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变迁研究——基于青岛科技大学40名青年学生的考察

2018-11-03 19:47:00 来源:  作者: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在发生着悄悄地历史变迁,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经过分析比较,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发生异化,新时代条件下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丰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巧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利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媒介。

  [关键词] 新时代;变迁;异化

  一 引言

  我们处在一个变幻莫测的政治时代,政治正在以最细腻的触角进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政治的边界变得越发模糊。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直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提出了“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的突出问题。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方位,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发生着悄悄地历史变迁,这直接决定了青年学生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自觉,更关乎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和祖国发展的方向,“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所大学没有思政课,无非是形式内容不同而已。”[1]本文基于青岛科技大学40名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考察,透视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校内变迁轨迹。

  二 研究样本的选择

  自新文化运动起,学生成为青年的主要担当者,学生干部成为青年领袖的主要担当者。角色一体化、角色冲突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角色担当者们的角色紧张,是解析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变迁的重要视角。从青年学生的视角看青年群体,从青年学生群体观照当代青年,这是本文的认知逻辑。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校内变迁轨迹,需要通过外显的文化生活、学习生活、体育生活等进行透视。本研究于2017年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四方校区四个年级共选取了40名青年学生代表(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历史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探寻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校内变迁轨迹的结构性特点,以期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三 对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变迁的考察

  政治意识是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具体包括对于政治的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政治认知取向指对所处政治系统、系统中的的角色和角色的承担者、系统的输入输出的知识系统认识。政治情感取向指对所处政治系统及系统角色人员和行为的情感导向。政治评价取向是对政治对象的判断和见解,形成主体价值判断。笔者基于对40名青年学生的历时性考察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的潜层政治意识较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自主性意识呈现递减现象

  新时代青年学生躬逢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指尖上的一代,知识丰富,受教育程度高,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自己的见解,崇尚自身独立自主的品格,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较前几届大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在政治认知上,更喜欢公正、平等和民主的价值取向,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和“契约观念”,在权利被侵犯时,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政治情感上,他们敢爱敢恨,对于深恶痛绝的东西能够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好。在政治评价上,对很多社会政治问题具有自己的独立观点,认识相对固执,不人云亦云。喜欢质疑一切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整体性特点。在访谈中也发现一个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年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呈现明显的递减现象,更能够接受社会的一般性认识。这源于受教育内容、社会环境、知识体系、关注对象的变化。

  (二)功利性色彩逐渐浓厚

  功利性既是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校园表现,也是社会整体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结果,这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一个显著特征。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使许多青年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趋向上更趋务实,显示出浓厚的功利性。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判断上,通常以利益作为衡量的标尺,价值判断脱离价值本身。譬如,在入党动机上,许多青年学生表示入党是为了个人荣誉或为今后就业提供方便,理想信念世俗化,不接天线只接地气。在政治活动的参与上,首先考虑的并不是作为公民的一项义务,而是考虑自己能否获利,不参加活动的话利益是否受损,是否存在风险等等。政治意识功利性色彩随着年级的增长更趋严重。

  (三)矛盾性趋势越发严重

  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而文化又让人回归到“多元而现实的集合体”。在与学生会干部的交流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复杂化倾向,甚至出现的政治冷漠化。例如,青年学生异常憎恶公职人员的权力腐败,但他们在谈及未来就业取向时又渴望能成为其中一员,并且没有明确表达出要与恶势力作殊死斗争的理想;部分青年学生干部唾弃别人的贪婪,却宽容自己的放纵;他们同样赞同呼吁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尤其是涉及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但改革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又斤斤计较;他们常常指责社会的不公,但却回避或忽略自己的责任;他们热衷于对时事政治的品评,却在现实的政治参与中游离于其外;他们对许多政治问题虽然充满了困惑,但却不能揭示其“所以然”;他们要求别人总是集体主义,对于自己却是自由主义;他们喜欢卿卿我我的维特式烦恼,却回避各类政治生活;更有甚者,青年学生索性抱着“关注政治也对政治起不到丝毫作用”的心态,逃离政治参与,走向政治冷漠。矛盾性、复杂化、对于政治的无知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顽疾。

