区展馆治理保护即将进行。

  投入3340多万元建设完成了三级游客服务体系:一级为西二环游客集散中心;二级为喀什噶尔老城景区艾提尕广场游客服务中心;三级为阿热亚路、吾斯塘博依路、阿图什巷、江库尔干巷入口处增设的旅游咨询点。制作内部标识标牌364块,外部交通标识30块。内容主要涵盖导游全景图、景观介绍、游览主要节点、游客中心、咨询点、公厕、出入口、医务室、停车场、投诉急救等服务信息。投资460万元修建完成23个旅游星级厕所,已免费向游客和居民开放。新建大型停车场1个,对原有4个停车场进行改扩建;投入近243万元采购了31辆景区专线观光电瓶车和60辆景区自行车;严禁机动车辆在景区通行,科学设置景区非机动车辆停车点,确保景区安全通行和车辆有序停放,制定和实施景区交通限时限行措施,改进景区交通混乱现状。

  培训旅游行业从业人员1900人,开展喀什噶尔老城景区导游大赛活动,以赛代训导游88名,选拔优秀导游40名;开展了四批次80余人的老城景区讲解员培训工作,为老城景区创建储备导游人才。今年2月,邀请专家,并联合喀什市人社局举办了一系列景区从业人员专项培训,主要对景区讲解员、旅游公厕工作人员、停车场服务人员、新聘用人员等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人数达400余人。通过专业培训,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制定各类旅游经营户接待标准,出台《喀什噶尔老城景区风貌保护和业态引导实施办法》,对评选出的50户喀什噶尔老城景区民俗家访户、优秀民居、非遗传承人、特色购物店、特色餐饮店进行统一授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对核心景区内木艺加工、铁艺加工、乐器制作、铜器加工、老茶馆、古董等展馆进行治理保护提升,对每户进行奖励,有效激励了老城居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对不符合街区商业业态的经营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整治清理,尤其是对库木德瓦孜路28家不符合商业业态的现代服装店进行了规范清理,确保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风貌。

  喀什市以“建设一个景区,美丽一座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让喀什噶尔老城真正屹立于中国一流景区的行列并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人心向上、社会和谐、政治安定的现代文明城市。

  老城华丽蜕变-文化传承与产业富民的交融

  老城巴扎文化是老城风貌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城人承载“乡恋”的地方,更是老城居民赖以生存的财源。能否充分保护各街区的“老巴扎”?保住他们的“饭碗”?同样关乎老城治理保护和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成败。

  喀什市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确立了对老城所有街区巷道的保护措施。这一决策不但能使居民们都住上新房,还能使他们保住饭碗。

  他们在老城区核心区四个重要节点,分别建设了“青年广场钟塔纪念碑、艾提尕尔广场老城治理保护纪念碑、老城区南门古城墙、坎土曼巴扎雕塑”4个标示标牌;已对核心区诺比西路、阿热亚路、阿图什巷等15条道路进行特色风貌打造,同时引导居民发展特色餐饮、手工业、民俗展示、家居游等,以此增加居民就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老城区外围片区大修改造中,有重点的发展民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自然景观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项目。加快旅游酒店、特色餐饮发展,引进维吾尔民族乐器、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加工项目,营造大喀什旅游集散地。对外围片区长安郡、打馕一条街、地毯一条街等13个片区特色风貌打造,增加旅游路线,增长游客停留时间。

  老城区库木代尔瓦扎街道阿图什巷沿街有居民67户,以前,只有1间商铺。综合治理保护后的阿图什巷商铺新增至77个。为吸引民间手工艺人汇集阿图什巷,针对拥有该巷道商铺的部分居民自己不愿开店或者是没有从事手工艺品的情况,库木代尔瓦札街道大胆创新,鼓励这些居民将自己的商铺以10元/平方米的价格,以一年一租的形式租给街道,由街道统一进行管理,将商铺给那些想创业而又没有资金、没有店铺,但又真正懂得手工艺品制作的人免费使用一年。目前,已有23户居民商铺租给街道,现在已正式营业的商铺有20间,经过一年的运作,经营户基本站稳了脚跟,街道结合实际又决定将商铺免费使用期增加半年,以更好的帮助经营户渡过就业创业的艰难过渡期,使他们在此生根、壮大。

  花帽巴扎是老城第一条以商铺为主的改造试点街,长近百米,集中着58家制作和经销花帽的店铺。经过一年的改造,花帽巴扎商铺正式交付店主。回迁的花帽店铺相继恢复营业,生意比以前更加火红。

  相对那些曾经有商铺门面房的居民来说,一些不曾有过商铺门面房的居民也在重建民居中得到了商铺门面房。亚瓦格街道居民买买提艾力·吐尔逊在老屋拆除重建时政府将他面对街道的一楼设计成商铺,建成后,买买提艾力·吐尔逊将其出租给别人开店。阿木提·艾山和买买提艾力·吐尔逊的情况一样,本来没有门面房的他在得到店铺后,结束了四处兜售小商品的历史,开了一个小商店,经销糖果食品等小百货。像他们一样,在老城治理保护中得到政府免费建造商铺的居民还有很多。

  改造之后老城的人们生活依旧,手工作坊依然叮叮当当,土织布机依然嗡嗡转动,土碗陶罐仍有市场,民间艺人依然在街头弹唱。改造后的老城区,无论从街道文化、景观来说,还是从居民从事的产业、作坊来看,可谓是一路一产业,一路一景观,一路一特色,路随景移,移步移景。

  与此同时,他们还整合提升重要景点景区,完成了高台民居、九龙泉、香妃故里等景区,完成了盘橐城内部游览体系,丰富“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开发旅游新产品,发展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新热点,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与承载力。创新旅游部门统筹职能,积极探索新常态下旅游部门协调各方、整合各类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联动机制。精心设计、推出富有独特魅力的喀什旅游名片——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旅游集聚区。让喀什旅游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让老城居民在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毛德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