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首页 分站 网站导航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手机客户端 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

  • 2018-05-12
    16:56

    山东人的北川情

      今天是2018年5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十年前的今天,一场8级强震摧毁了千万人的家园,大地为之哭泣。

      

      北川地震遗址

      北川是汶川特大地震最严重的灾区之一,震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由山东对口援建北川。情义齐鲁,迅速行动起来,地震发生后的第12天,山东省援川前线指挥部就在绵阳市成立,援川工作全面展开。

      “再造一个新北川!”带着“农村、乡镇、新县城、工业园区援建和人力智力支持”五大援建任务,山东省举全省之力建设新北川。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援建北川,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举全省之力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把北川当成山东一个特殊的县!”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山东共投入援建资金120亿元,援建项目369个,建设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110处,补助农房重建5万户,新建县乡公里180公里,城镇道路桥涵100万平方米,绿化120万平方米,整治河道20公里。

      一个新北川拔地而起!

      

      这是四川省北川新县城(3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期间,大众网连续三年发起“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帮助灾区茶农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与北川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

      连续3年发起“今夏请喝北川茶”,10年后仍有山东人在喝北川茶

      2009年,震后一周年,大众网等山东媒体发起了“5·12,我要爱——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目的就是要解决北川茶农震后最纠结的心事——茶叶滞销。

      

      大众网等山东媒体发起了“5·12,我要爱——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

      “我们不需要捐款,也不需要捐物,请帮我们卖茶叶。”2009年,一名北川的中学生通过网络发出这样的求援。这份网络求援,喊出了北川近8万茶农的心声。

      据了解,北川有将近8万名茶农,再加上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环节,与茶叶密切相关的人员有10万多人。这群生计与茶有关的北川老百姓,占了北川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然而,地震使得大面积茶园损毁,同时也面临交通运输和茶叶销路不畅等困难,最终阻断了部分人的生计。

      

      茶叶专卖店安排最好的卖场区域专门用于北川“爱心茶”的销售

      大众网等发起“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后,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当即决定接收北川茶,并安排信誉最好的商户销售。很多茶叶专卖店安排最好的卖场区域专门用于北川“爱心茶”的销售。还有很多单位把夏天降温茶改为北川茶。

      活动第二天,北川茶企带到山东的50余万元的北川爱心茶几乎被抢购一空,7家茶商与山东十几家代理商当场达成了代理意向,总标的超过1200万元。“我们的茶叶不愁卖,真得感谢咱山东的老百姓啊!”北川茶企牛姓总经理带来的近5万元的茶叶已经全部销售出去,并且和济南的一家代理商签订了月销10万元的代理合同。

      

      活动开始不久,北川县政府便发来感谢信说:“感谢你们又一次在北川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帮助困境中的北川茶叶企业和北川茶农。你们的真诚、你们的博爱,又一次让我们感激、感动。”

      就这样,在大众网等媒体的倡议和推动下,山东人“倡饮”北川茶连续进行了三年。

      三年里,北川茶农增收多少,无人考证,但滞销的茶销出去了;山东人喝了多少北川茶,也无人考证,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喝北川茶。

      济南的李先生,至今已喝了10年北川茶,从未停歇,而这个习惯就是从“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开始的。“以前是和茶商联系买茶,现在直接从网上买茶,直接从茶农手里买最新鲜的、最头茬儿。”李先生说,北川茶喝着放心,不仅无公害,还相对便宜。

      采访总理、专访县长,他们都感谢山东人民援建北川

      “谢谢山东人民对灾区的支持!”“感谢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山东人民对北川的援助,山东的援建工作搞得非常出色!”

      震后三年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北川两次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并高度评价山东的援建工作。

      2009年1月24日(腊月二十九),汶川地震后第二年,春节将至。温家宝总理来到北川,与灾区人民一起过年。

      在北川吉娜羌寨,温家宝总理接见了山东援川志愿者代表,大众网总编辑朱德泉现场采访了温总理,温总理通过大众报业集团新闻志愿服务队向“山东人民问好,拜年”。在这次特殊的采访中,温总理还对山东人民支援灾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他通过大众报业集团新闻志愿服务队捎话:“谢谢山东人民对灾区的支持!”

      

      大众网总编辑朱德泉采访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时隔两年,2011年5月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北川,视察了山东省援建的北川巴拿恰商业步行街。他听取了山东省驻北川工作联络处负责同志的简要汇报,然后一路步行,亲切看望沿街的群众。在羌缘红商店门前,温总理与等候在此的“今夏再喝北川茶”联合采访团的大众网记者亲切握手,他对大众网记者说:“感谢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山东人民对北川的援助,山东的援建工作搞得非常出色!”

      时任绵阳市副市长、北川县县长的经大忠在接受大众网记者专访时说,大众网搞得“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对北川茶的产业支持非常大,帮助北川茶在东部地区开拓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北川茶叶品牌。我要代表北川的茶农感谢大众网。山东对北川老百姓的深情厚谊,我们世代难忘、永远铭记。

  • 2018-05-12
    14:51

    "5.12"震后10年:111名北川学生的山东求学生涯

      “5·12”地震中,北川职业中学受灾,一家山东的职校愿意提供帮助,让孩子们完成剩下的学业。从绵阳到德州,孩子们出川入鲁。十年之后,有人重回故里,有人扎根别处。又要到5月12日,这日子让他们想起,大家同来自山东德州的那片校园,在那里他们抚平伤口、长大成人。

      北川职业中学

      2008年5月12日,牟星铭还在北川职业中学汽车维修专业上高一。他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前一天拿着60元生活费返校,他去公园滑旱冰、买小吃,最后和同宿舍的6个同学在网吧玩了一通宵。

      当年5月12日14时20分,牟星铭的网费花光了,他准备回学校,又碰见了两个同学,向他们借了一元钱,准备再玩半小时,下午3点前赶回学校打篮球比赛。

      打篮球在牟星铭的爱好中排第一,之后还有玩游戏,学习排最末。

      14时28分,快到北川职业中学上课的时间了。女生母松玲感觉有人在摇床,正要爬起来骂人,就从上铺被摔到了地上。

      网吧里,牟星铭打游戏正入迷,桌面开始晃动,他骂道“谁打不过别摇桌子啊”,眼睛仍盯着屏幕。旁边的朋友对他说:“不对,地震了。”

      牟星铭趴在地上,他想着:“地震了,应该不用上学吧?”晃动平息了些,他随着人们一起冲出了屋子。

      空气里全是尘土,什么都看不见。牟星铭抱住网吧门口的一棵树,不敢动。等烟尘散去,才看清周围的房子全倒了,路只剩一点儿宽。几个男生当场吓哭了。牟星铭这时才明白:“弄大了,肯定要死人的。”

      北川职业中学二楼的宿舍已经塌到了一楼,老师们开始组织自救,指挥学生把床单系在一起,从栏杆上垂下。

      晚上,幸存的学生们集中在县政府旁的一块空地上躺着。牟星铭不敢睡,在心里数着周围的响动。哪里垮了一块石头,他也算上,最后一共记了600多下。

      北川职业中学永远失去了一些人——90名学生和8名老师。

      年少离家

      地震第二天,张丽君老师带着学生们转移到绵阳的九洲体育馆,地板上铺起了一排排红毯和被褥。在这里,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牟星铭的妈妈被房梁砸中了胸口,停止了呼吸。牟星铭脚上还穿着妈妈给买的鞋。妈妈惯他,初一时他喜欢打篮球,家里条件不怎么样,妈妈还是给买了这双三四百元的篮球鞋。

