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的建设想法——浅析未来基于城市的人才争夺

2018-11-04 14:39:00 来源:  作者: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需要明白:如今我国经济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知识方面的竞争。国家综合国力的竟争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是人才。因此,国际竞争就是人才的竟争。不同于冷战格局下的军备竞争,新时代的国家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实质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然而在光明到来的前夕也着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人才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在此环境下,人才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单向流动,是这一过程中的突出特点。中国已经成为人才争夺战中的重要目标。我们要重视人才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有效政策,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机制不断思考,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本质上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今年以来,我国城市人才争夺战不断升级,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各地如何引人才、留人才?我们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基于我国过去的教训与经验,浅谈未来基于城市的人才争夺对策。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于国际的分析。在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潮流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看到本土,还要望向世界。他山之玉,可以攻石,这里会将对各国在此方面的相关历史做法进行分析,以做到借鉴他人,思考自己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对于我国的分析。在国家政策的大潮流和国际浪潮的拍打下,调研我国本土各线城市对于人才的政策与举措乃是最切实的分析。本文会着重介绍其中人才模式的利弊与动态发展。

  第三部分是对于未来的分析。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基于现在的水平,在第一、二部分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未来人才争夺的方向。总之,本文将尽量具体的展现当下人才潮流发展的同时具体提出把控未来人才市场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人才争夺 人力资源管理 城市规划]

  序言

  “人才争夺战”何以发生?

  当下中国乃至全球的人才市场,对于中国本土城市来讲,是非常不友好的。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人才聚集之一,是整个欧美乃至日本韩国等亚洲较为发达地区的人才掠取目标,大量留学生,高校人才外流;从国内范围来看,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些城市掀起“人才争夺战”并持续升级,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发展中国家,由自己培养出的人才本来就相对稀少,却大量外流,严重影响着本国的经济发展。高科技人才的短缺已成我国特别是二线城市的普遍现象,如不得到根本解决,将严重阻碍本国经济发展,影响国际竞争力。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现阶段及下阶段面临的人才考验将会十分严峻。

  一 国际:群雄逐鹿

  (一)国际人才稀缺

  相较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欧美国家生育率往往堪忧,由此造成的人才问题极大。且由于其高福利的社会制度,人力资源相对于其他方面来说显得昂贵很多。同时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爆发性发展,在全球造成了相当大人才荒漠,欧美世界面临着人才危机,有数据表明:

  美国 80%的工作岗位本质上是脑力劳动,目前,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约30万,预计日后缺口将达70万,今后每年至少需要 9.5万名电脑专家,而其国内培养只能满足需求的 1/3左右。美国新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为160万人,其中有84万个职位因找不到技术水平达标者而处于空缺状态。

  日本信息工程方面的熟练技术人员缺口也高达20万。而未来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到445万;欧盟国家的失业率虽然高达10%左右,但专业人才却严重供不应求。

  欧盟的一项报告指出,2000年的西欧地区年仅信息技术人才就缺员123万,而日后欧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的缺口将达到近170万人,其中德国的计算机和电信部门有7.5万岗位空缺,法国信息产业方面缺少1万名工程师。

  而英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达24万人,而其国内每年只能培养1.6万人。新加坡需要信息技术人才25万人,可目前只有9.3万人。

  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状况更加窘迫,印度2001年对软件专业人员的需求在18万以上,但其国内最多只能提供1万[1]。

  (二)国外对策

  当下,人才争夺出现着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单向流动的态势。发展中国家为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适应国际竞争形势,多年来一直增加投入,培养自己的尖端人才。但发达国家为了满足自己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可以凭借雄厚的国家财力、财团资本和优越的科研条件,诱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资源向发达国家流动,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的严重流失。跨国公司也以优厚的工资待遇、住房、出国旅游和培训为诱饵,吸引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在国内 “出国”,成为外国公司的本土雇员。

  (1)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

  获取人才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和培养。世界各国都在着手调整本国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期从总体上提高国内劳动力的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美国视教育为国策,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改进教育体制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利用教育和资金优势吸引国外学者和留学生为其效劳。

