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他乡作故乡”——论城市应如何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

2018-11-06 16:4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董映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新旧动能转换、城市转型发展的当下,人才也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城市建设提供着源源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塑造人文环境、推动城市前进,人才成为城市的智源与内核。今年以来,城市人才争夺战不断升级,城市应如何引人才、留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发展一问。本文认为,城市引人才、留人才,应以城市规划与氛围建设为基本,在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人文关怀、自身完善四部分综合施力、全方位开展,从而建立持久化、长效化、独特化与实效化的人才吸引与归属力为内在,建立原发化、促生化、实际化、规范化的人才机制与前方向为外发,内在外发一同共力,把人才“他乡作故乡”,真正引人才,留人才,打造人才高度丰富的城市,打造人才为动力的前进之路。

  一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为四个方面筑基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经济发展考量中,要寻找适合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有潜力、有方向、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规划模式,对专业型人才形成针对性精准吸引。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考量城市经济转型与规划,以互联网为内聚焦,集聚新媒体、互联网企业,形成谈及互联网工作必定离不开北京的方向型、特色化经济意识与发展特点,形成北方互联网人才涌向北京、南方互联网人才涌向深圳的特点。所以,城市要想吸引人才,需有针对性,对自身新旧动能转化中的定位有清晰了解,对经济发展模式和未来方向有明确规划,对产业集聚与品牌效应有深刻感知,对全国产业分布与经济发展有统一考量。城市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和发展定位,形成城市突出特色、典型化产业特色。以济南市为例,济南市可以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找准一个施力点(如电子科技产业),集中发展、统筹规划,把电子科技产业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先锋产业,形成高于周边城市的高影响力、高发展力、高前景与高速度,从而针对性地吸引电子科技产业方向人才,形成经济产业集中发展吸引特定人才、特定人才来济加快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经济发展考量中,要积极引入企业,以企业引入带动人才加入,以企业植根带动人才固定。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城市要鼓励符合自身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企业进入,适当放宽准入机制,给予政策调整倾斜,使得在转换过程中有不断的企业力量注入,一方面推动城市的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另一方面企业进入将带动人才进入。如济南市,可鼓励新兴电子科技企业进入,在助力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加大新动能发展比重的积极作用之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人才需求,从而产生企业人才的联动作用,吸引人才跟随企业注入。在这一过程中,尤其以知名企业的注入为抓手,扩大产业影响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方向形成互补。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经济发展考量中,要关注创新创业领域,吸引创新创业方向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倡导创新文化”。城市新旧动能转换过程离不开创新驱动,离不开创业力量支撑,城市要关注创新创业领域,以此领域打造新兴环境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来以扩大创新创业基础、提高创新创业力量吸引新兴人才。同时,城市也要打造宽松合理、良性健康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有着高度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着创业梦想与想法的人才流入,共同举托创新创业大环境,使“双创之风”成为“人才之风”,更成为城市发展的欣欣向荣之“东风”,借风而起,加快发展。

  二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以政策支持为引导,为四个方面引航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政策支持之下,要首先规范新旧动能转换,规范企业用人条例。城市的新旧动能转换,不能是无序的、混乱的、松散的,而应是有序的、统一的、有规划与管理的,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靠的是有序发展、井然不紊的新旧动能转换环境与发展步调,而不能靠一盘散沙。城市要规范自身的新旧动能转换,积极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建立经济发展的规范,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机制。同时,城市也要进一步管理规整企业的用人条例,对于不符合人才发展需求、阻碍新旧动能转换与城市发展的不合理之处,要迅速改正摈除,对于在企业用人条例中涌现的创新条例、有实效作用的良好条例,要以范式推而广之。只有规范了新旧动能转换,规范了企业用人条例,才能在政策之下造好人才引入与固定的“蜂巢”。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政策支持之下,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实践中探索人才支持培育计划。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它不仅关乎人才迈入城市发展的门槛问题,也关乎人才迈向城市建设的道路问题。城市要统筹考量,结合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借鉴,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和人才的需求,建立并不断改进人才引进机制,包括而不限于选调机制、人才福利、户口问题等等。人才引进机制要立足于经济发展,更要立足于人才的切实需求,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探寻,不断改进,要明白人才引进机制绝非“朝令夕改”,而本就应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同时,在人才引进机制推动吸引人才的方面外,建立与完善人才支持培育计划,使人才不仅仅停留在始点,而是推动人才向着更高精尖方向、更专业化方向发展。可以建立包括但不限于人才提升教育、人才交流机制、人才项目支持、人才高水平学习等等系列人才支持培育计划,使得流入的人才也不断提升发展,同时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更好发挥人才作用。