      母松玲家的楼房埋在了山体下面,她父母当时就在家里。母松玲的姐姐从上海赶回来,在北川城找了十几天。最后,姐妹俩默认了父母离开的事实。

      地震一个月后,班主任问大家愿不愿意去山东上学,“免费的,现在就要统计名单。”

      援助的学校是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院长魏荣庆原打算资助40名学生,看到学校的情况后,他决定“能来的都来”。

      最后有111人报名。包括张丽君在内的7名老师陪同。牟星铭也决定去山东,他没有任何可带的行李。临走前,爸爸去学校找他,嘱咐:“别再跟以前一样,别惹事儿。”

      6月14日,孩子们出发了。111个孩子占据了两节车厢。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坐火车。牟星铭坐在窗边,眼看着窗外的景色从山区变成了平原。

      这些镇上的孩子大多没有出过远门,牟星铭最远去过成都;母松玲和覃世文没离开过北川。他们只知道山东是“外面”,经历了34个小时的车程才明白,将要抵达的地方离故乡有多遥远。

      刚到学校,谁都没心思上课,学校安排了一周的心理咨询课。

      6月29日,院长带四川来的学生们去北京玩。大家都激动得不行。3点就起来,去看升旗仪式。牟星铭站在第一排,仪仗队就在他面前;母松玲和其他三个玩得好的女生在博物馆的炮台模型前合影,张开手掌放在脸旁。那几天,大家都暂时忘记了地震。

      每天下午4点30分下课,张丽君会把学生都召集到操场上,一起跳羌舞。大家都换上民族服装,男生穿蓝色,女生穿红色。这是母松玲每天最喜欢的一段时间。100多名川籍学生手拉手围成大圈,广播里放着羌歌。有些本校学生也会加入他们的队伍,圈子越来越大,一首接着一首,可以一直跳下去。

      孩子们习惯了四川的米饭,牟星铭觉得食堂煮的米饭半生不熟,于是试着吃馒头和饼。他看到很多山东同学就着大葱,也想尝试一下。“你吃不了”,他偏要吃一点,结果味道太冲了,实在受不了。

      需要适应的还有语言,以前在职中时,有的老师上课就讲四川话,牟星铭觉得那样更好懂。他讲普通话会不自觉地带出四川口音,觉得很别扭。母松玲也不喜欢讲普通话,觉得自己说得难听。他们彼此都说方言,转过头再对山东的同学说普通话。时间长了,四川话讲慢一点,别人也能听懂了。

      在异乡

      最初的新鲜和不适应过去了,灾难带来的疼痛开始显露。

      除去白天上课,牟星铭喜欢在晚上想事情。熄灯以后,他躺在异乡的床上,又想起来“妈妈没有了”,想着就盖着被子哭。

      大半年都是这样,只要闲下来,他就忍不住想地震的事情——从网吧逃生的经历、塌了的学校、在体育馆寄宿的日子。

      室友看他不高兴,就知道是在想以前的事情,有人去小卖部买点饮料和零食塞给他,“给给给,快别不高兴了,还有我们嘛。”

      冯青山和他睡对铺,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妈妈。两人关系很好,互称“黑娃”和“猫娃”。“黑娃”比牟星铭大一岁,牟星铭觉得他比自己懂事。两人经常一起吃饭,点几瓶啤酒,一边喝一边聊,互相鼓励“要面对现实,自己要学一门手艺,至少把自己养活”。

      在北川擂鼓镇,村里不爱读书的孩子普遍打算混个毕业证,然后出去打工。母松玲和牟星铭也有过这种想法。

      以前,牟星铭的愿望是早点离开学校,“只要不上学,干什么都行”。读初中时,牟星铭只爱打篮球,累了上课时就睡觉,书也不翻开。

      牟星铭有个哥哥在北川中学读高中,成绩很好。爸妈对两人的期望不同,只希望牟星铭“好好学一门技术”。上初中时,老师常拿牟星铭和哥哥比较,“你学学你哥,听话。”

      这次,牟星铭真的听话了。

      头一年在山东,他就被评为三好学生,“长这么大第一回”。上课他主动要求坐在第一排,后来因为个子太高才调到中间。他开始做笔记,成绩也在班里排到了中等。别的朋友看见他这样不太适应,“你啥时候变这么听话了。”

      牟星铭觉得,“变乖”最大的原因还是地震。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哥哥上大学还需要钱,“必须学个好手艺,分个好工作”。

      2010年的地震纪念日,他在QQ空间写了一篇给妈妈的日记,标题是《亲爱的妈妈》,“以前我很不听话,让你操心。我现在听话了,懂事了,你又看不见了。”

      再见北川

      2009年春节,又是满满当当的车厢,100余人浩浩荡荡回到北川过年。

      牟星铭的爸爸来绵阳火车站接他。远远看见,牟星铭眼泪就下来了。半年不见,他感觉爸爸变老了太多。

      乘大巴到擂鼓镇,再走20分钟才到家。牟星铭完全找不到路,拖着行李箱走在前面,一直问怎么走,爸爸让他跟在后面。

      村里变样了。清一色的预制板房,门前都铺着一样的地砖,路口也差不多。回来好几天,牟星铭都不出门,怕迷路回不了家。

      没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是牟星铭最大的遗憾。回家后,他一个人去墓地看妈妈。待了20多分钟,一直哭。遇到什么事情,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妈妈。“如果她还在的话,什么事都能帮我解决。”小时候,队上种的玉米刚发芽,牟星铭路过全给踩了。人家找上门,他回家跪着挨打,但妈妈没动手;以前抽烟被妈妈抓住,也只是掐两下就算了。

      毕业后,牟星铭打算在德州发展几年再回家。在那一年半,他负责汽车维修,和师傅也处得挺好。师傅常常带他一起吃饭,有时还会拿工资补贴他。

      但牟星铭总感觉哪里不对。他形容自己“脑袋短路了”,那段时间特别想回家。每天没心思上班,最后觉得“不行,我得回去了”,经理提出的升职也留不住他。

      回北川后,他当了两年交通辅警。每天很忙,处理交通事故,但他觉得充实。刚回家,师傅还打电话叫他回去,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

      母松玲是一心想回四川的,原本学校留任教,但她并不想待在外面的城市。赶上北川摇号分房子,她回了家。

      在张丽君看来,如果没有去外地上学的话,孩子们的生活可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回来很多都是车子开起。如果不是地震让他们走出去了,可能很多人也就在农村了吧。”

      震后十年

      2015年6月,汽摩学院毕业5周年聚会,50余名学生从全国各地回到学校。大家一起去海边玩,比着各种姿势合影。

      牟星铭还是调皮,让别人把自己埋在沙子下,只露出头。

      他和同宿舍的5个人在景区前合影,“黑娃”比出健美的动作。还有个舍友抱着孩子站在最左边,如今已经有了二胎。

      牟星铭比在学校时胖了不少,隐约有了小肚子。同宿舍的兄弟里就剩自己和“黑娃”还没对象,牟星铭有点难过。

      时隔3年,张丽君再次来到老北川职中,这里已经被围起来,成为北川地震遗址的一部分。

      站在老职中的废墟前,张丽君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哪间教室上课、哪个学生在哪里被困住。男生宿舍最高层的栏杆上还留着当年逃生的一截床单,红色和蓝色的系在一起,接口处细得快断掉了。

