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省外观澜②提质增效话浙江

2018-04-16 07:58:00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廉卫东 付玉婷

  

  提高质量效益,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3%,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7.1%,境内外上市公司达507家……对比各省2017年发展“成绩单”,浙江经济的质量效益备受瞩目,是国内名副其实的最具发展活力省份之一。

  平台再造、科技拉动、考核倒逼……浙江的一系列创新之举,让他们在动能转换、提质增效的路上“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绘出了漂亮的动能转换曲线。

  动能转换平台如何再造?

  “块状经济”

  向“特色小镇”跃升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从产业布局来说,集群化、一体化是有效形式。浙江的“块状经济”全国闻名,但与此同时,也一直存在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小的先天不足。

  在浙江嵊州,当地的领带产量一度占到全球的60%,被誉为世界“领带之都”,但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渠道,产品附加值提不上来,量都做到天花板了,利润却还在地板上。浙江人曾痛心疾首地打比方说:集群经济好比一串葡萄,可以一下拎起来;块状经济则好比一袋土豆,袋子一打开就散掉了。在拼效益、拼内涵的新竞争态势下,块状经济低、小、散的弊端更是被成倍放大。

  传统块状经济不转变,浙江经济就难提升。为此,浙江跳出旧体制,通过创建特色小镇打造上下游贯通的产业集群。浙江省经信委政研室副主任易双云解释说,特色小镇不是行政意义上的“镇”,也不是单纯的产业园区,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平台。

  为鼓励更多“特色小镇”涌现,浙江走了一条“宽进严定”的路子——对各地申请不设门槛,但以三年为期,每年都从高端要素集聚、投资情况等八个方面进行严格考核。要想成为特色小镇,关键靠自身产业基础与特色——政府以一种更顺应市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

  艺尚小镇的崛起,让人颇为感慨。这个小镇位于杭州市临平新城,当地有千余家“杭派女装”厂家,但一直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艺尚小镇投入55亿元搞基础设施建设。小镇上,最抢眼的是300多亩的人工湖和宏大的文化艺术中心,12座别墅式的工作室点缀其中。高端设计师是业界最缺的资源,小镇工作人员手捧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名单,到北京、上海逐位拜访。他们的诚意很大——上千平米的工作室,免三年房租,在当地买房还可再享100万元补贴;要求很精准——设计师要将作品首发放在小镇,还要定期组织培训展览活动。16位一流设计师因此被吸引而来,200多家文创、科技企业在此汇聚。

  “无产业,不小镇”“无创新,不小镇”,在浙江走访,不少特色小镇的负责人都将这两句话挂在嘴边。嘉善互联网通信小镇“镇长”陈晓能说,建特色小镇,不是将既有产业搬到一起就完了,全产业链思维要贯穿始终。

  互联网通信小镇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紧紧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富通集团是光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具备打造光通信全产业链的能力。经过系统评估,小镇创建者一次性拿出1100亩土地交给富通,由企业按产业链布局统一规划。嘉善县也行动起来,组织“光通信峰会”,将100多家企业负责人请来实地考察。大手笔的规划和宜业宜居的环境,使富通集团与上下游18家企业很快达成落户协议,四家世界500强企业也落户小镇,一条全球最大的光通信产业链在此成形。 

  目前,浙江已有百余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各市也推出了自己的小镇培育计划。这些小镇正从对接“互联网+”承接创业创新、搭建制造业升级平台、更新理念传承历史经典产业三个方面拉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由于基础和区位差异,一些小镇的探索也颇为艰难。慈溪市付海镇是家电之乡,聚集了1200多户家电企业,主打产品是电风扇等低附加值产品。2017年付海镇提出打造“健康家电小镇”,但镇长黄崭坦承:起步不易。镇上最大的企业年产值才11亿元,拉动能力不足,吸引高端人才来落户更难。

  市里发现了这些问题,在杭州最繁华地带租下6000平米办公区,建“飞地”孵化器。付海企业引进人才,在飞地工作可享受慈溪优惠政策。“特色小镇是个新平台,不能用老办法建。遇到困难,一定要咬紧牙关打开思路,想尽办法给小镇装上最需要的新东西。”黄崭深有感触地说。

  科技引擎如何拉动?

