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实践】三元朱把绿色种满深冬 王乐义将人才植向全国

2018-06-03 13:1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于明效

  编者按: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指明了方向,又指明了路径。  

  为积极宣传推进我省乡村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5月26日起,大众网推出“聚焦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专题报道,记者分赴17地市典型村庄实地采访,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的镜头记录各地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做法,深入报道各地村庄在乡村振兴路上经历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多角度展示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 

  □大众网记者 于明效

  【乡村振兴新实践(14)】 

  三元朱把绿色种满深冬 王乐义将人才植向全国

王乐义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从北方冬季的“深冬产出果菜难”,到新鲜蔬菜走上过年的百姓餐桌;从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建成,到席卷全国的“绿色革命”;从30年前昌潍平原上的普通贫困村,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明星村”、全国新农村建设领跑者、4A级景区……三元朱村人硬是把村里的蔬菜大棚打造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发展的“蔬菜联合国”!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人才是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人才战略的构架与培养,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组成。

  村支书三顾茅庐闯关东 亲姐夫不教也教你

  因北方气候特点,80年代的寿光老百姓,基本上都是靠白菜萝卜过冬、自家土制“洋柿子罐头”过年,虽然当地菜农也在尝试用老式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因为无法解决保温问题,冬天虽耗费五、六吨煤,也只能种植叶菜,始终打破不了“深冬产出果菜难”的局面。为此,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几乎跑遍周边所有菜棚,分析无数个案例,记录下几十万字的笔记,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也成了王乐义最大的“心病”,他的目标是——让土地生金!

  1988年底,2斤鲜黄瓜改写了寿光蔬菜大棚的命运。腊月二十八,在大连当“青菜贩子”三元朱村民王新民给王乐义送去了珍贵的年货——2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王乐义顿时眼前一亮,赶忙催王新民打听黄瓜的原产地。大年初三,王新民便带着探寻任务踏上了北上的征程。“他常年在那边贩卖蔬菜,从市场上打听产地应该不难。”王乐义说。经过一波三折,王新民打听到,黄瓜的种植户是辽宁省瓦房店一个小山村的农民韩永山。

  得知消息的王乐义再也坐不住了,刚过完年便背着干粮直奔瓦房店,登门拜访韩永山。可事情远不像想的那么简单,韩永山的这项绝活不外传,“连亲姐夫来了也不教”,为此王乐义连吃两次“闭门羹”。可王乐义坚决不罢休,刚出正月,他又第三次敲开韩永山的门,诚恳向其表达了自己想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想法。韩永山被王书记一心为民的执着打动,最终把大棚种植黄瓜的核心技术教给王乐义。王乐义兴奋不已,在韩永山大棚里废寝忘食的“爬”了一个月。

  大棚“五改”实验成功 三元朱村经验亮相全国

  技术掌握,问题又来了。韩永山的大棚依山而建,而寿光地处平原,土地开阔,自然保温的先天条件根本无法复制。于是王乐义根据本村自然生产条件反复试验,从大棚建设方位、墙体构造、棚顶结构、大棚骨架、覆盖薄膜等五个方面大胆改革,终于研究出适合寿光种植的第一代冬暖式蔬菜大棚。1989年8月,为了规避村民风险,他号召17名党员打头阵试点,一年下来,棚均收入2-3万元。村民们于是主动要求建棚,次年发展到144个,当年户均增收1万元。

  1990年大年初四,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来到三元朱村视察,当时气温在零下16度,见到大棚里不烧煤、不加温,蔬菜却依旧郁郁葱葱,宋健主任惊讶不已,便问“那靠什么取暖”?王乐义回答“靠太阳”。没有太阳怎么办?王乐义介绍,最长时7天下雪不见阳光,83米的大棚,间隔放置10堆豆秸和玉米芯,点燃明火,一个小时提温2.5度,9个小时大棚温度便能保持到零上5度。宋健高度赞扬,提出三元朱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要求王乐义成立“农民大棚蔬菜技术推广协会”,向全国推行。

  当年腊月二十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来到三元朱村,再次对蔬菜大棚项目给予肯定,对王乐义语重心长的说,“要推向全国,解决全国各地农民穷和吃菜难的问题”。田纪云与时任山东省省长赵志浩当场拍板,“明年的‘全国农村经济工作会’就在山东召开”,要求凡是全国来的代表都要到三元朱村,以现场会的形式学习、探讨。1991年2月27日,来自全国的217名代表齐聚三元朱,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这一年在寿光搞的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一下子技术人员出来了。”王乐义说。