      母松玲在一家茶叶公司做销售,接待客人常常需要化浓妆、穿羌服。衣服艳粉的底色,黑边上绣着羊角花,她觉得比在学校时穿得好看。这天,她接待了周边一所小学的学生,教他们如何采茶。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她没来得及换衣服,被同事叫去开车。她是公司里开车很溜的。同事们挤在后座上。她熟练地倒车,用清亮的嗓音玩笑道:“小朋友们坐好了吗?”大家笑作一团。

      最近,牟星铭又更新了写给妈妈的日记:

      “时间真的很快,十年时间里我也慢慢长大了,25岁。这段时间刚把房子买了,就在新县城,挺好的。就是有的时候特别想您,现在回想起地震前的点滴,满满的幸福。我会好好努力的,您也不要担心。”

      文/本报记者 刘汨 实习生 张涵

  • 2018-05-12
    10:42

    汶川十周年|最牛救援队再见老伙计—三轮车

      大众网绵阳5月11日讯(记者 庞远栋)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山东日照十位农民救援队,驾驶五征三轮车,跋涉3000余公里,经过4天4夜,赶到绵阳参与灾后重建,被称为“史上最牛救援队”。2009年,救援队所驾驶的三轮车被绵阳博物馆收藏,后被移交至“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5月11日,救援队队员刘中停、刘守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见到了阔别九年的老伙计。“当年跟着我们出了大力。九年了,还是没变样!”车主刘中停,围着三轮车转了一圈又一圈。

      2015年,四川文物局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藏文物进行鉴定,确定“史上最牛救援队”所驾驶的五征三轮车为一级文物。他们使用的手电筒、水杯、车牌、扩音器、衣物、鞋子等,也被珍藏在纪念馆内。

      最牛救援队入川前,对三轮车进行了改装,在原车的基础上,用钢管、竹板和帆布,搭了一个简易的车棚,三人在挤在驾驶室轮流驾车。大半个车厢装满了矿泉水、泡面等救灾物资,七人窝在狭小的空间内。“一边四人,一边三人,插空坐着。”刘守桂在三轮车旁,给记者比划着当时自己坐的位置。

      九年来,一直想来看看老伙计,如今刘中停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他也难掩激动地心情。“希望世间再无地震,愿老百姓越来越幸福。”一路话语不多的刘中停这样说道。

  • 2018-05-12
    10:42

    汶川救援跳伞勇士郭龙帅:壮士解甲,军魂仍在

    郭龙帅严格审核每一批进料

    郭龙帅和工人一起勘测工地,确保修路质量

    郭龙帅在工作中获得的荣誉证书

    伞降茂县的十五勇士照片(资料图)

      □大众网记者 潘涛 刘涛 实习生 张乐 张淑月

      2008年5月14日11时47分,汶川地震刚刚发生45小时,余震不断。15名空降兵从五千米高空纵身一跃,降落在“与世隔绝”的茂县震后废墟中,为后续部队提供了大量真实有效的救援信息。来自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西马垓村的郭龙帅就是其中一员。

      时光荏苒,当初15人空降小队已有10人退伍,他们乘着退伍的“降落伞”再次飘落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我的生活很平静。”十年来,郭龙帅一直奋斗在修路工作的一线,但其军人品质依然彰显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救星来了,解放军来了!”

      地处山区、平均海拔近5000米,当时的茂县四周道路损毁,成为一座“孤岛”,空援已成为唯一的生命线。在与外界通信、交通完全中断的重震区,而依靠空降兵伞降勘察灾情,建立联系是唯一的救援途径。

      正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郭龙帅作为15名空降兵之一,从四川震区近5000米的高空一跃而下。他们清楚地知道,当时就是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空降是有生命危险的,这在世界军事航空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冷!”郭龙帅跳出机舱的第一感觉就是寒风刺骨,近5000米的高空氧气稀薄,加上天气不好,只穿了一件迷彩服的郭龙帅有一种被冻僵的感觉。不但如此,跳伞中,他还发生了“死亡插曲”。“可能是由于气压的原因,刚出机舱,我的降落伞自动开伞器就提前打开了。”但当时已是8年老兵的郭龙帅迅速镇定下来,凭借良好的技术安全着陆。

      随着高度降低,能见度提高,郭龙帅被眼下的情景惊呆了。“江水湍急,山体塌陷,群众全部躲在了外面,街道上、广场上……”更触动郭龙帅的是,地上的人们看到他们从天而降时,便紧追着降落伞挥手、呼喊,郭龙帅心里一阵难受。刚落地,他就被几十名群众围了起来,扯着他的手激动地高喊着“救星来了,解放军来了!”

      15名空降兵会合后,便立即行动起来。翻山越岭、躲避山体滑坡,当心余震、救助沿路灾民……在地震中心地带的40多天里,郭龙帅翻越了4座山头,徒步跋涉220公里,在7个乡镇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他们沿途开辟直升机起降点12个,引导直升机十多个架次,营救和疏散被困群众 1000余人,给1000多名被困游客的家人报告平安……

      苦不苦?值不值?面对这些问题,郭龙帅只是抿嘴一笑,说:“当时真没啥感觉,我感觉那就是一名军人应该做的。”

      15人空降小队已退伍10人 平凡的生活处处彰显军人品质

      “把那里先垫平整再铺料……”“量下这个宽度、高度……”郭龙帅退伍后,成了交通运输局的一名职工,干着“天越热活越好干”的修路工作。5月9日中午,郭龙帅在牡丹区李村镇王明珠村附近的工地上正在铺设村道。至今,郭龙帅已经在这个岗位上东奔西跑了近10年。

      郭龙帅刚到合适的年纪便入军当兵,从军8年时间,他从青涩少年成长为了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民战士。虽然退伍了,但他将坚韧不拔、不服输、敢为人先的军人品质带到了岗位上。

      在一次起吊组装机械时,一个零件掉下来砸断了他的指骨。局领导安排他去休息,他却简单包扎后带伤工作,手指从此留下后遗症。“一线的岗位上任务重,缺了我,又会影响到工期,不能脱岗,咱当过兵的,得有责任感!”郭龙帅对大众网记者说。

      当前,公路村村通工程正在火热地进行当中,郭龙帅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在工地,监督、检验、验收,修路除了质量上的把握之外,还有一件难料理的事情就是与村民协调关系。”郭龙帅对大众网记者说,“在用地上占谁家多点、谁家少点,怎么规划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全村人的需求,这些都是需要协调的问题。”但凭借着他在部队养成的公平公正、有耐心的军人品质,他总能妥善地协调和解决问题。

      郭龙帅踏踏实实的工作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从参加工作以来,郭龙帅兢兢业业,把部队吃苦耐劳、敢于打硬仗的老传统继承下来了。”牡丹区交通局机料科的苏杰对大众网记者说。

      “叮咚叮咚”手机响起,郭龙帅打开手机点进去一个叫“KJ·15”的微信群,当年纵身一跃的15人又以微信群的形式相聚在一起,背着降落伞飘落在了祖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我们当中有10人已经退役了,但那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壮士虽已解甲归乡,但军人品质却融入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故事虽渐渐被人遗忘,但那颗军徽依然闪耀在他们心中,支撑着他们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奋斗着……

  • 2018-05-12
    09:36

    震后十年 四川广元绘就幸福美丽乡村新画卷

    十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广元多地受到严重影响。十年过去了,这里早已浴火重生,一幅幅幸福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人们眼前铺开。

    易地扶贫+旅游 美了村子富了民

    村民杨兴奋(音)倚在村里文化广场的护栏旁,注视着位于安置点的新家。(何孟书 摄)