  法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训,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创立了因特网教育网络,大力发展教育多媒体产业,资助企业组织人才培训中心。

  日本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入并推行新型教育改革方案,推广跨国办学模式,推动人才流动,多方争夺世界优秀人才。

  印度改革现有教育体系,着力兴建理工院校,培养和吸引信息技术人才。印度信息技术人才的外流比例己从1992年的25%下降到1999年的14%[2]。

  可见,通过加强教育和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己经成为世界潮流和多数国家的既定国策。

  (2)提供大额度报酬和高福利

  全球人才危机引起了他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在加强人才培养、采取措施留住人才的同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实施了国际性人才争夺战略。其中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做到从全世界“挖墙脚”的目的。

  美国公司为吸引人才,通常采取加薪、升迁、红利、带薪体假、解决配偶工作等方法,甚至对高科技人才实行高额配股制度。

  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人实行特别税率制度,征税率为35%,远远低于该国所得税最高税率60%的规定。新加坡实行高薪制,对有才能、有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韩国发放‘金卡”,允许外国工程师和电脑编程人员在韩国居留10年,希望以此吸引20万高科技人才。

  印度为遏制本国人才外流,实行高薪和优厚待遇,设法留住国内高科技人才,并努力吸引国外印度人才归国工作。

  俄罗斯科技领域每年人才外流达2000-3000人,其中70%-80%世界水平的数学家、50%的理论物理学家离开了俄罗斯。针对这一情况,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城为了吸引科技人才,积极争取国际资金,同外国签订研发合同,筹措充足资金使科研工作运转良好,并为科技人员的生活提供可靠保障,以达到吸纳人才的目的。

  新加坡、印度等国家还大力兴建科技园,鼓励高科技人才创业致富。

  发达国家为大量吸收技术移民和杰出人才,在立法和移民政策方面也予以照顾。

  美国正酝酿通过一项法律,增加发放外籍技术人员H-IB类签证,每年发给技术产业方面的外籍移民数量增加75%,即从11.5万增至20万。

  欧洲国家的移民政策也向高科技人才倾斜,德国政府去年5月批准了一项方便外国信息技术人才赴德国工作计划,向2万名外籍信息技术人员提供就业优惠条件。

  法国宣布高薪聘请的专家和信息工程师不受其移民法的限制。奥地利计划每年吸纳8000名移民,其中1200名为高级人才。

  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实行‘高科技移民”政策,竟相吸纳高科技人才[3]。

  (3)瞄准外国人才,从中获得人才和科技成果 填补自身短板

  世界各国均想方设法从他国网罗人才。

  美国从来没停止过争夺人才。19世纪30年代,有2000多名著名科学家为逃避德国纳粹分子的迫害背井离乡大多数移居美国。他们当中有被称为“相对论之父”的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贝蒂等。1945年美国占领军立即在德国大肆搜寻人才,掠夺了在纳粹德国陆军试验站负责v2火箭研究工作的专家冯·布劳恩和其他120多位德国火箭专家。正是在冯·布劳恩的领导下,发射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

  战后以来,西方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引进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从60年代至70年代,亚洲的知识移民占美国外来人才的75%,占加拿大外来人才的52环,占英国外来人才的28%。

  苏联1990年解体后,很多国家着手争夺苏联的科学家。原1989年底共有科研人员巧2.2万,约占世界6的万科研人员的l4/。导弹、核武器领域的科学家和专门人才约5000万至7000万人,其中2000人熟悉核武器的设计工作。据估计,1990年,有7万名科学家出国,其中10多名苏联院士已在美国定居。日本已聘请了研究生物工程和物理方面的7位苏联科学家抵达日本。原苏联科学院院长马尔丘克痛心地说:我们破坏了整个体系的科学潜力,它破坏的不是75年,而是75年来形成的科学研究体系。原苏联真理报(1987年)曾以《偷窃天才》为题发表评论指出,从1949年到1969年的20年间,美国“偷”走发展中国家的14.3万名高级人才,使这些国家损失教育费用50亿美元以上,为美国创造了630亿美元的收益[4]。

