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变革背后的山东故事,听农民刘元九讲述36年账本里的 “国家记忆”

2018-12-16 13:4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樊思思 李兆辉 亓翔 刘琛 王磊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樊思思 李兆辉 亓翔 刘琛 王磊

  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开展的第二天,65岁的农民刘元九特地从山东坐高铁来到北京。这是继一年前被国家博物馆再次收藏“家庭账本”后,他第二次进京。他打算花上一天时间,认认真真地逛一逛国家博物馆。博物馆里,“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这里观展。而对于刘元九来说,这里不仅展示着40年来国家的伟大变革,还收藏着他个人的生活变迁史——一套他一笔一画连续记了36年的“家庭账本”。


2018年11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刘元九特地从平度赶到北京看展。

  从1982年村里“分田到户”开始记账,他一直坚持至今

  刘元九家住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也悄然跟“记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记录的“家庭账本”于2007年、2017年,先后两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在国内收藏的唯一一套农民家庭账本。在这套从1982年至2017年的账本中,刘元九记录了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买房买车等全家人生产生活的变化,内容囊括农业收入、粮油、电力、通信、燃料、生产投资等33个项目,36年从未间断。


刘元九记的家庭账本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资料图)

  “没想到啊!咱一个普通农民的东西,能有社会价值,还成了‘国家文物’。”在国家博物馆门前,刘元九停下脚步,仰望“伟大的变革”几个大字。过了好一会,他掏出手机请记者帮他拍照留念,随后怀着激动的心情迈进了国博的大门。门内等待着他的,是一个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的点点滴滴。

  时间回到今年7月,记者初见刘元九时,他正在葡萄地里锄草、施肥。干累了,他就抬头望望不远处的三头山,在葡萄架下吹吹凉风。和许多农民不太一样,他不喜欢用化肥,宁愿每年花一大笔钱,买一大堆黄豆,煮好后作为肥料让葡萄吃个够。在刘元九看来,无论是化肥,还是除草剂,都会伤害到土地。

  刘元九对土地的这份独特的感情,准确说是从1982年开始的。那年,他29岁,与父母分家,单独出来过日子。也正是那年的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是在党的文件上第一次承认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的。自此,全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政策的坚冰开始打破。


2018年7月,刘元九在自家葡萄地里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还是那年,刘元九所在的山东平度,实施了“六统一”下的大包干。和其他农民一样,分到地的刘元九,心里乐开了花。他说,拿到了承包地,种起地来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很快就解决了“不够吃”的问题。

  当时,在大队当农业技术员的刘元九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自家生活的点点滴滴、收支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他想给新婚妻子一个交代,让她清清楚楚知道家里每分钱的来源和去向。另一方面,这也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没想到,这一动笔就再没间断,记账这个习惯刘元九坚持了36年。

  “千年土地八百主。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才能安心地在土地上耕种、过日子。”刘元九说,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记了36年账,这是他最深的一个感受。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无疑给他和中国亿万农民吃了定心丸。

  种葡萄走上致富路,他跻身村里首批“万元户”

  翻阅刘元九的账本,记者发现有两个数字最引人注目。836元、95645元。这两个数字一个出现在刘元九记账的头一年,一个出现在最近几年,分别代表了他在1982年、2016年的家庭年收入。其中变化,反映的绝不仅仅是数字相差100多倍那么简单。


一行行葡萄树排列整齐,长势正旺。

  刘元九说,他永远忘不了,1984年,时任平度县委书记赵兰田给他们村布置的一项任务。那年,在平度县召开的一次全县四级干部会结束后,赵兰田把三山东头村大队长叫到跟前问:“你们村能重新种葡萄吗?”

  “我们也想种葡萄,但没有粮食吃啊。”这位大队长说了实话,因为三山东头村是山地,和整个大泽山一样,不适合种粮食,所以收成一直不好。再加上当时老百姓没有经济基础,如果没有一年的口粮作保障,老百姓是没有动力种葡萄的。

  听到这里,赵兰田果断拍板说:“粮食我想办法,你只要负责把群众发动起来就行。”

  没过多久,刘元九的账本上就出现了一笔账:村委以极为优惠的价格向村民们提供了一年的口粮。也就在那一年,三山东头村几乎所有村民都开挖了葡萄沟,在第二年种上了葡萄,并创造了当年产量60万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从那时起,大泽山镇的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1986年,刘元九在账本上记下了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年收入突破万元,他跻身村里第一批“万元户”。他随后购置了摩托车、三轮车等“大件”。