    “我一家四代都住在这里,生活很知足。”86岁的村民杨兴奋(音)拄着拐杖,倚在村里文化广场的护栏旁,注视着位于安置点的新家。

    广元朝天区蒲家乡罗圈岩村位于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因地理原因,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贫困村,全村69户232人,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就有42户139人。为彻底斩断穷根,2016年底,蒲家乡在充分调研与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决定对罗圈岩村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

    2017年8月底,安置点建成。罗圈岩村共搬迁40户126人,其中建卡贫困户28户92人、同步搬迁户12户34人。除此之外,罗圈岩村着力改善道路交通,建成11.2公里通村公路,有效解决了农户出行难等问题。

    住在安置点的村民张文贵说,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这里交通不便,下山都要徒步2个小时,留在村里不能养家糊口,出去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65岁的张文贵不仅和老伴住进了65平方米的新房,而且依靠村里提供的就业机会,足不出村就能做点零工增加收入,“女儿住在成都,时常都给我说,现在村里环境这么好,想回到村上来住。”张文贵笑道,以前是自己羡慕城里人,现在却觉得待在农村更幸福。

    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村民对于增收也更加有信心。罗圈岩村立足高山生态康养旅游资源禀赋,规划农旅深度融合,建成“岭上人家养心谷、高山蔬菜体验带、岭上荷花观光带、田园采摘体验区、生态养殖区、生态种植区”农旅融合示范点。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听闻家乡的发展后,都返乡开办起了农家乐和餐馆。

    58岁罗圈岩村3组村民严福海就是其中一人。去年年末,严福海和妻子就为修建农家乐的事忙活起来。“你看嘛,我们的房子基本上已经修好了。”严福海指着身旁白色的房屋告诉记者,修建房子花费了他家十几万元的积蓄,接下来他只需再向亲戚朋友借点钱把室内软装做出来,就可以营业了。“我们暂时不请人,老婆做点农家菜,我帮忙做点杂活,两个人使劲干,我有信心能把生意做得很好。”严福海笑了起来。

    “我们罗圈岩村村民的收入十年间翻了十倍。”蒲家乡党委书记董清梅说,10年前,罗圈岩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而201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余元。

    幸福岛上的幸福生活

    图为青川县沙洲镇幸福岛村。(秦飞 摄)

    广元市青川县沙洲镇幸福岛村位于白龙湖景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道旁是青瓦白墙的川北特色民居,绿树掩映房屋,花丛装点庭院,走进村庄就像入了“世外桃源”。

    “2014年我们村有了第一家农家乐,现在,共有43家农家乐和渔家乐在营业。”据幸福岛村主任沈连学介绍,该村以公共服务中心为纽带,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导产业,带动庭院经济连片发展,构建成“住农舍小院、吃农家生态特色菜、观湖光山色、购有机农特产品”的乐旅环境。

    刘洪书是马家大苑的老板,也是村上首先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地震前,她在广州、上海等地务工,丈夫留在村里,每日靠开船接送学生赚钱养家。“家里算不得富裕,但是也能把日子过下去。”刘洪书说,如果不是十年前那场地震,他家的生活也许会一直这样平淡地过下去。

    地震发生时,刘洪书因病正在家休养,“不敢想象,如果我当时不是和家人在一起,我会有多么的担忧。”刘洪书说,地震让她不愿再与家人分开,于是,她决定留在村里。

    震后几年,幸福岛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还修建了第一座桥,彻底改变了岛上居民乘船出行的交通方式。2014年,刘洪书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我们村生态环境这么好,桥也修好了,来旅游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如果我开一个农家乐,是不是能把游客留住呢。”与丈夫商量后,刘洪书开始修建起农家乐,第二年,幸福岛村第一家农家乐诞生了。让人没想到的是,刘洪书的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仅一年时间,就赚了十七八万元的纯利润。

    随着幸福岛的名字越来越响,来体验农耕生活的游客渐渐多了,刘书洪经营的农家乐住宿干净整洁、饭菜可口、价格合理,拥有了不少的回头客。“生意好的时候,屋里坐不下,院坝里都要摆个十几桌,我还要请七八个人来帮忙做饭、端菜、打扫卫生才忙得过来。”刘书洪告诉记者,去年农家乐的营业额达到了40余万元。

    “现在我觉得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是最幸福的。今天能有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感恩了。”生意不忙的时候,刘洪书就和丈夫坐在自家院坝里,陪着母亲唠家常。

    大学生返乡创业 成“山货大王”

    山货大王刘海伶。(何孟书 摄)

    短发清爽利落、微笑自信从容、言谈礼貌有度,这是赵海伶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回忆创业之初的艰辛与困难,她笑着说:“是一股子对于梦想的倔劲儿,让我坚持了下来。”

    2009年10月,赵海伶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青川创业,“我们青川的木耳、蜂蜜等土特产非常好,但当地的村民却不知道如何去销售它们。”为了拓宽销路,赵海伶想到利用淘宝,通过线上销售将土特产销往各地。于是,她注册了店铺,并取名为“海伶山珍”。

    一个人、一间板房、一台借的电脑、怀揣2000元资金,21岁的青川女孩赵海伶就这样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由于地势偏僻,加上青川正处于灾后重建之中,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条件十分恶劣。“当时青川县城没有物流公司,我挨家挨户去收的土特产没有办法送出去,只能自己带着货,坐客车到成都,再从成都找到快递员,把这些特产寄往各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海伶的忙碌奔波之下,第一年,“海伶山珍”就赚取了十几万元。

    打通了销路,产品质量成了赵海伶最为重视的问题。“你们只需要养好蜂蜜,我们会把你们的蜂蜜销售出去。”最初,赵海伶与村民们的沟通十分困难。她反复给村民们解释,如果蜂蜜质量不合格,就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村民们养殖蜂蜜的质量标准逐渐达到了赵海伶的要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海伶山珍”团队。“现在我们的团队有30多人,全是年轻人,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看问题的眼光也十分长远。”赵海伶说,正因如此,“海伶山珍”每一年都在改变,不断地去转型,不断地结合实际去发展。

    “如果经营产品单一,销售渠道只着眼于线上,风险和成本都很高。”赵海伶认为,想要延伸产业链,不仅可以种植竹荪、天麻等特色产品,还应从单纯的电子商务领域向实体经济转型。

    “目前,我们在成都部分景区内设有产品的体验店,把线下销售也发展起来。”如今,赵海伶拥有了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自建了400亩木耳基地,吸纳了3000多名当地妇女及老人在基地务工。作为农村电商的实践者,她带领百余户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创业致富,成为青川县人尽皆知的“山货大王”。

  • 2018-05-12
    09:35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开幕

      图为北川新县城。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

      本报成都5月10日电 (记者刘裕国、宋豪新)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省发改委联合主办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成就展”9日在成都正式开展。该展览以“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为主题,用300余张照片、130余件(套)实物,全方位展示了汶川地震灾区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振兴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悉,本次展览设于成都新会展中心1号馆,将持续至5月17日。

  • 2018-05-12
    09:26

    汶川震区10年重建路: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

      

      这是四川省北川新县城(3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转瞬1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首10年,在抢救生命、重建家园、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创造了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奇迹。

      这是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5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有一种力量,使山川动容;有一种奉献,用生命书写

      5月的汶川河谷,山岭上近40万株百年老茶树吐出新芽。龙门山脉呈现不同的色彩:翠绿、墨绿、白色、粉色。那是新生命萌发的树林,那是次第开放的花儿,是这片土地上怒放的生命。