  吸收留学生,这也是很多国家争夺人才的重措施之一。日本在国外建立研究机构或向外国研究机构和大学投资,利用当地的人才并通过美欧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大加快了本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叙利亚学生中的70%,约旦学生的80%、黎巴嫩学生的100%和沙特阿拉伯学生的60%学成没有回国。吸引留学生最多的是美国。保加利亚1995年就有近万名科研人员出国谋生。印度大学毕业生中的40%-50%在外国工作,今后5年外流软件技术人员有可能高达10万人。非洲有10万名大学毕业生在发达国家工作;80年代非洲每年有15000人才外流,1999年外流人才超过21000人[5]。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推出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提供优厚的工作条件,以争夺高级人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现象正在进一步加剧,这有可能成为未来南北关系中的冲突焦点之一。

  二 国内:狼烟四起

  (一)我国人才发展历史进程

  我国科技的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早早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口号,这被称为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但10年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科技机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知识分子重新被重用。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主张,同时社会也应该承认科学技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被称为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1995年5月的科技大会,强调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造福人民、增强国力[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我们的今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的明天需要青年人接着奋斗下去,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前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我们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二)基于城市的人才争夺战白热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为各地政府指明要把人才战略发展方向放在首要位置来抓,争取在突破体制问题上多下功夫,来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实现国民经济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升级。

  回顾一下近期新闻,武汉提出大学生凭毕业证就可落户、购房租房“打八折”划定最低年薪指导标准;西安提出高校毕业生凭身份证以及毕业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南京对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落户、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证、高层次人才购买商品住房、大学毕业生租房和首次创业等给予特殊政策优惠,以及近期爆发式的新一线、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可以说全国各城市人才市场充满着历年从未有过的无声硝烟。

  “人才争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转型升级对于人才,尤其是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要注重战略规划、招商引资、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问题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招揽和储备支撑城市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本轮“人才争夺战”首先在新一线、二线城市爆发,一线城市跟进,所抢人才的标准因城市定位和量级不同而有所差别。

  从城市定位来看,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与上海,重点瞄准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以户籍限制一般性人才进入;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武汉等,其同时瞄准高端人才和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一般性人才,既追求人才的质量,也追求人才的数量;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其吸引的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和技工人才,通过落户和提供补贴,吸引足够数量的一般性人才和就业人口。

  由此,各城市抢夺人才的类型构成了一个争夺目标、战略差异三层的金字塔结构:塔尖主要是对领军人才的争夺,塔身是对紧缺人才的争夺,而塔基则是对青年人才的争夺。本轮人才争夺从塔尖逐渐向塔基扩展,目标人才群体不断扩大[7]。

  (三)自身人才流失严重 引入人才良莠不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40多万,学成回国的只有33%。中国20年流失几十万学子,等于流失了好几个“硅谷”。据美国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数字:1997年度美国驻华大使馆共签发了5600个学生签证。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在美国取得理工科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中国自己授予的博士。仅1995年,就有 275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难怪有人惊呼:“托福”是美国设置的“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

  但业内有关人士指出,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甘子钊忧心忡忡他说:“人才流失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指出,这些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清华、科大的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一去不返。“国内种树,国外结果”的现象在许多国内知名大学程度不同地存在。

  目前,我国最优秀大学毕业生每年2万多人出国留学,近四分之三一去不归,留在国内一流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又有近三分之一为外资企业效力。“中国的大学成了为外国办的大学!”中国国情研究小组康晓光研究员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人才争夺战中落后一步,就可能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步步落后。目前,我国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的也是人才。中国不能听任人才继续外流了![8]

  (四)社会风气两极分化 制度法规仍不完善

  一方面,由于自媒体的泛滥发展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一些反智反教育的说教开始大范围传播。另一方面,某些用人单位对于学位和学历过于苛求,无形中错过了一些有经验有本领的一线实干家。此外,人们对于财富的崇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流向。当然,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也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才刻不容缓。所有人都必须紧张起来,投入其中。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三 未来对策