  从“互联网焦虑”

  到“十万企业上云”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从产业内涵来说,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是最有效的方式。浙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借助当地领先一步的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重构产业链条,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数字化转型”。

  小小的头饰、发卡是义乌的支柱产业。但2008年以来,设计能力缺乏、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日益凸显。2015年底,当地的龙头企业新光集团成立聚势网络公司,把研发中心建到了杭州,同时在韩国和广州、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将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全部整合到网络平台上。聚势网络公司运营总监许煜伟表示,目前公司所有服务可以通过一个手机软件连接,销售额由此上升23%,采购成本下降8%,2万余家饰品工厂由此受益。

  对传统企业来说,“上云”更是一次从技术到观念的全方位升级。浙江将“十万企业上云”作为重点工作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方式,新增10万企业上云,建设“云上浙江”。浙江省经信委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处长洪杰表示,云计算在浙江不是“阳春白雪”,而是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资源,已经进入了大规模落地阶段。

  金丰机械公司是浙江最早“上云”的企业之一。公司的生产设备国际一流,但以前的生产过程中,具体操作还是靠老师傅的经验。上云后,庞大的生产数据在“云端”梳理,各种参数有了大数据支撑,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了15%。公司总经理室负责人沈夫康说,前些年很多企业有“互联网焦虑”——对传统模式忧心忡忡,对主动求变又逡巡不前。现在工业云的使用让他们惊醒:制造企业必须重新认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

  浙江的企业“上云”,不仅强调数量,更深挖应用深度。2017年3月,阿里云发布ET工业大脑,

  通过数据、算法对传统工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位于杭州的中策橡胶集团一直有个难题——不同产地的橡胶质量波动,导致他们生产的轮胎品控困难。引入工业大脑后,中策集团生产中的数据被海量收集,进而得出了最优利用的方案组合,混炼胶合格率由此提升了3到5个百分点。此外,制造环节和产地数据的打通,还让中策集团原料采购布局得以了极大优化。

  “有形之手”如何发力? 既“亩均论英雄”, 又适当“留白” 

  浙江是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土地等生产资源都很紧缺。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浙江人从土地单位投入产出效率上做文章——在全国率先实行“亩均论英雄”考核办法,并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普及。

  一年一度的“亩均论英雄”考核,对浙江企业至关重要。位于嘉兴的俊发喷织有限公司,因为亩均产出低、能耗高,前些年在市里组织的考核中被评为C类。按照考核规定,公司用电价格每度提高0.1元,土地使用税不再享受减征政策,用水和排污费用也不同程度上涨。面对记者,企业负责人坦露心迹:考核结果一出来,公司上下都感到“压力山大”。

  而同样位于嘉兴的依爱夫游戏服装有限公司,却因为在这个考核中被评为A类,获得很大发展机遇。按照当地产业规划,依爱夫所属的“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在新增用地审批上原本属于“限制类”,但依据考核政策中“A类企业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的条款,当地政府高效完成了企业19.2亩发展用地的审批。

  “亩均论英雄”的理念发源于绍兴。该市在2006年的调研中就发现,一些高耗能、低效益企业占据了大量工业用地,不少“新特优”项目却因没有土地指标难以落户。为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同时倒逼“劣币”变“良币”,他们将粮食亩产理念拓展到工业领域,以“亩产效益”为核心考核工业企业。省里发现这一做法后,逐步试点推广,考核指标日渐丰富,现已涵盖了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研发经费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6项内容。目前,“亩均论英雄”已在浙江全部89个县区普及推广。

  “亩均论英雄”考核对“劣币”刀刀见血,对“良币”却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根据考核结果,企业被分为A类(优先发展类)、B类(鼓励提升类)、C类(监管调控类)和D类(落后整治类),不同类别的企业在财政奖励、要素价格上享受差别化政策,具体政策由各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在嘉兴市,评价结果与电价、水价、排污费等8项生产要素价格挂钩。在宁波市镇海区,考核结果挂钩的扶持政策已达204项,每年涉及资金逾4亿元。企业家形象地将这个政策形容为:让多下蛋的鸡多吃食,少下蛋或不下蛋的鸡少吃或无食可吃。

  也正因此,浙江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提质增效。一位港商多年前在桐乡经济开发区购地33亩建服装厂,但只用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其余土地一直闲置。在“亩均论英雄”考核倒逼之下,企业老板终于坐不住了,全力转型生产品牌成衣,去年产值达到1亿元。2012年以来,桐乡开发区清理闲置土地近700亩。占桐乡土地面积3%的开发区,目前创造了全市近30%的工业产值。

  最新的浙江县域“亩均论英雄”绩效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6.9万元,同比增长了17.5%;亩均增加值99.1万元,同比增长9.4%;全员劳动生产率20.3万元/人,同比增长10.1%。

  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亩均论英雄”考核还让浙江各地对新增工业用地采取了很聪明的处置办法:暂时没有好项目的土地,宁可储存“留白”,留待未来开发,也不上低效项目。

  在杭州,随着海康威视、初灵信息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进驻,滨江物联网产业园日渐崛起。2017年滨江区4个村整体拆迁,腾出2000亩土地,但当地没有立刻搞大开发,而是实施复绿工程。滨江区党委人才工作科科长周颖菲说,滨江区土地账本上还有2460亩工业用地、5365亩办公用地,都是为将来发展高端产业预留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宁波杭州湾新区成了对接上海的最前沿,不少人建议在占地63.8平方公里的滩涂湿地布局大项目,但宁波几经权衡,决定对其“贴钱”保护起来,加以“留白”,静待将来。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赫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