      在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白墙青瓦楼房立于山坡之上。每天傍晚,年过花甲的张志富喜欢在田园里散步。路边,盛开着各色小花。

      张志富是土生土长的渔子溪人,地震前在原漩口中学当门卫。张志富说,他时常想起学校的老师方杰。地震发生时,方杰用手支撑住教室大门,全班几十名孩子成功逃生,而他被压在了墙瓦之间。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仍保持撑举状态,仿佛要撑住一个永不垮塌的生命之门。

      “这样的人咋能忘了呢!”张志富说。

      灾后重建中同样有生死考验。北川老县城遗址旁、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里,人们常在一排雕像前驻足——那是为援助地震灾区而牺牲的英雄们。其中有崔学选。

      崔学选生前是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川前线指挥。冒着余震、滑坡和飞石,他带领援建人员踏遍了北川县桂溪乡的土地,有时通宵达旦。2009年7月13日,因连续超负荷工作,他倒在了援建路上。弥留之际,崔学选对守在身边的老母亲说:“妈妈,等我病好了,我带你去看一看新北川。”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奋战在龙门山脉的城镇厂矿、山乡田野,让地震灾区的干部群众十分感动,他们自强奋进。

      就在崔学选牺牲那一年,兰辉担任北川县副县长。此后,兰辉一直奔走在破碎的山川河谷间,行程24万多公里。2013年5月23日,带病下乡的兰辉因手术伤口未愈,下车换药时意外跌进堰塞湖,不幸牺牲。

      震中映秀镇被掩埋近125小时的蒋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救出生还。“是消防官兵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也要成为他们!”当年年底,蒋雨航报名参军,如愿成为上海消防战士。

      救出蒋雨航的“老班长”周庆阳说:“救援发现遇难者,其他新兵还有些胆怯,蒋雨航就带头冲了上去。”蒋雨航班组每年都会救出二三十人。有受困经历的蒋雨航还成了队里的情绪抚慰“专家”。

      还记得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的小程强吗?如今他真的成了一名空降兵。北川中学学生杜灿灿,被志愿者疏导走出阴影,如今是公益组织负责人。

      2010年玉树地震,板房区卖衣服的北川小贩,刚进完货就直接打包发往玉树灾区;2013年芦山地震,震后4小时,汶川县水磨镇20多位村民自发去了芦山;2017年九寨沟地震,映秀镇中滩堡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兵带领群众,翻过高山直奔震中……

      奋斗之中,10年后的灾区,生机勃勃。

      

    来自成都的大学生在位于四川绵竹市的“中国玫瑰谷”游览拍照(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有一种担当,叫休戚与共;有一种团结,叫守望相助

    又到5月,十年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震后最初几天,紧急调运的帐篷在灾区的路边堆成了山,谁来转运搭建?处处缺人,当地干部眉头紧锁。一辆农用三轮车停了下来,车上跳下来十位汉子,开口问:“俺们帮忙?”

      这群汉子来自山东莒县,挤着一辆三轮车,带着3000元钱、38箱矿泉水、50箱方便面、50公斤山东煎饼从老家出发。三轮车不能上高速,他们就翻山越岭,几天几夜后,终于赶到灾区。

      在南京市江宁区募捐点,一位拾荒老人上午捐了5元后,下午又将多年积攒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捐出。而他身上的衣服到处是破洞。

      这是中华民族血脉里流动的善良与担当。震后仅一个月,党中央一声号召,19个省市“一对一”援建重灾县,30多万援建大军先后奔赴地震灾区,近百万志愿者自发前来,海内外同胞纷纷援助,灾区成了建设战场:

      ——剑门天下险,地震给这里造成极大破坏。黑龙江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剑阁县为“龙江第一县”。

      “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倒塌的房子给扶起来!”初到剑阁,黑龙江省援建总指挥刘国会看到困守在帐篷里的老人落泪了。这位大庆的汉子拼命地干。血压上升,就悄悄服药,然后继续苦干。

      ——北川白坭乡,震后成为“孤岛”。山东烟台援建干部张耀征晚上睡在帐篷里。

      “四川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张耀征说,“作为党员,我要对得起先辈洒在这里的鲜血。”

      ——汶川绵虒镇,岷江两岸悬崖高耸。广东援建专家张彤意外骨折,他拄着拐杖上工地,小腿里钢板螺丝松动,脚踝渗血。他说:“不亲眼看到,我无法想象西部是怎样用资源、人力支持东部发展。东部现在富了,支援西部是我们的责任。”

      当上海援建队伍从青城山驻地撤离时,上万人从周边村子赶来送行。上海援建者眼含热泪,依依不舍。

      队伍撤了,情永在。这份情,从抢险救援、灾后重建到1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浓。

      在青川,浙江茶产业链条“嫁接”到四川青山绿水间,仅援建一个300多人的茶叶合作社,就让200多名农民脱贫。2017年,青川电商交易额4亿多元,一个山沟县变成了“电商强县”。

      ……

      在党和政府的高效组织下,干部与群众、国企与民企、社会组织与个人,上下同心、多方联动、并肩奋斗,汇成了团结协作、发展振兴的洪流。

      

    在四川北川天讯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导电布测电阻(3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有一种责任,叫先锋模范;有一种重生,叫自强不息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重建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没有先例可循。

      震后第一时刻,党中央作出指示,强调抢救人民生命是当务之急,尽力安排好灾区人民群众生活。灾后重建和发展中,党中央要求,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民生优先”原则。

      有党作“主心骨”,有全国人民做后盾,灾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喷发。

      “这里没有抱怨。”震后,前往灾区崇州做志愿者的美籍人士约翰这样描述他看到的情景,“一位村里的干部在泪水中为幸存者工作着,他的父母、妻子和孩子都遇难了。”

      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有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哪里就有党的基层组织、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唐家山堰塞湖出现险情后,中共游仙区党委及时成立了9个临时党委、43个安置点党支部、296个帐篷党小组和200余支党员义务服务队,组织3000多名党员成功疏散转移群众8万余人。

      是党员就得站在前,是干部就得担起责!

      灾区特别是10个极重灾区的党员干部大比例承受了失去亲人或伤残之痛,但他们坚守在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产党员钟世平地震时担任什邡市红白中学副校长,在两位亲人遇难、自身受伤的情况下,坚守在学校救人现场;灾后又响应组织号召,加入临时成立的什邡市关爱办,关心帮助失去亲人的困难家庭,一干就是10年。共产党员杨凯同样忍着亲人离世之痛,地震时积极组织所在林场开展自救,震后带领28个班组以每年一万亩的速度完成鞍子河保护区中幼林的抚育。

      灾难激发实干,创新带动发展。汶川县水磨镇震前是阿坝州工业重心,集中了全州3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重建中,当地党委和政府痛下决心搬离污染企业,打造出有浓郁羌族风韵的“生态旅游小镇”,被联合国誉为“灾后重建的灯塔”。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不仅挺过了大灾考验,更为今天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绵竹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原机械加工产业因灾搬迁损失上百亿产值的逆境下,坚决退出污染环境的磷矿开采,走农旅、文旅业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去年接待游客人数接近600万人次,农民收入年均增长了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6:1。

      10年生聚,沧桑巨变。穿行于灾区的山川城乡,一度破碎的山河已焕然一新,川陕甘41个重灾县(市、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超越震前水平。走近灾区干部群众,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记者惠小勇、丛峰、江毅、周相吉、谢佼、杨迪)

      

    演员在汶川县水磨镇万年台进行民俗表演(2012年5月23日摄)。新华社发(王飞 摄)