  (一)中国人才大旗要扛起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描绘了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其中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们要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重点争夺对象。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己有30多万,而学成回国的不到1/30 ,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2%去了美国,北京大学的比例为76%。外资企业和国外研发机构还在国内大肆延揽人才,1998年美国英特尔公司斥资5000万美元成立了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同年底美国微软公司投资8000万美元在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其他外国大公司,如朗讯、IBM,摩托罗拉等也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利用中国的高科技人才为其服务,仅朗讯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中国招了300人。1999年,美国签发的H-1B签证达11.5万,而中国大陆就占10%[9]。

  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一方面是中国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另一方面是大量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或在外企工作。如何防止人才流失并进一步引进人才,己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二)谨防陷入人才争夺的误区,理性看待人才争夺现象

  “人才争夺战”的本质是区域创新资源的争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 2025”的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必须尽快集聚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资源。然而依靠自我培养是难以在短期内达到人才集聚目的,必须开阔思路、创造条件、从外部引进人才。由此,“人才争夺战”爆发。在本轮“人才争夺战”中,城市成为人才争夺的主体。各城市使出浑身解数,推出一系列政策。“人才争夺战”的日渐激烈,固然说明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但争夺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盲目竞争和恶性竞争。人才争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才争夺尤其是国内人才争夺的局势,那么就会陷入人才争夺的误区,从而影响我国人才整体的健康发展。由于现有人才竞争中出现的政府竞争倾向、财政竞争倾向和粗放竞争倾向,导致人才供给侧结构性偏差加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才争夺战”,警惕“人才争夺战”中存在的风险[10]。

  首先,过度的人才争夺会影响区域协调发展。造成区域、城市之间的“零和博弈”。在实际的人才工作中,由于有关部门的功绩导向,使得一些城市的人才争夺具有浓厚的地方利益色彩,这不但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摩擦,而且也阻碍了区域一体化发展。

  其次,人才争夺的结果可能造成人才“马太效应”再现、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导致中西部、中小城市的人才流失,加剧人才不平衡。再次,通过现金补助、创业扶持、税收减免等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确能形成本地引才的相对优势,但从长远来看,这势必会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最后,在同行压力下,一些地区不切实际的人才争夺可能会导致盲目攀比之风盛行,不仅违背了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而且可能造成人才和各类资源的浪费。

  (三)培养方向:每一个伟大的奋斗者都是人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奋斗者。这些奋斗者当中,有人家喻户晓,有人隐姓埋名,许多人来自基层;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劳动人民,还有青年人;他们每个人都是熠熠生辉的楷模,是前行路上的灯塔,是永不过时的标兵。在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1.要以建设“人才强国”为总目标,加强人才宏观调控力度,制定人才竞争规则,维护人才竞争秩序,规避人才竞争风险,建立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

  2.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应以企业(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配置为手段,推进人才集聚精细化和准确化。

  3.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升各地政府人才治理能力和水平,强化大局意识,调整管理方式,集聚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遏制过度的人才竞争,避免出现政府包办代替现象。

  4.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松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完善人才产权制度和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保障公平有序的竞争,促进有效激励和自由流动。

  5.要优化人才环境,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才文化,打造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以此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

  6.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大国际人才竞争力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7.创新用人机制。我国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使得人才外流和浪费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打破“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用人方式,改变在用人方面存在的僵化、呆板政策,不拘一格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例如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职务数量分配上,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留学人员的选拔和使用等等。

  8.优化创业环境。事实上,待遇偏低并非留学人员不愿回国的主要原因,归国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则是他们最担心的。因此,要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效力,就必须积极改善国内创业环境,包括设立专项基金、为优秀回国人员提供相配套的科研经费,赋予他们在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上的自主权等,为他们打造回国创业的平台。

