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牵手“两弹一星”精神 共传红色基因

2018-07-02 10:48:00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杨学莹

  6月30日9时,“中国原子城号”西宁至西海镇红色旅游列车首次开通,列车从西宁火车站缓缓启动,1小时40分钟后抵达终点站——中国原子城。这片昔日的神秘禁区,如今参观更方便了。

  

  ▲“中国原子城号”首发列车

  6月26日,记者随参加青洽会的山东代表团来到这里。西海镇是海北州政府所在地,属于山东对口援建的海北州海晏县。这里是诞生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功勋之地,人称“中国原子城”,目前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西海镇一角

  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我们进门就看到了一枚长20米的军绿色导弹。这可是个“真家伙”,1966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和它一体的,两者是“孪生兄弟”。导弹两侧,还有我国第一颗机载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1:1模型,看得人热血沸腾。

  纪念馆接待中心主任周广静半个月前刚从山东临沂宣讲回来。见山东来了亲人,她亲自担任讲解。她指着馆里的史料说,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五角大楼一直在研究使用原子武器的可能性。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在朝鲜战争没能取得令美国满意的进展时,不排除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面对霸权主义的核讹诈、核威胁,新生的中国做出了自己研制原子弹的历史抉择。

  1958年,代号为221的中国核武器工程正式启动,就选址在我们脚下的这块草原。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工人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告别亲人,奔赴221基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生涯。

  一大批在海外留学的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投身祖国的核事业。从图片上,我们看到,当时已经以中微子的存在和介子衰变等科学成就名扬海外的王淦昌回来了,师从国际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攻克了航空领域世界难题“声障”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山东荣成人)回来了,26岁就拿到美国普度大学博士学位的“娃娃博士”邓稼先回来了……从此隐姓埋名、以身许国。

  

  ▲归国投身“两弹一星”事业的部分科学家:上排从左至右:钱三强、吴有训、王承书、张文裕;下排左图为程开甲、右图中为郭永怀

  条件艰苦,人心火热。展馆中的一张照片上,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设宴慰问核工业的科学家。周总理说:“现在国家穷,我对不起大家!”但科学家们乐观地回答:“总理您不穷!您左右都是钱——左边有钱学森,右边有钱三强。”

  当时,我国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研制原子弹谈何容易!特别是1959年,苏联停止技术援助、撤走专家之后,研制工作更加艰难。

  没有原子弹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几位老科学家就带着刚分配来的大学生,翻译一段讨论一段;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科研人员就用算盘、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演算一个数据常常耗时一年多;没有专用设备,科研人员就手工锯炸药、熬炸药,他们发明了一种双层的铝壶,夹层通蒸气、里层融炸药,自嘲“一把铝壶闹革命”……

  

  ▲科学家们熬制炸药的铝壶和锅)

  

  ▲当年研制原子弹用过的机床

  高原的生活也是极端艰苦的。金银滩草原平均海拔3100米,水烧不到沸点,饭煮不到全熟;年均气温0.4℃,一年有八九个月穿棉袄。周广静介绍。建设者们三顶帐房起家,顶风冒雪,建起了草原干打垒、地下窝棚和半地下宿舍。第一批新房建成之后,核研制基地司令员、山东沂水人李觉将军说:“把新建的房子让给科技人员,干部一律住帐篷!”他自己带头住在帐篷里。

  

  ▲李觉将军(右)和科学家在帐篷中办公

  “两弹一星”,背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为了国家需要,世居在金银滩草原上的1718户牧民,没有提出任何条件,拆下帐房、赶着牛羊,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搬迁时正值十冬腊月,零下二十几度的高寒中,他们踩着厚厚的积雪,拖家带口地搬离了草原。大量牛羊在路途上死亡,很多人冻坏了手脚,有的妇女在迁徙的途中生下了孩子,有的人永远倒在了搬迁的路上。多年后,藏族老人加布藏索南接受采访,却没有一句怨言:“只有共产党好,我们才能好。”

  

  ▲牧民在天寒地冻中搬离世代居住的草原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让科学家们不挨饿,粮食部门从全国各地调拨数百万斤黄豆,青海省、海北州政府为基地调拨牛羊4万头只。221基地的广大职工也自己动手,在高原牧区开荒种地、撒网打鱼,齐心协力度过了难关。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极端困难,到底要不要继续“烧钱”研制核武器,出现了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元帅说:“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聂荣臻元帅鼓励大家:“我们不应当下马,应当攻关!”张爱萍将军也做出指示:“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世界的东方一声巨响,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有了自己的原子弹!

  

  ▲试验现场欢呼的人群

  当时人们的欢呼雀跃,今天的我们看了影像,仍会泪流满面。

  有了“打狗棍”,中国人挺起了脊梁。周广静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学习很好仍然到处受嘲笑,邻居每天都把自家的垃圾放在他家门口。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海外后,他家门口再也没有出现过别人家的垃圾。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科学家们接着开启了氢弹的研制。1967年6月17日上午,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两个太阳,那颗更亮的,是氢弹。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爆炸,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而同样的路,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3年11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而且,中国的科研费用和试验次数都仅为美国的4%。

  

  ▲当年“国营221厂”用过的部分仪器设备

  为了研制核武器,多少人付出了生命。1968年12月,郭永怀赶往北京汇报一个重要线索。没想到,飞机在着陆的瞬间失事了。当人们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好不容易把两人分开,人们发现,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被夹在两人中间,完好无损。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研资料!

