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化现状浅析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2018-11-05 12:44:00 来源:  作者: 郭文嘉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其政治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而政治冷漠化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突出特点。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化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腻烦、认知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消极,应当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进行原因、消极影响和解决对策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冷漠 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整体中离不开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的参与,然而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政治冷漠化问题严重阻碍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影响了国家民主建设的进程。

  一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一)政治冷漠化的概念界定

  所谓大学生政治冷漠,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由于外在环境或内在个体原因,在态度层面上对政治活动和政治问题冷淡、漠视、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在行为层面上不参与、消极参与或非理性参与各种现实的政治活动。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网上问卷,针对政治了解情况、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行为和综合性问题四方面了解受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情况。并采用交叉分析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三)研究假设

  1.文史类专业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更高。

  2.农民、工人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政治参与常识较为欠缺。

  3.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更低。

  4.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多利用网络方式进行参与。

  (四)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问卷来自山东农业大学117名在校学生,其中各专业和各学业阶段学生均有占比。

   二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化现状与分析——基于调查样本的分析

  (一)调查的主要结论

  1.政治了解情况方面

  从专业来看,在关于“您对大学生权利与义务了解多少”这一问题中,知道较多的同学中文史类占到61.7%,理工类占到34.04%,其他专业占到4.26%。在关于“您对人大代表选举流程熟悉程度如何”这一问题上,非常熟悉和较为熟悉的同学中文史类分别占到70%和68.89%,理工类和其他专业则为30.00%和31.11%。从以上两个基本的政治参与知识中可以看出。文史类专业的同学更加具备基本的政治参与知识,而理工类和其他专业同学在这方面了解不甚清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假设1。

  从家庭背景来看,在关于“您对大学生权利与义务了解多少”这一问题中,知道较多的前三类同学分别来自工人家庭34.04%,农民家庭25.53%,其他家庭17.02%。而完全不知道的同学来自农民家庭和工人家庭各一半(各占50.00%)。在关于“您对人大代表选举流程熟悉程度如何”这一问题上,非常熟悉的同学主要来自其他家庭和公务员家庭,较为熟悉的前三类同学分别来自农民家庭,工人家庭和其他家庭,而完全不熟悉的同学主要来自农民家庭83.33%。结合其他问卷问题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当下成长在农民和工人家庭的学生同样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知识,并没有因为所受家庭影响有所限制,相反,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并没有得到绝对的政治了解优势。另一方面,农民和工人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仍然存在极端的政治知识的欠缺仍然需要加强基础性的政治参与知识的普及。因此假设2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政治参与态度方面

  在关于“您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关注政治吗”的问题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文史类占56.76%,理工类占36.04%,其他专业占7.21%,没有同学认为没必要关注政治。在关于“你希望自己为国家建言献策吗”的问题中,非常希望的同学中文史类占到63.64%,理工类占33.33%,其他专业占3.03%,没有同学不希望为国家建言献策。同样是这两个问题,就学业阶段来看,大一的同学在各个标准下占比人数均是最多的。其他各专业比例较为平均。结合其他问卷问题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拥有一个较为积极的政治参与态度,愿意尽自己所能进行一定的政治参与,同时文史类同学以及大一同学更加具有饱满的政治参与态度,相比而言其他专业和学业阶段的同学态度积极性不足。可以看出假设1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政治参与行为方面

  在关于“您是否通过一些媒介参与政治性话题探讨”的问题中,回答“是”和“否”的大一同学都占比较大,分别为46.67%和52.63%。在关于“您收听或收看国内外新闻的频率是”的问题中,大一同学少于每月一次的比例最高,达到78.26%,而大三和大四的同学在多于每天一次的频率中占比大于其他频率。可以看出,面临大三大四学生在政治参与方面较为积极,但是不排除是因为考公考研带来的功利性动机。可以看出假设3较为符合情况。

  4.综合情况

  针对一些多选问题来看。在关于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中,普遍认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制度和当下的社会风气这两种因素影响最大,亲朋好友和学校社团组织的影响最小。在关于通过何种途径获取政治信息的问题中,88.9%的同学选择上网。在关于阻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中,68.4%的同学认为是自身政治参与素质欠缺。假设4得到一定的验证。

  (二)政治冷漠化的主要表现

  1.心理上的腻烦

  从专业来看,以理工类为代表的专业学生认为政治参与与自身未来的发展关系不大,他们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学业的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对政治抱有一种局外人的态度,参与意愿不足。

  2.认知上的模糊

  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基本知识了解不足,对于学校的政治方面课程不认真学习,自身也没有主动去了解的兴趣,对政治参与的常识掌握较差,对政治基本概念模糊,从而阻碍了一定的政治参与,同时,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3.行为上的消极