  9.要敢于为“头脑”定价。目前,我们所提供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物质待遇,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采取特殊优惠政策,提高工资标准,增加福利待遇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人才回国。可以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允许留学回国人员凭自己创造的科技成果和效益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允许他们兼职兼薪。

  10.组织实施回流计划,制定专门的奖励青年科技人才的计划。要广泛地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的联系和沟通,吸引滞留海外的学子回国效力。

  1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即使提高待遇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从长远看,要留住学子们的心,还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传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溶化在国人的血液中。

  12.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

  13.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14.重视基础性工程。增加教育投资,强化职业技术培训,重视基础科学。

  15.重视应用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是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应该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出现了企业技术开发热潮、兴建科技园区、推进产学合作,企业向学校投资,学校则按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在强调个体能力的同时,也强调整体的作用和潜力,这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发展方向。

  16.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国际交流体制。应当放宽对科技人才入境的限制,为有才能的科学家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和环境,减少人才外流对经济所造成的危害。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韩国三星集团从1991年开始的5年中。拨款1亿美元,每年派出-10 0名业务员到世界各地,积极开展与当地各界人士的交流,以成为派驻外地的专家;同时,通过他们引进一批外国技术人员,现任的卸任的外国电子企业或公司的社长、董事长、经理等管理人员,聘任他们做公司的顾问或管理人员,并为其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和报酬,旨在学习先进技术和获取情报。

  17.人才培养要重视人格的原则。培养人才应当做到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掌握社会活动的道德规范,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并在国际社会中能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而且人才的培养某种程度上应实行超前增长。

  18.建立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良性机制。

  19.破除陈腐观念,为高级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能否发挥人才作用,关键在于是否合理使用人才。当前,我们必须改变选拔和使用人才的观念,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等陈旧落后观念,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

  20.进一步解决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将其报酬与本人的能力水平、对国家贡献大小和所创造经济社会效益多少挂钩,对高科技人才的任职条件、工资津贴标准、科研经费资助以及住房、保险、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搞科研和创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总之,对人的教育、对人的培养、对人的利用已成为国际间科技竞争的焦点,也是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能否取得主动的关键。

  (四)吸引方向:给人才以平台,而不是给平台以人才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如果说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魅力主要在于其已经取得的优势的话,那么,发展中国家吸引人才的魅力主要在于其经济与市场的潜在可能性和发展前景。要让人才因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得到进步与成长,而不是城市一味的搜寻人才。

  在很多场合,未知数可能比已知数更有魅力。当然,吸引科技人才的魅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来综合地提高素质和改善形象。

  (五)留存方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推动人才有序竞争、合理流动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的相关问题,因此,我们对于未来人才争夺的思考必须接地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才大多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对于人才的留存问题必须带着新思想来看待。

  人们已经知道,人才或精英,意味着财富和知识、智慧、能力、办法,甚至效率或市场,引才引智背后的东西,等同于发展、财富、品位、创造力、竞争力等。有一点需要注意,人才大战以吸引年轻人(毕业生)、高层次人才为主,这对于改善当地人口结构、文化知识结构有深远意义,明显有阻止老龄化趋势、阻止“刚需”减退的作用意图。有实力的城市和地区,实际上是在争夺未来可持续发展“高地”和战略竞争“制高点”

  人才之所以要流动,无论从组织还是从个人角度看,都有其客观必然性。美国学者卡兹在其组织寿命学说理论中,从保持组织活力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人才流动虽然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当地政府希望保持人才、特别是关键人才的相对稳定。从以上两方面中可以看到,人才流动无论是从单位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都有其客观必然性,而作为当地政府则要保持人才、特别是关键人才的稳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人才流动合理限度内的流动对政府和个人都是有益的,而超过人才流动合理限度的流动就成为人才流失。

  举例来讲,上世纪,我国上海曾引进柔性人才为发展添活力。一大批没有上海户口的人才,以各种方式进入上海工作,他们进出自由,不受国籍、户籍、人事档案的限制。这种通过社会化服务管理方式进行的人才柔性流动、已成为上海人才流动的重要机制。关系不转、户口不迁、双向选择、能进能出人才柔性流动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丁的价值,使人才在最佳年龄段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叫作用好精英人才的精英段.。人才柔性流动的机制为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器作用,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更是如虎添翼[11]。

  尾声

  当下,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不仅是未来基于城市的人才争夺的战略,更是我国日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也可以说是精神实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做贡献。立足于这一点,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要培养人才的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新时代城市人才的吸纳流动,必然是我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伟大进程中绚烂的一笔书法。

  [参考文献]

  [1] 陶涛. 21世纪全球人才争夺及其思考[J]. 国际问题研究, 2001(8):53-54 .