  人才输出分布全国 传授技术毫不保留

  “有了人才,就要到地方上去发挥他们的能量。”从1991年开始,三元朱村便开始往外派技术员,有的直接拿着报纸来村里“要人”。村里女同志徐庆莲(音),大棚蔬菜种的好,媒体过来采访时讲的很精彩。安徽省农业部门从报纸上看到后,直接来村点将。王乐义起初还担心女同志是否愿意出去,谁知徐庆莲还没见到考察团便一口答应,打包带着行李奔赴安徽,这一去就是三年整。徐庆莲把三元朱技术在当地传播的风生水起,为当地农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95年5月,延安地委书记及专员到三元朱,结合延安气候及生态特点,问王乐义能否将技术传播过去。王乐义亲自赶赴延安,带病到那里考察了8天,并在甘泉县组织首期技术培训。回来后,王乐义立即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会,“这次去很受感动,我们日子过好了不能忘记延安。”王乐义提出技术支援延安的计划,要求必须是党员自愿报名,谁报名谁承担责任。“要求两条,一是果品技术好,二是大棚蔬菜技术好。所有工资、来回路费、第一年的材料费,都是村里出。”王乐义说。

  党员王佃军听闻后自告奋勇,带着家属、带着三元朱人的重托一同去了延安,无偿帮助当地发展起数万亩大棚蔬菜。延安形成规模后,王佃军又转战新疆吐鲁番,把三元朱的技术洒遍南疆。2013年,王佃军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今年,王佃军又从家里挑选5名“干将”去支援喀什。同样,远在山西的王志文、王志武兄弟,已经在那边驻扎20年,技术传播与人才培养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好评,为感谢他们做出的贡献,当地群众立起一块大石,上面刻着“两王坡”。

  三元朱村800多口人,最多时外派115个,村里的女同志便成了主力军,新技术、新品种都是她们争着搞实验,160名女同志持有绿色(技术员)证书。如今,三元朱仍旧源源不断向外输送人才,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技术。

  不仅外派技术员,三元朱村还在村里建起了培训点,毫不保留地将种植技术传授给慕名前来学习的农民。2007年,在第七届全国村长论坛会上,王乐义就提出倡议,“我们这些全国文明村,有的一年收入数十亿数百亿,但还有地方农民兄弟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们写信求技术、要材料,想亲身学习又苦于没钱。咱们有钱的拿钱,我拿技术,让农民兄弟免费来三元朱学习。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村富了不叫富,一个县富了也不叫富,全国农民富了才是真正的富强。”

  倡议提出后,上海九星村党支部书记吴恩福当场表示赞同,每年拿出100万专款赞助,连续赞助3年;山西省皇城村一年赞助50万。有了资金赞助,三元朱村开始往全国各地贫困村发函,在政府及各级部门组织下,源源不断的农民代表涌进三元朱村学习,有代表直接在三元朱村呆上一个月,把技术全部掌握再回家。一年下来,到三元朱村成功学习的农民3800多人,农村干部500多人。回到当地后,技术代表会将种植成果及时反馈,收效良好。

  提现代化农民新高度 打造坚实人才战略基础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化农业、搞好食品安全”的战略,王乐义把对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标准诠释写进报告中,也再次把三元朱放到了新起点,也制定了新人才培养和产业推广计划。以“当年给王乐义送去2斤鲜黄瓜”的王新民为例,刚开始搞蔬菜经营,以后学技术种植蔬菜大棚,因条件优秀,1991年被村里派去日本学习无土栽培种植及产品深加工技术,逐渐成长为综合性新型农民。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王乐义又把现代化农民提到了新的高度,“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元朱村一方面把高中毕业及专科以上学生详细登记在册,择优重点培养;一方面组织村民代表、全体党员推荐,将优秀人才吸纳进骨干队伍。“这就是三元朱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王乐义称。也正是坚实的人才战略基础,三元朱把蔬菜大棚产业做成了誉满国内外的“蔬菜联合国”。

  中国蔬菜集团的入驻,为三元朱村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更深层次带来活力。中蔬集团董事长尚玉松介绍,三元朱村与集团强强联合,主要发展食品深加工、蔬菜深加工及蔬菜冷链物流业务。其中,蔬菜冷链物流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每天都有300-500万斤新鲜蔬菜运往全国各地大型超市,联合推出的追溯二维码可有效保证蔬菜高品质。就业于中蔬集团加工车间的200余人都是附近村民,产业化发展既能让老百姓种植业增加直接收益,又在新型技术人员、新型农民向现代化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