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恢复40周年:回望来时路,你的高考记忆是什么

2019-06-03 15:52: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张尼

  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至今,已过去40载。40年里,有千千万万学子迈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从此改写命运。

  又到一年高考时,面对一张张即将奔赴考场的青春面孔,“过来人”难免会唤起曾经的回忆。炎炎夏日里的废寝忘食,考前的紧张与焦虑,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对于“过来人”而言,高考注定在他们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那么,你的高考记忆是什么?

  险些与理想大学擦肩而过

  ——何能高,最高法新闻局新闻处处长,上世纪80年代参加高考

  何能高生于一个贫穷、兄弟众多的江西农村家庭,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参加了高考,成为这个家庭里走出的第二个大学生。

  他回忆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备考条件远不及现在。因为考点设在临川县城,他只能在考前一天和同学提前来到县城,用很少的租金,找到县城郊区的一个居民家住下,那里成了他当年的“高考房”。

  考前一天,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的哥哥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哥哥的探望让何能高很是意外和欣喜。当晚,在哥哥的提议下,他没有继续看书,而是去看电影放松了一下。

  “我们一起去县城电影院看的电影,因为有哥哥在身边陪伴,我当晚睡得很踏实,第二天精神饱满地进了考场。”何能高说。

  回忆起考试情形,何能高至今记得一道没做出来的数学题,“最后一道大题本来很熟悉,但就差最后一步没做出来,当时觉得太遗憾了!”

  不过,除了这道题,其他各科大体正常发挥。经过估分,何能高认为自己的分数能达到重点线。一心向往法律工作的他,将热门的华东政法大学填为第一志愿。然而一个小插曲让他差点与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

  何能高回忆说,填完志愿回家后,他突然想把提前批志愿的一所著名大学的专业改一改,所以又步行30多公里回到学校,找到即将上交的志愿书却发现,第一志愿被改动了。

  一问才知道,是班主任觉得华东政法大学很热门,怕他考不上,才改为了另一所政法大学。

  “我又把第一志愿改了回来,记得当时和老师说,自己估分应当比较准,想读华东政法,想试一试!最后老师也被打动了。”何能高说。

  最后成绩出来与何能高的预估一致,他顺利被华东政法大学录取。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村委会的那天,他正在被太阳晒得滚烫的稻田里进行“双抢”(抢收抢种),甚至有些不太相信这个消息,直到亲眼看到盖着大印的通知书后才意识到,梦想成真了!

  四年后,何能高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进入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这期间,他边工作边发表了不少专业文章,

  “高考改变了我这个农民儿子的命运。”何能高感慨说,这个世界很大也很小,人生说短也还长。高考,对于考上的人来说,是一个人生的新起点,也是系统教育的一个桥梁,“愿即将高考的学子们,奋发自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考入一个理想大学,考出人生的新支点。”

  曾因高考焦虑失眠

  ——赵燕玲,北京某外企职员,1994年参加高考

  “记得高考复习的最后几个月很焦躁,因为不知道是否能考上大学。”回忆起1994年参加高考的情景,如今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赵燕玲记忆犹新。

  她说,那个时候每天回家就是做题,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对题、讲题,好像进入了一种让人麻木的循环中。

  “因为当时学习成绩并不出类拔萃,不知道考试成绩会怎样,能不能考上一本?如果没有考上本科,是否要选择复读?还是选择上大专?这些问题都让人迷茫。”赵燕玲说,因为焦虑,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她失眠了。

  那个年代,在北京长大的赵燕玲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读初中后要读高中,读了高中就要考上大学,似乎整个社会的认知就是这样。

  “看看社会上当时的工作分配情况就发现,如果不上大学,去上中专、技校,收入不会很高,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认为做个知识分子工作会比较稳定,这种想法无形中给了自己压力。”赵燕玲说。

  然而,那段时间过得虽然压抑,但也让她感到了亲情的宝贵,“每天要在学校复习到很晚,但回到家却能吃上父母给准备的可口饭菜,有时我在楼下都能看到他们趴在窗台上向下张望,看我是不是回来了,那一刻能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

  那年的高考,赵燕玲并没有“超常发挥”考中名校,而是去了一所北京的普通高校。

  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企业工作,但这份工作发展前景并不太符合她的预期,两年后,经过再三考虑后,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踏出国门继续深造。