  [2] 浩南,古太.21世纪人才争夺战,中国准备好了吗[J].中国集体经济,2000(12):21-22.

  [3]马丽波.国际间人才竞争手段的新变化及我们的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996(7):63-65.

  [4]马丽波.国际间人才竞争手段的新变化及我们的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1996(7):63-65.

  [5]王晓莺.海外华人专业人才现状与外国争夺专业人才的措施[J].八桂侨刊,2000(4):1-5

  [6]刘思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愈演愈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与我国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0).

  [7]佚名. 爆发原因_参战类型_争夺目标_战略差异 本轮_人才争夺战[J]. 刊名缺失, 出版年缺失, 卷缺失(期缺失).

  [8]曹细玉. 全球人才争夺战的经济分析[J]. 人力资源, 2001(4):76.

  [9]贾光.全球信息人才争夺战给我们的警示[J].情报纵横,2001(9):96.

  [10]佚名.本轮“人才争夺战”[J]. 刊名缺失, 出版年缺失, 卷缺失(期缺失): 页码范围缺失.

  [11]佚名.柔性人才流动为上海发展添活力[J]. 瞭望新闻周刊, 2000(8):17.

  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冷霖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楚洋洋

推荐阅读
  • 今明两天南方部分地区有大雨 青藏高原局地大雪或暴雪

    MAIN201811070708000158335945662.jpg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日至8日,受东移高空槽影响,西南地区东部、江汉、黄淮、江淮、江南、华南西部等地自西向东将有一次降水过程,雨量以小到中雨为主,部分地区有大雨。[详细]

    11-07 15-11人民网
  • @所有人:如果你有这些行为,就摊上大事儿了!

    20181107013953559.jpg

    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乘客与司机互殴致车辆失控坠江,造成多人死亡的事件发生后便引发舆论强烈关注。经有关部门认定,周某某行为构成“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 ”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周某某被处以罚款200元...[详细]

    11-07 15-11工人日报
  • 犬主遛狗不拴绳还把女子打骨折

    daren.png

    盛先生是另一名参与劝架的人,他表示,自己过去劝架的时候,狗主人已经将徐女士按在地上打。王先生和盛先生都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双方争吵时,狗主人辱骂徐女士,并说出一些带有地域歧视的攻击性话语。[详细]

    11-07 10-11北京青年报
  • 主人“现身”支付所有欠款 柴犬拍卖将暂缓

    dengdegn.png

    主人支付拖欠的寄养费和狗粮费 目前与寄养中心就柴犬“登登”去留初步达成一致 因肖先生已履行全部金钱给付义务,并与寄养中心就“登登”去留达成初步协议,朝阳法院决定依法暂缓对“登登”的司法拍卖。[详细]

    11-07 10-11北京青年报
  • 英首相成立磋商理事会 拟为脱欧后创造有利经商环境

    英首相成立磋商理事会。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英国首相办公室6日称,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宣布组建5个磋商理事会,旨在保障英国脱欧后能有最好的经商环境。[详细]

    11-07 15-11中国新闻网
  • 英首相成立磋商理事会 拟为脱欧后创造有利经商环境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英国首相办公室6日称,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宣布组建5个磋商理事会,旨在保障英国脱欧后能有最好的经商环境。英国首相办公室消息称:“首相成立了5个新的商业理事会,以便讨论如何在脱欧后的英国营造最好的经商环境。[详细]

    11-07 15-11中国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