  (四)波动性取向日益加剧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思想认识的波动性。青年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等尚在形成之中,社会环境的叠加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徘徊与动摇;青年学生求知强烈、积极上进,但是当他们面临碎片化的知识与信息的冲击时,却表现出选择上的迷惘与困惑。生活中的小曲折,学习上的小困难,爱情上的小插曲,都会引起他们政治思想的动荡和反复,表现出思想上的不成熟和波动性。青年学生尽管强调自我意识,崇尚独立个性,可是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却是失去自我的一代,表达政治观点和评价政治现象时,常常随波逐流,很难形成自己的政治评价,属于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现炒现卖,模仿朋辈群体。

  四 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问题性探究

  身体进入新时代,灵魂留在另一个时代,需要我们都要慢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作为青年学生,不能树立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找寻自身存在的价值,那么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政治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须臾离不开政治,政治的触角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存在,但是却在中国当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间,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进行问题性探究,是做好政治意识工作的第一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与糟粕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没有在朋辈群体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帮助中成长,在家庭中是核心成员,从小生长在鲜花和掌声中,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弗洛伊德在对成年人人格的形成中,明确指出在人类的早期阶段就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格特质。儿童的早年成长环境、早期阅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现状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子女的性格养成,过分溺爱、自我保护意识使得很多人都形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潜意识,春晚上的“扶不扶”真实的反映了当下的国民心态。

  中国文化中有浓浓的家国情怀,但一定程度上也有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观点,法家的“人性本恶”,《佛说十善业道经》提出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宋朝陈元靓在《事林广记·警世格言》也说过“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些思想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在世人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成为深层的自觉。这种利己主义的文化思想,国人的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日益增长,这也间接使当代大学生对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国事毫无关心,个人意识大大压过政治意识。我们不从正面认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言论,但却不能否认这一局部性存在。随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多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进行合时代性的传播,显得更为迫切。事实上,事物的反面总能够得到几何级的发酵与膨胀。

  (二)社会环境的历史性变迁

  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不一样的发展进程,却没有什么能够影响改变它的方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对青年学生的时政教育并没有政治格局的动荡而松懈。毛泽东同志和党的早期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多次亲自作形势报告,号召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建国以后的历史,是政治挂帅的历史,这是革命热情持续燃烧的岁月,政治也是青年学生拼搏向上的动力源泉,关心时事政治成为青年学生的重要内容,北大的三角地就是一个出彩的代表。这样的内容与形式,对于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知识分子及劳动者,对处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团结方方面面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所有人对政治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事实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更应该运用青年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阵地,正能量不去占领,就必然会被负能量所侵入,正能量与负能量的相互对决中,总是会因为思维的原因发生负能量更容易被接收。改革开放的推行,市场经济盛行,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光怪陆离的社会思潮使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与扭曲,青年学生处于“三观”的确立期,繁杂的“毁三观”现象让青年学生不是选择跟风就是选择逃避,挺身而出的少了。

  (三)政治认知上的形式主义

  谈到政治,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象征性的知其皮毛。西藏问题、小康社会、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词汇”,青年学生知道,但是仅停留在表面,真正谈及其实质时,如西藏问题的来龙去脉、历代政府何以维护一带一路、当下世界为什么积极响应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青年学生都说不出所以然来。当今青年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往往只停留在知道几个关键词汇,且不说了解时事政治词汇背后的文化、历史和背景为国家出谋划策,至少作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青年学生,应该知晓世情、国情、党情发什么了什么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中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会得出令人难以相信的结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急剧变化的时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和水平与该项工作不匹配;如果不是时代欺骗了青年学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欺骗了青年学生,形式主义化的教导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较差。在以升学考试为主要工作的中小学阶段,校方给学生灌输的大多是“浅尝则止,知道就好”的思想,并没有要求学生在相关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了解。久而久之,在青年学生政治意识的养成上,形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认知方式,社会舆论和公众热点让青年学生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认知歧义。通过对于青年学生的考察,即便在青年学生关注最多的军事领域,很多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绝非是人生成长的必需品和滋补物,而是一种猎奇和围观。