  2000年,赵燕玲只身来到德国求学。在那里,她通过努力申请进入了一所知名的理工类大学学习,完成硕士学业后回到北京,进入一家德国企业工作。

  如今,距离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了23年,再回顾当年的经历她感慨万千。她说,那个年代,对于她和很多人来说,参加高考、考上大学似乎是唯一的人生选择,对于高考落榜的恐惧曾让人焦虑不安。

  “现在再回首过去会觉得,高考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锤定音’的,人生会有很多未知,成功与否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她说,和当年不同,如今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多选择,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经历了、努力了就好。”

  备考用的“错题本”很久不舍得扔

  ——梁春雨,大连市某企业翻译,2006年参加高考

  2006年夏天,东北姑娘梁春雨在家乡黑龙江佳木斯市参加了高考。

  因为家离学校远,高中期间,梁春雨一直在学校住宿。她现在都清楚记得,当年她被分配到了外校的考场,考试当天从学校动身前,她吃了宿舍阿姨给特别准备的“高考早餐”——饺子,“骄子”的谐音。

  “进考场并没有很紧张,因为考试前做卷子做麻木了。”梁春雨开玩笑说,高三那年是自己人生中最“博学”的一年,所有的知识点都熟记于心。

  她记得,高三时,班里每个人的课桌上都摞着厚厚的练习册,地上还放着一箱书本,“那时,每科的试卷都会装订成册,还有‘错题本’,那些宝贝我在考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舍得扔。”

  “其实父母对我从来不强求,有点属于‘放养’状态,那时备考的压力可能更多来自于自己。”梁春雨说,当考试结束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她才觉得瞬间释放了,“那是一种想把脑子里的东西一下掏干净的感觉!”

  这一年,梁春雨考入了位于大连市的辽宁师范大学,开启了她的人生新篇章。

  “上大学到了一个新城市、一切都是崭新的,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充满了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梁春雨说,大学四年自己收获了很多,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同学间珍贵的友情,同时还收获了爱情。

  大学毕业后,梁春雨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大连市工作定居,在这个她称为“第二故乡”的城市,她和大学时结识的恋人组建了家庭,并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翻译工作。在她看来,如今的生活踏实、幸福。

  “对于我来说,高考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进入到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备考的经历还是此后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都是人生的财富,会陪伴我一生。”梁春雨说。(记者 张尼)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 2019年高考明日开启 各地推便利措施为考生护航

    5f2217e73f374adca6ab92a113630cfb.jpg

    7日,2019年全国高考将正式拉开大幕,超千万考生将奔赴考场。为了控制噪声扰民,太原市生态环境局日前也下发了《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污染监督管理的通知》,对噪声加强监管。[详细]

    06-06 08-06中国新闻网
  • 环境部:减排空间收窄,大气治理进入深水区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聚焦“空气污染”,中国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能源基金会环境项目主任刘欣说,臭氧超标城市比例快速增加,大城市二氧化氮尚未达标,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日达标率相对较低。[详细]

    06-06 08-06科技日报
  • 移民管理局:端午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将达205万人次

    1.jpg

    移民管理局 端午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将达205万人次中新网6月5日电。据国家移民管理局官方微博消息,据预测,2019年“端午”假期全国口岸将迎来出入境客流“小高峰”,日均出入境旅客将达到205万人次,同比增长7.6%[详细]

    06-05 21-06中国新闻网
  • 北京:世园会园区活动多

    (记者王昊男)端午节期间,北京将迎来一场文化盛宴。6月6日,以“游延庆,逛世园,长城脚下过端午”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北京端午文化节,将在北京世园会园区拉开帷幕。[详细]

    06-06 10-06人民日报
  • 习近平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国家主席习近平5日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大剧院共同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并观看文艺演出 [详细]

    06-06 10-06新华社
  • 法网近20年第二次整个比赛日被取消

    巴黎的降雨天气导致5日法网比赛全部被取消。巴黎的降雨自中午时分开始,原定于下午2时开始的男单与女单上半区四分之一决赛,不得不数次被推迟开球时间,最终组委会宣布当日赛事被推迟至6日(周四)进行[详细]

    06-06 10-06新华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