     10年过去了,看看震区百姓的新生活:“最牛矿工”彭国华:努力生活 日子越过越好


    彭国华向记者展示他与恩人的照片。何孟书摄
    彭国华向记者展示他与恩人的照片。何孟书摄

      道喜村位于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该村的三百多户村民都从山上搬到了离场镇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这里小区环境好、基础设施好,很适合居住。”村民彭国华告诉记者,集中安置点名为道喜小区,现在全村人都住在这里。

      眼前这个皮肤黝黑,身材壮硕,两眼炯炯有神,说话洪亮有力的汉子,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困于废墟下172小时后获救,被网友称为“最牛矿工”。

      地震发生时,正在矿山作业的彭国华,由于洞口坍塌被困。他依靠进食雨水、卫生纸、尿液熬过了度日如年的7天时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十年后的今天,彭国华和妻子文友会在道喜小区里经营着一家小卖部。采访当日恰逢星期五,彭国华告诉记者,在成都上班的儿子正在回家的路上,读初二的女儿也将放假回家,彭国华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晚餐,他说:“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比什么都好。”

      如今,彭国华一家住在小区94平方米的新居里。当记者问及一年的收入情况时,彭国华乐观地答道:“现在一年能有个3万左右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够了。”

      “懒人才会没饭吃,只要做一个勤快的人,就不会挨饿。”彭国华说,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彭国华为养家糊口便跟人学起了手艺,做上了泥瓦匠,从开始的80元一天,到后来的120元一天,彭国华对这个工种越来越娴熟。灾后重建完成后,彭国华去往附近的茂县等地打零工,“经历了那场灾难,就想离家人近一点,不想走远。”彭国华告诉记者,现在,他做一天零工就能有2、300的收入。

      除了在外打零工,彭国华也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他说,“女儿还在读书,我还要努力把生活过得更好。”在距安置点20多公里的山上,彭国华有一片30多亩的柳杉林,每年春天,他会待在这里薅草、种树,“现在,柳杉能卖六百多元一立方咧。”彭国华笑道,今年,他还准备在林地里种植一些中药材,期待着能增添一家的收入。

      “没有他们给我第二次生命,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十年里,彭国华一直都在惦记着把自己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恩人们。

      逢年过节,彭国华会一个挨一个地给曾经救过自己的人发送微信祝福。今年4月8日,彭国华和妻子带着一面锦旗、家乡的蜂蜜和自家绣的鞋垫,乘飞机前往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他们特地去感谢曾经救治他的医生们。“这些年我们攒下了50多双鞋垫,全是我媳妇儿为恩人们一针一线绣的。”

      “看见他们的第一眼,就像看看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彭国华说,当救治过他的主治医生向他走来时,自己难掩激动。

      说到这时,彭国华点开了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着一张又一张他与恩人们的合影,“我会一直把他们铭记于心,这份情谊要一直延续下去,从我的儿子和女儿,再到他们的子女。”

      “接下来,希望儿子早日成婚,女儿考上大学,我们两口子再把养老保险买了。”谈到对未来的期望时,这个豁达的汉子,又幸福地笑了起来。

    返乡创业者周春蓉:“让人们来农家乐感受村民的淳朴!”

      周春蓉(右)探望张仕英一家。何孟书 摄

      沿着通往汶川漩口镇核桃坪村3公里的水泥路前行,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画面映入眼帘:山间溪流淙淙,林木苍翠,农家小院散落其间,仿如置身桃花源。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出行难、增收难的穷山村。“小时候,村民们下山销售农产品或是上学读书,要徒步一个多小时到以前的老漩口镇。冬天天黑得早,因为没有路灯,村民们还需要打着火把在泥泞的道路上摸索着回家。”周春蓉说,由于闭塞的交通、落后的基础设施,过去的核桃坪村发展相对滞后。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在成都工作的周春蓉正着急赶回汶川与家人联系。一路上,看到从四面八方来抗震救灾的人,她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并暗下决心:“作为本地人,今后也要尽己所能为重建家园做贡献。”

      严重的地震灾害损毁了核桃坪村的房屋,但并没有破坏这里天然生态植被。核桃坪村平均海拔1000米,常年气候温和湿润,植被茂盛,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果能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康养旅游,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增收,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目睹地震的惨状和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援助,周春蓉与丈夫商量后毅然辞掉成都稳定的工作,把年仅一岁的女儿留给丈夫,只身返乡率先在核桃坪村办起了农家乐。

      2008年,通过抵押成都的房子在银行贷款,周春蓉在核桃坪村盖起了两层楼,办起了农家乐。但是由于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来核桃坪村游玩的人寥寥无几,加上周春蓉欠缺管理经验,一两年下来亏损了近9万元。

      万事开头难。痛定思痛的周春蓉意识到,要让农家乐打出牌子,首先就要让核桃坪村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为引进客源,周春蓉便自己开车从成都拉上亲朋好友来核桃坪村游玩,并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我让人们来体验农家风情,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村民的淳朴。”周春蓉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周春蓉的不懈坚持与努力下,她的农家乐培养了一批老顾客,并赢得了口碑,慕名来避暑休闲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2012年,周春蓉对自家农家乐进行了扩建,如今这里能容纳上百人就餐、住宿。

      更好的消息在后面。从2014年开始,汶川县委县政府开始突出打造核桃坪村的生态养生和休闲避暑度假旅游,这里的水、电、路等硬件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变,几处旅游景点也陆续修建完工条件的改善,引来更多的游客,让周春蓉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有来自台湾的4位游客已连续3年到我们家来休闲度假。”她欣喜地告诉记者。

      现在的周春蓉,不仅自己富起来,还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乡村旅游业。

      “春蓉不仅给我分享了经营好农家乐的经验,还时常介绍客源给我,照顾我的生意。”以前在砖厂上班的周建群,在周春蓉的引领和带动下,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十万元,盖起了“刘周秀苑”农家乐,并于去年开始营业。

    村支书杨云兵:“帮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参与九寨沟抗震救灾工作的杨云兵。受访者供图

      十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时任映秀镇中滩堡村村主任的杨云兵第一时间组织附近的村民向镇上的灯光球场撤离,并联合当地干部群众,仅用了18分钟时间便成立了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地震发生40分钟后,杨云兵带领30多个人前往映秀小学开展救援。由于救援工作十分紧张,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天内,他都未顾得上寻找自己的妻儿。

      如今的杨云兵,已是中滩堡村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党员,在灾难来临时,他始终走在救灾工作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弘扬无私奉献的抗震救灾精神。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入党誓词,要率先示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始终战斗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去年8月8日晚上,一辆轿车正朝着九寨沟方向冒雨飞驰。再次赶赴抗震前线的杨云兵,坐在车内眉头紧皱,突如其来的九寨沟地震,让他的思绪回到了2008年5月12日。因为经历了汶川地震救援,他深知,在救灾工作面前时间就是生命。

      汶川地震中,很多人因为缺少相关常识和知识而在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也给杨云兵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使更多的人能够接收到地震等相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安全知识,2016年,杨云兵自己出资、垫资,跑项目、引资金,成功引进全国工程机械安全救援培训基地、城市应急体验中心等项目落地中滩堡村。

      “城市应急体验中心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开放,旨在让他们了解各类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并培训他们在灾难面前先进行自救,再科学救助他人。”杨云兵说,安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杨云兵介绍,即将建成的汶川城市应急体验中心将成为国内首个青少年应急能力训练示范基地。该中心预计在今年5月12日前正式对外开放。