2018年11月,大众网记者再次来到刘元九家中采访。今年收入不错,刘元九很高兴。

  “不光是三轮车,购置各种机械化农具,成了当时咱农民主要的开支。因为手里有钱了。”刘元九说,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逐渐结束了。耕地有了机器、浇地灌溉也有了机器,不仅地里的活轻快了,而且从那时起农民不再“靠天吃饭”了。

  记者从平度市农业局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刘元九所在的村和平度其他村庄一样,在1988—1995年逐渐开始农业规模化生产。1996—2004年,“两高一优”农业兴起,大泽山葡萄,云山大樱桃、明村西瓜等一批新兴特色农业品牌在平度迅速崛起。这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在全国各地涌现。1988—1995年,国家和山东在平度先后建立优质果品基地等十多个生产基地,平度1995年的农业总产值达到25.5亿元。

  种植规模扩大了,葡萄品质提高了,如何找到销路、卖个好价钱成了难题。刘元九说,1987年之前,为了能卖掉自家葡萄,避免大量葡萄烂在地里,他每年到9月葡萄收获季,都不得不骑着自行车,跑到平度周边的即墨、胶州等县区沿街叫卖,甚至有时候还要到潍坊市区赶大集。

  这种“卖难”日子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987年,大泽山镇举办首届“大泽山葡萄节”,节日当天就销售了4万公斤,当年吸引10万人进山吃葡萄,大泽山葡萄的名气和品牌效应慢慢形成。

  紧接着,如何让葡萄卖个好价,成了大泽山农民致富路上的又一道坎儿。路只有一条,就是打响品牌。为此,当地政府不仅从一家果品公司手里买回 “大泽山葡萄”这个商标,而且建立葡萄科技示范园区和葡萄研究所,参加全国乃至世界级的葡萄评比大赛,拿回了“中国最甜葡萄状元奖”“中国葡萄之乡”“中国的波尔多”等荣誉。这样一来,大泽山葡萄的市场价格直线上升。

  这些变化,都反映在刘元九节节攀高的收入上。账本显示,1982年生产性收入325元,1986年14149元,2008年34164.06元,2009年48433.8元,2014年57079元,2017年56477元……

  置办 “三大件”又给儿子买了房,他慨叹“唯有今朝不纳粮”

  36年收入增长173倍!种葡萄赚了钱,一向勤俭节约的刘元九做了一个很有魄力的决定,给家里添置大件。1987年,短短一年内,抽水机、液化气罐、彩色电视机一个跟着一个进了刘家的小院。

  “1987年4月12日,购买液化气罐90元。”在刘元九的家庭账本上,这一笔账对他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不用看账本,他也记得清清楚楚,买液化气罐花了90元,加30斤气花了12元,再加上其他配套设施,总共花了两三百元钱。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但他花得毫不犹豫。“几千年来农民都是烧柴做饭,啥时候用过液化气?这绝对是个历史性的变化,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


刘元九家的小院。

  当时,虽然村里已通电两三年,但置办电视机的家庭不多,而且多是黑白电视机。“那时候孩子小,在别人家看电视,到了饭点也不愿意走。”刘元九说,1987年9月,他率先买回一台18英寸彩色电视机,价值1440元,而且是托关系才买到的。把彩电搬回家后,有人要出3000元高价买走,他都没舍得卖。

  同年,账本上记载的另一笔上千元的花销,是刘元九出资1000元与邻居合伙购置的175型抽水机。它彻底结束了两家人靠人力挑水浇地的历史。在此之前,浇一垄200米长的葡萄地,他和妻子至少要挑300多担水。

  解决了吃穿用的问题,刘元九又开始琢磨另一件大事——盖房。

  “家里的新房子是1992年盖起来的,总共花了三万多块钱。”刘元九所说的新房,就是他和妻子现在的住处。气派的瓷砖门楼,干净利落的小院,几间宽敞的砖房,即使在今天看来也算得上体面。2008年和2011年,刘元九又资助儿子分别在青岛市区、平度县城买了两套楼房,前后花了将近20万元。