  三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以人文关怀为内蕴,为四个方向融合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人文关怀方面,要浓厚城市的人文氛围,注重提升城市幸福感。城市的人文氛围与城市幸福感,是与人才内相呼应的召唤,形成内在精神吸引与生活引力。综合国内大城市发展现况与国外人才流动情况可以发现,人才流入或许更多考虑城市经济而非城市人文,但人才长留必定提升对人文因素的注重程度,在这一方面,城市人文关怀与城市幸福感极为重要,它可弥补城市发展节奏与城市经济规模的不足,建立独特的中国化人文城市,以人文关怀吸引人才,更以高度的人文幸福感留住人才。以济南市为例,济南市与北上广深相比,显然城市发展步调与城市经济规模处于落后不足中,但可借鉴苏州市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浓厚自身的人文氛围,形成一个独特的济南内蕴,从而吸引到北上广深闯荡之外追求人文关怀、追求适中步调的人才,同时,深厚的人文氛围将打造内蕴的城市魅力,从而更好的留住人才。在这之中,更要不断提升城市幸福感,打造使每一个市民都感受到更多关怀的幸福城市,这需要全面努力、多方打造,在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医疗制度、教育体系、城市绿化、城市文艺活动等多方面都施力而为,总体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形成真正具有城市魅力与城市文化精神的吸引圈。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人文关怀方面,要创新思维,注重留住城市自身的大学生,让大学情结成为人才动力。每个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的城市,都不能忽略已经存在的人才群体——城市内高校学生群体。一方面城市要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使得更多的青年人才在内部培育,另一方面城市也要关注高校学生群体的想法与发展,使人才目光向内部偏移,使人才发展向学生注重。大学生群体均对母校、对母校所在城市有着独特的高校情结,城市要让这个情结真正变成系住人才的“结”,真正变成系牢人才与新动能发展的“结”,真正变成绑好人才与城市共同发展的“结”。城市首先要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紧接着,要在科学调研、合理规划与具体实践中适当放宽对当地高校学生就业的条件,创造利好,使得更多的高校人才以“留在母校所在的城市”为第一考量,从而在内部自行完成吸引人才,并更好地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让情怀成为动力,让学生成为栋梁。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人文关怀方面,要关切人才的实际需求,打造人才的城市归属感。人文关怀,体现在思人才所思,想人才所想,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首先知道人才“需要什么”,知道人才“想要什么”,从两个“要”字出发,切实围绕着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要求,立足当下考量与未来长远发展打造人才发展机制,才能够切实有效,结出硕果。同时,要打造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以达到留住人才这一目的。打造城市归属感,可以通过塑造城市独特风格与城市魅力、建立生活模式与打造品牌化活动或建筑为主,同时通过一系列人才福利政策促进人才落户,让人才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真正相嵌相套,让人才的发展步调真正融入城市发展大步调大环境的节奏中,形成以一带一,以众促城的协同感、和谐感,从而打造人才的城市归属感,使得故乡留人住,使得“他乡”变“故乡”。

  四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以城市自身建设为弥合,为四个方向补足

  在引人才,留人才的城市自身建设中,要注重城市的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提升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城市基础与城市实力。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注重绿化,治理污染,打造宜居城市,不要让污染与雾霾成为使人才“望而却步”的潜在担忧,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注重治污,注重旧动能的退场方式,也要注重新动能的建设与发展方式,要在“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外打造“绿水青山”,要以优美的环境作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美好家园。此外,城市还应在新旧动能转换下做好城市区域规划,整体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济南市为例,济南市应注重交通规划,也应注重区域协调统筹规划,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改进城市基础设施,从而在实际方面使得人才引入与人才固定得以加快进行。

  综上,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筑好基本;要以政策支持为引导,规划引航;要以人文关怀为内蕴,和谐相融;要以城市自身建设为弥合,补足发展。在四个方面综合施力,在多方共力统筹,以城市影响力、城市幸福感与未来发展潜力为吸引人才之风向,以城市归属感、整体规划与发展步调为留住人才之考量,以经济模式、政策支持、城市内蕴、基础建设多方联动,特别注重留住当地高校大学生,注重将情怀转化作动力,切实留住青年人才,开辟创新创业新天地,才能从吸引到归属,把城市“他乡”打造为人才“故乡”,真正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在城市人才争夺中立于潮头争先、立于发展前行。

山东大学文学院 董映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楚洋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