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秒丨传唱300年的海上歌谣,“长岛渔号”唱给你听

2019-07-18 23:03: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解强民 孙杰 毕胜

  大众网·海报新闻7月18日烟台讯记者 解强民 孙杰 毕胜)18日晚,“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山东省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现场观看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岛渔号”。

  “长岛渔号”源于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砣矶岛,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具有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领和严谨,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

  砣矶岛土质硗薄,淡水奇缺,历来以渔业为主。自清朝初期渔民便自行设计建造大风船出海作业。船大人多,劳动强度增加,则需要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号令,来协调动作,统一步调,指挥生产。于是,以吆喝、呐喊为主要语言,以领合分明、具有音乐美的“长岛渔号”便应运而生。因此,“长岛渔号”具有战胜风浪、争取渔汛、降服困难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种粗犷豪放的、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据《长岛县志》记载,20世纪30年代,砣矶岛后口村有只“大瓜篓“(船名)在烟台港站锚(抛锚),适逢有只天津的“大改翘”(船名)正要掌篷出海,时值雨后,篷绠湿涩,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篷掌起来。砣矶岛上有个号头,绰号“小鬼奶奶”即刻带领伙计们靠了上去,一个“掌篷号”,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在港的渔民无不钦佩。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些老年渔民相继退休,“长岛渔号”成为一种无形的文物,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自上世纪80年代始,被挖掘整理记入《长岛县志》。世纪之交,“长岛渔号”参加诸多的表演活动,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2006年,“长岛渔号”代表山东省参加象山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荣获作品、表演二等奖。如今,“长岛渔号”延续了300多年,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笔宝贵财富。2008年6月,“长岛渔号”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