  “现在敢花钱主要是心态变了。”刘元九说,20年前他从县城买小地秤回家,上公交车时,售票员让他给小地秤买张票,他为多花了那一元钱心疼了好久。“现在收入稳定了,不管花出去多少,咱能赚回来,心里不慌。”


吃罢晚饭,刘元九坐在桌前,开始记当天的账。

  在账本上,与收入逐年递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元九家缴纳的农业税费从2001年开始出现递减。1998年,缴纳农业税费1843.77元,另缴纳中学集资费24元;2002年农业特产税635元;2004年农业税120元……直到2005年山东免征农业税后,这笔支出,再也没在刘元九的账本上出现过。

  “历朝帝王称盛世,唯有今朝不纳粮。皇粮国税取消了,农民负担轻了,这在以前就是个梦啊!”刘元九感慨地说。

  水、电、路通了,“三大堆”没了,农村掀起“厕所革命”、奔向乡村振兴

  刘元九的账本,用一条时间轴,贯穿起一个村庄近40年村容村貌的变迁。

  1984年,有一笔架电线路费的支出100元。刘元九清晰地记得,1984年10月28日晚,他们村正式通电。在这之前,晚上村民在家一般用煤油灯照明,出门经常摸黑,真的可以说是“黑灯瞎火”。

  “现在出门有路灯,家里也有电灯,到哪儿都是灯火通明。这种便利,对农民来说是历史性的进步。”刘元九说,通电后,1994年,他们村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而在此之前,村里的生产生活用水,祖祖辈辈都是靠人抬肩挑。现在喝上自来水,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水质也好。


刘元九给记者展示他记的账本。

  说起村里环境卫生的变化,刘元九首先提到了“厕所革命” 。他说,这看起来是个小事,实际上对农民是个大事。旱厕改水厕后,家里的苍蝇、蚊子都少了,农民的生活卫生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另外,最近几年,村里设置了垃圾箱,每天有专人负责清运,以前的草堆、土堆、粪堆“三大堆”随之消失。

  这些变化有一部分出现在家庭账本里,更多的则被刘元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刘元九说,今年,村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条环绕大泽山的旅游大环路正式通车,到葡萄成熟季节,不仅方便商贩进村收购葡萄,而且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

  “国家越来越强大,农村也建得越来越好了。”11月15日,刘元九看完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已是下午3点。走过载人航天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体现现代科技的模型,刘元九驻足在小岗村农民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前,感慨万千。他说,现在国家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让我们农民对未来更有信心,我们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生命不息,记账不止。”刘元九说,只要还能动弹,他会把账本一直记录下去,争取记够半个世纪,记录下农民更多的幸福生活。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解西伟

推荐阅读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稳”字当头 应对挑战

    2.jpg

    (夏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2019年经济工作后,备受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于近期举行。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预计,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将会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精准拿捏。[详细]

    12-17 07-12中国新闻网
  • 山东艺考遇泄题 初步认定系考生作弊已锁定当事人

    1.jpg

    近日,有网友爆料“疑山东编导艺考联考作弊菏泽考区泄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泰安考生表示,试题并非考前即已泄露,而是开考后由学生传出试题,机构再通过QQ群等发回答案。[详细]

    12-17 07-12北京青年报
  • 重庆排雷战士寻姐:等我脱下军装 天南海北去找你

    zhanshi.png

    天南海北去找你重庆籍排雷战士张中君寻姐。“等我脱下军装,天南海北去找你”“姐姐,我既能找到埋藏地下30年之久的地雷,余生我也一定要找寻到你。[详细]

    12-17 09-12重庆晨报
  • 报社热线员逆袭成"名律师" 六年为两百失足少年辩护

    2012年1月,17岁少年阿华流窜至武昌火车站,趁着给的士拉车门之际,突然将乘客手中的钱包抢走。2012年6月,余钢牵头在律所成立了武汉首家律师事务所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中心,现已有7名爱心律师加入。[详细]

    12-17 09-12武汉晚报
  •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消息, 经商务部批准,2018年12月16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并产生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等领导成员。[详细]

    12-17 10-12人民网-国际频道
  • 韩总统文在寅上任后首次主持扩大经济长官会议

    韩总统文在寅上任后首次主持扩大经济长官会议中新网12月17日电。平壤联合采访团供图此前,文在寅12日在听取新任经济副总理洪楠基的报告时表示,将亲自主持扩大经济长官会议。[详细]

    12-17 10-12中国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