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岛”:教师的“希望工程”

2015-08-19 15:11:00来源:青岛日报作者:王 娉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王 娉

  从2005年创办至今,“支教岛”从一个只有几人参与的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到如今网上注册报名人数已超过8000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志愿者组织,有15.5万名教师从中受益,并从中走出了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薛跃娥、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李全慧等一批优秀教师。回顾十年来的坚守,创办人李淑芳说,这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关于教师的“希望工程”。

  8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西韩新苑的 “支教岛”,迎面墙壁上“来吧,亲爱的……”标语透着一份亲切,创办人李淑芳、“岛主”周加惠正在组织十几名教师志愿者商讨新学期的支教计划。

  他们的“支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支教,因为他们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偏远乡村和山区的老师。“下乡教书,一次也就能帮助班里40几个学生,而如果能把一个乡村老师的素质提高了,把一所山区学校的教育理念提升了,那受益的就是成百上千的孩子啊。”李淑芳的理想,恰在于此。

  青岛有个“支教岛”

  李淑芳只是市教育局一名从事教师培训的普通职工,创办“支教岛”,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她曾当过五年农村民办教师的亲身经历。“我们那个时候都是包班,不仅语数英等主课全教,连美术、体育这样的需要有专长的课也教,后来回想真是有些误人子弟。”李淑芳明白,乡村教师的成长,对于那些走不出乡村和大山的孩子有多重要。

  于是,“支教岛”最初的运行模式就是 “教师联盟”。“支教岛”的第二名成员、被大家昵称为“岛主”的周加惠(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授、青岛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负责教师联盟的运转,他带着一群热心公益事业的名师送教下乡,从本市的即墨、平度、莱西到省内的烟台、潍坊、曹县等地,再到河北沧州、贵州镇宁县、贵州关岭县等地,迄今已送课954节。“现在我们这里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一线名师,他们组成庞大的爱心志愿团队,到偏远的山村学校支教,给当地老师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和方法。”周加惠说,后来教师联盟又增加了接收农村教师来青培训、组织教育沙龙等任务,截至目前通过网上注册报名参加的已有8000余人,实际安排参与活动者达1000余人。

  随着“支教岛”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城乡学校校长前来取经,一些师范类在校大学生希望从中获取职业经验,众多学生家长也纷纷前来咨询教育难题……于是,“校长联盟”、“大学生联盟”、“家长联盟”、“心理联盟”等运作单元相继产生。“校长联盟”组织校长们相互观摩,打开办学思路,目前有 200多名校长参与日常活动。

  “大学生联盟”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日常深入中小学、社区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其获得教师职业感动。截至目前,参与大学生联盟活动的大学生近1000名,其中包括百余名英美留学生。

  而“家长联盟”通过40多名志愿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培训,引导家长提升自身素质、参与班级管理,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平台。“心理联盟”请来20多名心理名师,为家长和孩子在家庭生活、亲子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解疑答惑。

  腾出新房当宿舍

  熟悉李淑芳的朋友都挺替她“委屈”的,因为至今她家老少三代还挤在以前70平方米的老宅里,如果在外地上学的女儿放假回来,她就得打地铺。

  李淑芳有房子。五年前,他们家拿出了20年的积蓄,在西韩新苑买了一套约一百平方米的新房子。但是,新房装修后全家人没能住上一天,就被李淑芳布置了几张上下床,变成了用于接待来青岛接受培训的山村老师们的宿舍。

  “农村学校都没有什么培训经费,所以我们得想一切方法帮他们省钱。”李淑芳说。据了解,自2011年开始,“支教岛”启动了外地农村教师来青名校挂职研修活动。接受培训的老师来自天南海北,有河北廊坊三河市的,有安徽芜湖南陵县的,还有贵州黔东南市玉屏县的……截至目前,已有660名省内外乡村教师走进青岛,在“支教岛”培训教学技能。

  外地农村教师来青接受培训,除了来回路费,基本再不花一分钱。李淑芳把自己的新房提供给老师们当宿舍,如果实在住不下,她就找自己开旅馆的朋友帮忙接待。这些老师在青的食宿和交通费用也被李淑芳和其他志愿者承担了。指着满屋子里的家当,李淑芳记下了每一个热心人的慷慨解囊:这是海韵琴行捐助的电冰箱和微波炉,这是海利尔药业杨博涛捐助的空调,这是即墨市教育局语委办史秀江捐助的被褥,这是青岛朝城路小学薛晶晶老师捐助的食品……三十多万元的捐赠物资,一点一滴汇聚成支撑“支教岛”走下去的爱心力量。

  搭就一个成长平台

  从2006年开始,“支教岛”的送教下乡就启动了“同课异构”实境研修培训模式,即安排岛城名师与农村老师为乡村里的孩子同上一节课,由于城乡老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两堂课自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教育理念,给当地老师带来深深的震撼。

  2007年还在城阳棘洪滩街道中华埠小学当校长的王建娥对此深有体会。那时,她所在的学校刚刚合并了四个偏远乡村的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而四十几名老师多数是原先的民办教师,平均年龄48岁,有明显的职业倦怠,甚至连每年的先进都懒得参评。王建娥焦虑万分,多方打听找到了“支教岛”,请李淑芳到学校做一次讲座《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李淑芳生动的演讲,仿佛在这个乡村学校的一潭死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溅起了一片涟漪。之后,李淑芳又帮王建娥联系了开平路小学的观摩,一次“桂香文化”的近距离接触,让中华埠小学老师们开始思考自己在学校中的价值。再后来,广水路小学校长王淑芬被通知带着四名骨干教师去中华埠小学听课,课后10分钟却被临时要求这几名骨干教师在另一个班级讲授同一堂课。那一次临时的“同课异构”演练,不仅让中华埠小学老师看到了城乡教学的差异,也让广水路小学老师对自己平日的备课多了一些反思。

  来自即墨的乡村教师于兰美也是“同课异构”的受益者。她回忆,2007年,她在即墨市蓝村二小教语文,有一次“同课异构”讲解课文《荷塘旧事》,课后却和来支教的城里老师展开了课文重点段落的争论。争论过后,李淑芳邀请于兰美加入了教师联盟,鼓励她和大家一起进行更多的观点碰撞。

  “其实,同课异构不仅仅是城里教学方式对乡村的引导,有时也是大家相互学习的平台。”于兰美骄傲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的历练,她获得了成长,还曾在蓝村二小讲过一堂全国公开课《姥姥的剪纸》。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孙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