  针对当下许多便利的政治参与途径,很多大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从而拒绝与政治参与相关的活动。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政治参与的报酬估量低,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无用,从而消极对待。

  三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化的原因

  (一)历史角度

  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思潮的影响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造就了“臣属型政治文化”,民众习惯于崇拜权威,缺乏民主思维。并且在过去的长时间内漠视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阻塞其政治参与渠道,使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极大地受挫,虽然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极具反叛精神的群体,但是仍然受到这种长期的固化思想的影响。

  近代以来,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群体性政治参与活动表现出了大学生政治参与极大的突破性发展,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大学生充当了这股政治参与浪潮的“急先锋”但是这也产生了众多问题。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并没有有效的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这种盲目的政治参与热情与欠妥的政治参与方式给了当代大学生一定的反思,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政治参与。

  (二)社会角度

  从家庭层面来看,当前家庭政治教育存在缺陷。大多数家庭注重孩子学习,认为政治教育无关紧要,忽视政治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没有得到良好的树立,先天性政治理性不足。

  从学校层面来看,当前学校教育导向存在偏差。学校倡导以学业和就业为中心,将政治教育弱化,缺乏对学生政治参与素质的培养。课程方面也仅限于几周一次的形式政策课和选修性质的政治类课程,这种政治教育的匮乏必然会阻碍大学阶段学生政治参与的进行。

  (三)个人角度

  来自社会竞争的就业压力让当代大学生更加专注于“一心只读圣贤书”,注重自己的学业,不愿意挤占时间参与政治活动。

  从专业来看,依据前文对现状的分析,除文史类之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因为自身专业与政治关联度不大,所以更加专注于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知识,从而对政治参与重视度不足。

  当下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树立,社会对错误事件的认同以及对丑恶事件舆论的错误引导削减了一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与动力。

  另外,当前大学生入党功利性动机较强,一旦达到目的,政治积极性会明显降低,与其说大学生入党是政治参与的表现,不如说是为了得到更多发展机会的政治投机行为,这种行为的存在并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积极性。

  四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化的消极影响

  (一)国家层面

  大学生政治冷漠化不利于我国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学生政治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一环,国家需要听到更多大学生的声音来全面深化改革。从学历上来说,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学识的群体,可以为国家改革发展提供更加严谨和富有远见的意见,参与质量高于普通民众;从年龄结构来看,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如果在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大学时期尚不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会严重阻碍未来国家各方面建设,进入工作岗位后形成政治冷漠的惯性。政府希望听到更多具有活力朝气的大学生的声音,也需要这样一种高素质民意的表达来反映当前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破瓶颈。因此当代大学生冷漠化造成的影响阻碍了我国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社会层面

  大学生作为网民占比较大的群体,其政治参与更具灵活性,这是未来现代化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而大学生政治冷漠化让这种积极高效,普及程度较高的参与方式陷入极大的主体空白,阻碍了我国政治参与新模式的推广。

  (三)个人层面

  依据前文对现状的分析,当前大学生政治冷漠化最大的差异反映在专业上。由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精细化的人才,所以专业的细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除文史类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大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的忽略和政治参与的冷漠。由此引发出的矛盾便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许多学生因为专业与政治关联不大,所以更重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但是当大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面临的是同样的社会环境,政治参与作为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意义,这不应当是因为专业造成认识模糊,目光短浅。当大学生错过了大学这一关键时期的政治素质培养,不利于自身全方位发展,而这种弊端也会影响到下一代。

  五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化的解决对策

  (一)国家层面

  积极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是治本之策。如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信访制度、公共决策听证制度、党务和政务公开制度、公众监督制度等,为他们了解政治、参与政治提供制度化的渠道保证。同时在法制层面提供保障公民参与的合法行为,真正让大学生无所顾虑的参与进来,贡献力量。

  (二)学校、家庭层面

  从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应当加强政治参与等相关课程的普及,并不仅仅是强制性授课,可以了解学生需求和兴趣,灵活教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遇到的困难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不足的情况进行趣味教学的引导,让学生们真正走进政治参与,激发政治参与热情。其次,在文理科专业方面不应出现教学偏向,应当统一进行政治类课程授课,防止文理科在政治参与的认知上存在根本性偏差。

  从家庭教育来看,父母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上的学习进行督促,更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参与观,引导孩子培养基本的政治参与素质。

  (三)个人层面

  大学生要坚持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努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并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首先应当意识到政治参与观作为基本的素质,不应当因为专业的指向性而有所忽略,其次要拥有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的进行政治参与,从而为国家现代化民主建设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如果说年轻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若干年后,他们的光芒将照耀每一个角落”,政治参与需要年轻人的光芒,当代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更需要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为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郭文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楚洋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