      汶川地震也在改变很多人的生计。映秀素有“水电之乡”之称,地震前,地处镇中心的中滩堡村村民主要依靠在水电厂务工为生。地震后,水电站皆受到重创,村民的收入来源受到很大影响。

      怎么办?只有改变思路才能使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他尝试在中滩堡村做旅游业,并带动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住宿、纪念品销售等产业。

      “要想发展好旅游产业,我们就应该多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杨云兵结合中滩堡村的现状,组织村民到宜宾春风村、宜宾蜀南竹海、西安袁家村等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地区学习经验。

      “经过多次的外出学习后,我们的村民更加注重客栈或是饭店的特色文化,也慢慢去领悟怎样打造出旅游品牌。”杨云兵说。

      为使村民增收致富,经过多方考察后,杨云兵还成功招商引入汶川众城民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在映秀建立分厂。他欣喜地说:“服装厂落地到咱映秀,能让村民学到一技之长,还可以帮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除此之外,映秀镇的茶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依托采茶增加收入,“目前我们有400亩老茶园,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茶林面积。”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杨云兵也把村子的民风民俗教育放在重要位置。2016年以来,中滩堡村先后获得“四川省省级文明村”“四川省四好村”等荣誉称号。

      谈到未来,杨云兵的脸上充满了期待与自信,“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城市应急体验中心也即将修好,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评论:中国力量铸就重建奇迹——写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

      新华社评论员

      灾难的记忆里,有刻骨铭心的悲恸和感动,也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十年弹指一挥间。当被大地震摧毁的汶川以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目睹废墟上崛起的重建奇迹,我们愈发坚定了从灾难走向辉煌的必胜信念。

      走进今日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遭受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强烈地震。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近10万同胞罹难或失踪。从与死亡竞速的生命救援,到实施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科学重建,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四川39个重灾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是震前的3.2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震前的2.8倍和3.7倍。恢复重建的累累硕果,告慰灾难中逝去的生命,见证创造奇迹的中国力量。

      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力量。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资源投入灾区。无论是72小时内调集14.6万陆海空和武警部队官兵驰援灾区,还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无论是出台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灾区特殊支持,还是组织18个对口支援兄弟省(市)参与恢复重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成为战胜灾难、恢复重建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和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定能应对前进路上各种风险挑战,铸就复兴征程上的更多奇迹。

      这是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奋斗力量。地震崩山毁屋,却摧不垮灾区人民的斗志。擦去眼泪、撸起袖子,党员干部扛起抢险救灾重任;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灾区群众迸发重建家园的干劲。重建不是简单恢复老样子,而是新起点上的再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灾区干部群众以重建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趟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从痛下决心搬离污染企业,打造被联合国誉为“灾后重建的灯塔”的生态旅游小镇,到探索农旅、文旅业融合发展,推动节能环保绿色新产业发展的转型之路,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深刻昭示,只要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就能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这是同舟共济、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血浓于水,心连着心。灾难袭来,从企业家到拾荒者,从工人农民到青年学子,从港澳台同胞到海外华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汇成勠力同心救灾重建的爱心洪流。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甘于奉献的志愿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凝结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给满目疮痍的灾区注入恢复重建的强大精神动力。据统计,受灾地区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救灾英雄和志愿者以奋不顾身书写大爱,以无私奉献传递温暖,画出守望相助的最大同心圆,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载不懈努力,写下汶川恢复重建精彩篇章;百年接力奋斗,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共同建设更加美丽的新家园,共同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等报道)

  • 2018-05-12
    09:27

    【图解】汶川地震10年:各地援建知多少(上)

  • 2018-05-12
    09:27

    【图解】汶川地震10年:各地援建知多少(下)

  • 2018-05-12
    09:30

    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201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

      10年淬炼,10年新生。

      1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下,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人民的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灾区人民。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10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如一阵春风,将党中央的关怀送进灾区群众的心里。

      2018年2月12日,临近春节,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汶川映秀镇的土地。

      “总书记干活的动作一看就是有生活经历的。”提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映秀镇场镇,在自己家饭馆里炸酥肉、磨豆花的场景,53岁的杨云刚十分兴奋。

      10年前的5月1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重创四川。

      震后不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冒着余震,奔赴灾区。

      游仙、平武、北川、江油、都江堰、汶川……无论走到哪儿,听取灾情汇报时他最先关心的总是群众的安危冷暖。他走进一个个帐篷、一间间活动板房,详细询问群众吃饭、购物、就医等方便不方便,还有什么困难……

      “那时候对生活充满了迷惘,房屋倒塌,家没有了,感觉天塌了。他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我们鼓了劲!我相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杨云刚清楚记得地震来袭后,在“帐篷党支部”外同习近平初次相遇的情景。

      10年的岁月染白了杨云刚的两鬓,但他的脸上笑容灿烂。如今,他和妻子经营的饭馆年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饭店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博爱”。他说,每当有外地游客到饭馆用餐,话题总绕不开地震,他告诉大家:“是党和政府让我们重生,映秀人时刻铭记这份恩情。”

      青青映秀镇,已经建成的都汶高速公路,犹如黑色的巨龙穿越崇山峻岭。当年满目疮痍的小镇,如今一片祥和安宁,已从工业小镇成功转型为旅游小镇。201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2.56亿元,第三产业收入1.74亿元。

      “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抓紧、抓实、抓细,还要尽可能搞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千方百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2008年6月,习近平赴四川灾区时一再强调。

      心系灾区,心系灾区群众,这份炽热的为民情怀,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执政指向。

      陕西是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2009年11月,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叮嘱中央有关部门和陕西的干部,要紧紧围绕关心和帮助受灾群众这个中心环节,加快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进度,确保当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农村群众住房重建任务,帮助灾区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从平武县平通镇临时的板房小学到北川县桂溪乡永利村小学,都曾留下他的关切和叮咛。

      “四川取得了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特别是看到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的精神和对今后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信念坚定,我们感到很振奋。”2011年8月,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说。

      在2018年2月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映秀镇为大家鼓劲加油:“祝大家在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生活上取得更大成绩”。

      党中央对当地人民的牵挂,成为当地群众同心向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天晚上7点,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朱碧华都会去广场带领大伙儿跳“莎朗舞”,旅游旺季还会和姐妹们为游客唱祝酒歌。

      2011年8月,习近平赴四川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吉娜羌寨。那时正值村庄从传统农业向村旅游业转型。他同村民们座谈时说,你们的经济发展思路很好,特别是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引人入胜,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很好。希望大家注重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进一步开拓增收门路。

      牢记这一嘱托,勤劳的吉娜羌寨父老乡亲奋斗不息,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村90%以上的农户开起了“羌家乐”、茶楼和家庭旅馆;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成了北川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走在当年的重灾区,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里拔地而起……

      回首过去10年,在全国大力支持下,四川全省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当年的地震灾区实现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根本性提升、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力部署下,当地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原则,恢复重建各类教育机构3340所、医疗服务机构2032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115处,帮助157.5万因灾失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学校、医院设施装备明显改善,抗震标准比当地民用建筑提高1度设防。

      党的十八大以来,汶川地震灾区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2%、11%;四川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2012年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49.63%,2017年提升至52.88%。

      新时代的家园——

      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守好绿水青山,推动乡村振兴,当地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总书记的勉励给了我们巨大信心!”回忆起和总书记交流的一幕,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老板蒋维明记忆犹新。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间制茶坊,察看传统黑茶制茶工序,体验酥油茶制作流程。

