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回眸四十年 -37】从姐妹送煤工到告别烧煤时代(1982-1988)

17岁的卞文燕(右)和姐姐卞文琴,分别在山东济南市万紫巷煤店和升平街煤店当送煤工。

  姐妹甘当送煤工(1982)

   

  17岁的卞文燕(右)和姐姐卞文琴,分别在山东济南市万紫巷煤店和升平街煤店当送煤工。

  1981年以来,姐妹俩走街串巷,热心为群众服务。为了节省送煤时间,她们利用送货往返和节假日,熟悉包送地区的户名、街名和门牌号码,对几十条大街小巷、三百余户居民用煤情况了如指掌。她俩对分工的五保户、烈属和老红军免费送煤上门,坚持不懈,贏得人们的赞扬。她们双双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并加入了共青团。1982年,卞文燕光荣地出席了济南市“群英会”。

  大众日报记者  钱 捍  摄

  

  休息日,卞文燕帮姐姐送蜂窝煤。姐妹俩顶住了社会上个别人的冷潮热讽,相互激励把送煤工作干好。

  

  卞文燕每天从早到晚蹬三轮车送蜂窝煤,虽然很辛苦,但她脸上总带着微笑。

  

  卞文燕每次给五保老人送蜂窝煤时,都是一块块搬进屋里,整整齐齐的摆好。

   

  刊于《中国青年报》 1982年8月10日

  

  刊于《大众日报》 1982年8月16日

   

  刊于《工人日报》 1983年4月10日

  告别烧煤时代(1988)

  

  液化气替代蜂窝煤(1988)钱 捍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烧蜂窝煤炉子已逐渐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全国各大城市开始成规模的组织液化气供应,居民把液化气罐挂在自行车后座上,凭票去液化气站换气。

  钱眼档案

  消失的煤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直到九十年代末,人们一年四季饮食起居离不开煤炭,因而煤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即将进入冬季之前,购煤、存煤、储煤成为各家各户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每年的夏末秋初,煤店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十几个袒胸裸背的工人整天在煤店里空地上制作煤球,作好的煤球在场院里堆成小山,还是供不应求。

  到六十年代中期,出现了机制的大小蜂窝煤,煤球逐渐淡出了千家万户居民的视线。蜂窝煤的出现,也使煤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那时,正值蜂窝煤普及的年月,煤是紧缺能源,居民所需煤炭,需凭煤本分区划片儿由煤铺定量供应。每当夏末时节,煤店的工作人员会挨家逐户上门登记,居民凭本交款预订。而此时的煤店工人就要加班加点,生产过程产生的烟尘和噪音虽然扰民,但住在煤店附近的居民极少怨言,因为他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煤。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液化煤气罐开始出现,使煤铺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发生着职能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历史的进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栖楼而居的老百姓通了煤气、用上了天然气。而居住在平房里的居民,在“煤改电”和“煤改气”工程的实施后 ,也告别了生活中用煤的历史,煤店繁忙喧嚣的景象也就风光不再了。随着燃料结构的改变,煤店最终完成了它的使命,它的消亡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