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新时代

2018-11-03 19:4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自十八大后五年以来,我们取得了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的扶贫成绩,但在“成绩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问题不少”。现在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深水期,但同时也处于解决问题的窗口期。

  十九大报告鲜明旗帜的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其中在脱贫攻坚中补短板,则是要补齐农业农村的短板,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信心。

  同样,山东省积极响应中央的指示,在去年脱贫攻坚关键之年,破解“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实现了89.6万贫困人口脱贫,使省内乡村大变样,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身处山东乡村的我,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其中悄然变化的脉搏。

  近五年,我的家乡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由原来的砖瓦房,搬到了舒适的楼房;行:村里家家几乎都有了汽车,走在路上会不时有汽车从旁边经过,私家车代步成了常态;衣:衣服的样式多了起来,而且穿新衣随时可以穿,不再向过去那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买新衣;食:实现了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不仅要吃饱更要吃的健康。从早上到晚上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冷冷清清,现在村中早上会有老人在广场打太极、下棋;中午村里会播放音乐,缓解人们工作一上午的疲劳心情;晚上会有大妈大爷跳广场舞、舞剑,还时不时的给大家看电影,让村民不出村就能感受到影院的氛围,从早到晚好不热闹。村委会还会向村里的住户发放福利呢,例如:满80岁的老人过生日时可获得一个大蛋糕;过年时,给每一个不同岁数的老人发放不同的物品;给住户发一桶酱油……而且,还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去帮助扶贫困家庭,让村民过得更加舒心。

  在物质提高的同时,村民的素质也高了起来,没有出现“有了物质,忘了素质”的现象,例如:很少出现有乱扔垃圾的情况;不会乱停放车辆;打架斗殴几乎没有……另外村里向村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置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以便让村民及时了解时事。

  总之,村里贫困率越来越低,村民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当然,仍然有不足之处,但我相信村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习总书记曾说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虽然我的家乡变化之大、脱贫较成功,但并不是每一处地方都如同我的家乡那般发展迅速,因而我们仍不能放松,要继续同贫困作斗争,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每一位成员共享成果、共同迈入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在同脱贫作战时,避免不了要经历“摸爬滚打”,但同时也积累了经验,为最终的质变: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战役”做了量的累积。

  扶贫、脱贫关键在于一个精字和准字,正如省委刘家义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的:精准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山东省因地制宜的采用了金融扶贫法和产业扶贫法这些精准脱贫的好模式,适时“输血”,大力“造血”,有效的解决了脱贫后再次返贫的情况,使人民真正了脱贫。

  具有“输血”功能的金融扶贫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由最初的聚焦重点领域和特殊人群, 经过发现“不接地气”——那些虽有劳动能力的人,却拿不到扶贫贷款,自身的债务没有能力偿还; 到最后全面推行扶贫包干责任制,相继推出了30多款“普惠+特惠”的扶贫信贷特色产品。金融扶贫得以“接地气”的关键是银行、政府通力合作,这样才让更多的扶贫资金精准“滴灌”到户,将资金切实的用在了“刀刃”上。

  模式用的好不好,是否真正解决困难……在这些问题上,人民是最有话语权的。

  你曾经历过由“谷底”到“山顶”吗?下面通过临沂平邑的养鸭户陈德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让人笑着哭的故事。当时,由于大雪,陈德山的鸭棚遭受严重损失,这无疑是对他的巨大打击,当他一筹莫展时,当地农商行的一笔5万元扶贫再贷款,让陈德山脱贫看到希望。他曾激动地说到:资金很快到位了,马上就把这个棚搞起来了,搞起来了以后就有收入,顶多到明年我彻底脱贫。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是来自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实话。

  由刚开始的“哭着笑”到后来的“笑着哭”,这一变化则是对金融扶贫模式“中不中”的最好回答。陈德山的例子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粒,虽小,但却反映出众多老百姓的心声,用山东的一句方言来表示的话就是:gang(港)hao(好) lian(莲),就是特别好的意思,虽然只有简短的三个字,但其中所承载的分量则是难以计量的。

  适时“输血”是必要的,而大力“造血”是必须的。因而在精准扶贫,不能只一味的依靠金融扶贫模式,更重要的是采用产业扶贫模式,让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富裕起来,这才是长久之道。

  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获得物质,还需要有思想文化支撑,如此发展起来的产业才可以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物质+思想文化“产业具有代表性的是滨州沾化大高镇谭家、台一、铲头李、单家和台四5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变化之路。物质层面,当地村民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发掘出了一个收益高、无风险的致富项目——用在日光大棚中种植冬枣来替代直接在田地中种植冬枣,这样的一个转换使得村民收入实现了翻倍;思想文化层面,“扶贫就要拔穷根,要想推广日光大棚,必须得让村民们知道日光大棚的好处,还得让他们知道怎么管理大棚,帮着他们转变致富的观念。”谭家村的第一书记张庆旭说,这进一步表明文化是扶贫工作的灵魂,抓住了这一点,第一书记工作队多次邀请了冬枣专家和致富能手向村民进行技术指导、讲授经验,让农民实现了从不敢或者小心翼翼的迈开步子到撸起袖子、大步前进的转变。

  滨州这5个贫困村的两大转变,使得当地民众的贫苦之路终于走了出去,这难道不就是老百姓“笑着哭”的现实写照吗。

  生活在前进中继续,“笑着哭”的故事继续上演,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进攻阶段,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胜利的号角声将在不久的将来响起!

    曲阜师范大学 杨志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冯媛媛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