      听说店里的窝窝茶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精益求精、创造名牌,为“一带一路”建设多作贡献。

      “生意越做越好,我希望能以茶叶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蒋维明今年对外推广清单上,又加入了西班牙、摩洛哥等国家。

      窝窝茶的香味远扬海外,折射着这片土地散发的新气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震后10年的北川,巍巍大山还是连绵不绝,湍湍急流还是奔涌不息,但北川已告别了“木头、石头、水头”的“三头”经济,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形态。

      走进北川通航产业园,泛美航空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山梁上,正在建设中的机场跑道一片繁忙。园区定位为集制造、研发、运营、培训、维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通航全产业链的高端特色园区,已被授予全国首批“航空飞行营地”称号,今后这里还将打造成一个特色通航小镇。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不断打开新局面——

      对口援建省市与灾区党委和政府同心合力,对原有分散、落后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转型,什邡北京、北川山东、青川浙江、绵竹江苏、上海都江堰等一批新产业合作园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拔地而起,一些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取得援受方双赢成效;一些原本闭塞的灾区乡镇,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快开放步伐;旅游业更是成为灾区发展的新亮点,当地群众越来越感受到“美丽乡村”的惬意,“绿色增收”的喜悦。

      初夏的川西平原西缘,龙门山脚下,万亩玫瑰盛开。

      曾被撕裂的大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玫瑰谷”,并已获批“四川绵竹国家玫瑰公园”。绵竹市的土门、广济、遵道等乡镇已将24800亩耕地进行流转用于推广玫瑰种植,每年带动农民增收约1.35亿元。

      万亩玫瑰是绿色发展理念给乡亲们的馈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朗朗上口的话,正生动地书写在这片土地上。

      还人间锦绣巴蜀,兴百姓富美家乡——

      在汶川,许多乡镇樱桃树成片,掩映着山林与河谷。汶川樱桃已成为知名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年产900万公斤,产值2.7亿元,带动不少当地群众增收;

      在青川,老百姓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护山”,80%的林地实行了封山育林,木耳、蜂蜜、羊肚菌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行销全国……

      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汶川受损林地和山体植被逐步恢复,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48.8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8.65万亩。水源地保护、废弃物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设施重建全面完成,绝大部分的建筑垃圾得到了再利用。

      汶川水磨、绵竹大乘、什邡马祖庙……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镇推动着城乡融合共进。随着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的建成投用,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架起了灾区群众致富增收的新桥梁,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2011年8月,习近平来到北川新县城禹龙小区,走进刚入住的王康平家中,女主人陈世琼向习近平送上自己亲手绣的羌绣“羊角花”。习近平祝福大家:要让日子过得更红火!

      羌绣,这个曾长年隐藏在山中的少数民族技艺,如今已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针一线“绣”出了一个大产业。

      在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羌绣合作社、羌绣公司等相继成立,带动8000余名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有关方面还加大电商培训力度,帮助羌绣产品走出大山。

      不仅是羌绣,阿坝州充分发挥地域特色,通过振兴产业、文旅相融,打造出勒乌镇酿酒葡萄种植、理县羌族民族文化旅游等品牌基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部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今,环顾整个灾区,正在按照这20字的要求,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找准自己的振兴路径。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土地和林地确权颁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当地正在按下改革“快进键”,也按下了振兴“快进键”。

      更加美好的家园——

      党是先锋队也是主心骨,群众内生动力磅礴而出,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全面小康

      在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丰碑上,在如火如荼的对口援建史册中,共产党员英勇无畏、不知疲倦的身影无处不在。

      “地动山摇,方显基础之牢。”

      2008年6月,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抗震救灾工作时重点谈的是党的建设。每到一处,他都要了解在抗震救灾中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情况。

      在察看四川巴蜀江油发电厂设备损坏情况时,他对企业党委发挥核心作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加固厂房、抢修设备给予肯定。如今,走进神华四川能源公司江油发电厂,绿树掩映、厂容整洁,虽然经历了改革重组的变化,但企业党组织把方向、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变。10年淬炼,这家企业完成了脱硫脱硝改造、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地方中小企业取消小锅炉,累计节约标煤近1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万余吨。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就是灾区群众的主心骨。

      “实践证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不能放松。”习近平强调。

      汶川10年,共产党员这个称号穿越时空愈发响亮。

      2013年5月23日,北川县原副县长兰辉下乡检查村道施工和地质灾害途中,意外坠下悬崖。

      这位被称为“车轮上的县长”的共产党员在地震之后,强忍着失去3名亲人的悲痛,不眠不休投入抗震救灾;担任副县长的3年间,2/3的时间都在路上;他对群众无微不至,碰到茶园村的老婆婆背猪草,他会抢过背篓从山上一直送到山脚……

      兰辉——一个催人奋进的名字。

      “兰辉同志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习近平总书记对兰辉先进事迹的批示激励着全国党员,更鞭策着灾区党员奋勇拼搏。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曾经,在青川的废墟上,共产党员喊出的铮铮誓言振聋发聩。

      今天,共产党员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带领灾区人民奋进在全面小康的大路上。

      “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在地震灾区,党员、干部铭记总书记嘱托,奋力对标。

      汶川县的克枯乡大寺村,春季花飘香,夏秋果满园,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游人如织。过去短短2年时间,这个曾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传统耕种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云朵羌寨”,老百姓们都吃上了“生态饭”。

      它的变化离不开从四川省林业厅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杜斌。

      邀请林业专家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技术,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脆皮李,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羌族文化搞乡村生态旅游业……凭着绣花般的细致和敢打敢拼的闯劲,杜斌正带领全村脱贫攻坚,大踏步向小康迈进。

      2016年和2017年,全村脆皮李销售收入均超过300万元,户均达4万元。乡村生态旅游也势头喜人。预计201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将达2万元。

      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汶川地震灾区推出一系列扶贫攻坚组合拳,下足“绣花”功夫,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99.9万人减少到22.32万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灾区人民。

      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在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人民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内生动力喷薄而出。

      2018年4月19日,伴随着福清5号机组两根各重280吨的低压转子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完工启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电项目“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主机设备研制全部完成,预计2020年上半年将完成并网发电。

      东汽在研发过程中突破了最长等级叶片、最重焊接核电转子、超重型低压缸横向支撑等世界级研制难题,创下了多个业内“首次”和“最大”。

      10年前的巨震,重创这家中国发电设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然而,震后的东汽人擦干泪水,迅速投入灾后生产恢复和重建。2011年8月,习近平来到东汽考察,对他们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克难攻坚的大无畏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如今,5800余名在职员工继承发扬抗震救灾中的东汽精神,为我国提供了超过1/3的大型发电装备,建立了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涵盖燃煤、核能、燃气、节能环保发电等多个领域。

      2020年,北川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1.5万元,将建成280个幸福美丽新村,贫困地区网络信息将实现全覆盖。

      2020年,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将有望全线建成,这条路紧邻地震带,直接穿越龙门山断裂带……

      10年,顽强的野草早已覆盖山川的伤口;10年,新建的家园正在书写未来。

      汶川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

      “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叮嘱道。

      如今,遗址的一旁是新建的宣誓广场,主雕塑的名字为“母亲·初心”,寓意当地震突然降临,鲜艳的党旗在废墟上傲然升起,祖国母亲在废墟上深情呼喊孩子。

      这片土地上书写的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奋进的伟大精神。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当地人民一定会继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全国人民一道奋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用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人民家园!

加载更多
栏目3更多
图片更多
视频更多
视觉更多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