  (四)政治判断上的情绪化

  从考察情况看,青年学生没有社会希望他们所应表现出来的对时事的鉴别力和洞察力,能够凭一腔热血决定自己在大事件中的阵营,爱国没有错,但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很容易发酵成为民族原教旨主义。比如,在牵扯到国格的时候就失去了理智,中日钓鱼岛事件,萨德事件,家乐福事件等,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学生在处理民族感情与法律秩序的关系时,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即便是在国内发生的很多围观事情上,也在尚未清楚事件来龙去脉的前提下,就作出轻率的价值判断。作为一名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的大学生,还不能够为自己的举动和话语负责任,不管是对国际大事件现实意义的品评,还是对国内社会现象内涵的判断,都不是儿戏和发泄,也不是为所谓的“愤青”提供机会,而是一种合理形式公民权的表现,是作为公民维护祖国正常秩序的责任。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仍然处于萌芽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的合力共同推动青年政治认知的良性发展。

  (五)政治信仰的模糊化

  青年学生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合作越来越密切,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在价值多元的全球化时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的中国,“政治已经走下神坛,政治意识、意识形态可以淡化,共同信仰再无必要,信仰大可多元化。”这是一段时期内社会的认识,也在青年学生中间产生了重要影响,政治可以世俗化,但是政治信仰绝不能世俗化。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丑化、腐化、淡化和溶化的前沿,其斗争关键在于是以马克思主义还是其他思想为指导。信仰多元化,导致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认识模糊,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共同的政治信仰淡化、模糊甚至缺失。比如,现在存在的入党动机实用化、功利化,组织入党与思想入党严重脱节。通过调查不难发现,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而入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足两成,更不用谈发自内心的真正信仰。“随大流,跟风”“为个人发展捞点资本”等认识比较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调查发现部分青年学生认为政治信仰离政治现实过于遥远,政治信仰是虚无缥缈的政治符号,抑或政治口号。

  五 新时代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任何人类共同体,都需要通过主导信仰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确立和巩固大学生共同政治信仰,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政治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之所以高高在上,是因为政治理论工作者工作思路、工作水平所导致的。政治信仰的确立,需要价值主体——青年学生的自觉认同,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青年学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新时代要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秉持人本教育,尊重信仰教育的主体性,遵循教育规律和信仰生成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青年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人生境界升华。信仰绝不能进行毫无生活内容的说教,而是要走进生活,让信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倡导“生活即教育”理念的陶行知明确指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2]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生活的变化,处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青年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政治信仰的教育也绝不能僵化落后。

  二是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优化大学生政治意识建设的环境土壤,使校园内外、课堂上下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政治意识教育的正向实际效果,促进青年一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共同政治信仰的确立和巩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生存在环境中的人才能发现其自身所包含的现实性存在。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塑造走到当下的现实,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绝不仅仅是家庭、社会、学校某一方面的原因,也不可能是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的必然,事情的解决和事情的发生一样相当复杂,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正向自觉。

  三是要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隐蔽性和渗透性是对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最好概括。“从表面上看,西方国家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但他们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隐性教育,即通过比较隐蔽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陶冶道德情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目的隐蔽、教育方式新颖、教育方法有趣,因而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实际上,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地步。”[4]运用影视、网络、动漫等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深入骨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绝非简单的说教,这是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9/c_1120087179.htm.

  [2]《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4]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点及其借鉴意义.http://www.cssn.cn/mkszy/sxzzjy/201404/t20140417_1070439.shtml.

青岛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韩海青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楚洋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