  核弹的蘑菇云散去,核基地也完成了向四川绵阳的战略转移,1987年国家撤销了221基地,1994年移交地方,昔日禁地才得以向外开放。221厂虽然人走楼空,却留下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爆轰实验场和钢板墙上留下的“弹坑”

  中央确定山东援建海北州,给双方互帮互助、互学互促提供了平台。走出原子城纪念馆,周广静说,2012年,原子城纪念馆组成宣讲团,至今在全国各地巡回宣讲了300多场,被中组部评为精品课程。其中,30多场宣讲在山东。这些宣讲,有的在山东省委党校、有的在市委中心组读书会上,有的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在山东援青的威海、临沂、聊城、滨州四市,宣讲更加深入,基本覆盖到了县区。

  “在山东,每次宣讲听众的反响都很好。山东人本来就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原子城的干部、科学家也有不少是山东人,如李觉、郭永怀等。”周广静说,“宣讲结束后,我听到有的干部说:比起那时的科学家,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好得太多了,没有理由干不好。”

  周广静说,到了山东援青四市,援青干部的家属也常常来听宣讲会。有的家属听完后告诉她,自己以前对援青工作不是不理解,但总会有些怨言。现在,知道援青干部在这么伟大的地方做贡献,感到心里更支持他们了。

  

  ▲原子城纪念园区一角

  “沂蒙精神也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作为建国后形成的民族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周广静说,临沂市是海晏县的对口支援单位,她和同事们多次去临沂,去孟良崮、红嫂家乡实地受教育。另一方面,山东临沂党性教育基地建设较早,教学经验多,他们经常切磋办学经验,怎样能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目前,依托纪念馆,海北州正在建设中国原子城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我们得到了山东省委党校、临沂市委组织部、临沂党性教育基地的大力支持。”周广静说,上述单位的专家多次来到西海镇帮他们策划、出主意。眼下,基地的硬件建设已基本结束,山东正在帮他们设计课程体系、培训师资。临沂基地还毫无保留地把经验教训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

  山东援青总领队、海北州州委常委、副州长耿涛告诉记者,青海省和海北州高度重视中国原子城这篇大文章,山东援青队伍要协助当地把这篇文章做好。目前,山东建筑大学正在编制中国原子城规划,已经拿出厚厚的一大本规划成果,还策划了若干项目。

  

  ▲目前已经开放参观的爆轰实验场

  “规划定位把这里打造成教育基地、文化旅游胜地和博物馆群。”耿涛说,原来原子城的旧址将全部保护、开发成现场教学的课堂。现在2个厂的保护性修建已经做完,其他厂址目前还大部分空置,将逐步开发利用好。

  耿涛说,另外,还将建设必要的旅游设施,发展科普、研学等旅游,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就业。“中国原子城号”列车的车站就在原子城,原子城成了必游景区。未来,这里还将建成一个博物馆群,现在已有青海湖生态博物馆、民族团结进步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在此基础上,逐步把原来卖给居民的“将军楼”、“专家楼”回购回来,将其打造为反映知识分子、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的各类博物馆,还将建设科技馆等,让红色基因传承给更多的人。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 每缴存一年可贷10万 北京公积金买房迎六变化

    e5550251d590459ba57bcce74d199845.jpg

    (记者 邱宇)用公积金买房没那么容易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通知还规定,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及配偶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有购房提取记录的,不能办理异地购房提取。[详细]

    09-14 08-09中国新闻网
  • “扩中”文件正起草 增收和降负成关键

    “一年前,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启动城乡居民增收试点,在完善重点群体增收政策环境、理顺重点群体增收路径和机制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除了复制推广居民增收试点经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是被列入今年收入分配改革的重头戏。[详细]

    09-14 09-09经济参考报
  • 暖心! 乘客地铁内随地吐痰 新兵擦痰装入口袋

    xiknbing.png

    一名新入伍军人正在用纸巾擦拭地铁车厢地上的痰。“列车进入中山公园站时,一名40多岁男乘客随意在车厢内吐痰,列车门和地上都有,让人不适。”  13分钟后,列车抵达汉口火车站,这些军人整齐地列队下车,陈女士则透过列车车窗玻璃目送他们离去。[详细]

    09-14 09-09长江日报
  • “00后”进入大学:行李箱里几乎装进整个商场

    报到当天,陈淼早早完成注册,闲来无事就在寝室练习书法。见到陈淼的时候,她还画着一个精致的淡妆,在她的行李箱里,装了不少化妆用品。众多新生中,身背小提琴的俞锦屹显得极为显眼,仿佛是从偶像剧里走来的美少年。[详细]

    09-14 08-09钱江晚报
  • 2018珠海航展亮点抢先看!空军新型战机将进行飞行展示和静态展示

    2018珠海航展亮点抢先看。国内外参展商770家,展览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详细]

    09-14 13-09解放军报
  • “扩中”文件正起草 增收和降负成关键

    《经济参考报》9月14日刊发题为《“扩中”文件正起草增收和降负成关键》的报道。《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3+17”试点满周年之际,发改委、人社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前往多地展开密集调研,更多促居民增收新政正酝酿出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详细]

    09-14 13-09新华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