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志愿组织“海蓬”匿名助人 帮助困难家庭3000户

2013年11月14日 18:04作者:来源:大众网

几个月来,在东营市,和瘫痪姨妈一起生活的杨树庆在找他,高中特困生程鑫泉、残疾人邱鹏博、单亲家庭小学生王陈语都在寻找“海蓬”。

  杨树庆给“海蓬”送来锦旗时忍不住哽咽。

          
  “海蓬”是谁?
  几个月来,在东营市,和瘫痪姨妈一起生活的杨树庆在找他,高中特困生程鑫泉、残疾人邱鹏博、单亲家庭小学生王陈语都在寻找“海蓬”。
  “海蓬”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
  11月1日,杨树庆历经7个月的寻找,终于将锦旗送到了“海蓬”志愿者韩冬手中。她拉着韩冬的手,眼泪顺着眼睑下的伤疤流淌下来。“匿名帮助别人,是不想让受助者产生思想负担。”韩冬说,在国网东营供电公司,像他这样匿名帮扶的“海蓬”志愿者有1200多人。
  和姨妈双双入院 “海蓬”帮她坚持下来
  “找到‘海蓬’,一直是我的心愿。”家住东营市金水小区的杨树庆今年41岁,她说,自己独自照顾着瘫痪在床的77岁姨妈王秀华,日子过得紧巴。去年1月份,一个小伙子在原来的社区主任成益玲的带领下,以“海蓬”为名一直上门帮扶她。
  今年4月5日,杨树庆突遭车祸没多久,王秀华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也住进了同一家医院。“我躺在7楼病房,姨妈躺在16楼病房,我有时就想怎么不一走了之,这日子多难过呀。”杨树庆说,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海蓬”帮助她勇敢坚持了下来,那时她便想着出院后一定要找到这个好心的“海蓬”,送上一面锦旗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然而当杨树庆向成益玲打听后,发现对方竟也不知道“海蓬”的真实身份。“其实我是后来才知道‘海蓬’是供电职工的。”成益玲说,“社区在进行一户一表改造时,我才留意到他的身份,而且对方坚持匿名帮扶,我也没好追问。”
  韩冬说:“杨大姐本身就很了不起。王秀华老人参加抗美援朝落下残疾,她一个人常年照料着也不容易。”于是,当他偶然间听说社区居委会一直在帮扶这样的一个家庭时,便想伸出援手,同时隐匿真实身份。这也让杨树庆的打听一直无果,直到10月21日,她看到一篇关于“海蓬”的报道后联系上了本报记者。
  10月21日,《黄三角早报》刊登一个“寻找海蓬”的稿件。这是利津县16岁的高中特困生程鑫泉写给报社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讲述一位自称“海蓬”的好心阿姨在长达8年时间里帮扶他家,而至今他也不知道“海蓬”阿姨真名叫什么。他希望通过报社来找到这位好心的“海蓬阿姨”。
  一个“海蓬”还没找到 三四个“海蓬”出现了
  在记者寻找“海蓬”的过程中,杨树庆联系到报社,也讲述了“海蓬”帮扶自己的事情。东营市惠园小区残疾人邱鹏博、东营区文汇街道单亲家庭小学生王陈语也要寻找“海蓬”。因为,他们也常年接受着“海蓬”的帮扶,而好心的“海蓬”是谁,大家都不知道。直到东营河口区义和托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供电公司的年轻人以“海蓬”的名义来捐赠过一些图书等物品。
  10月24日,记者联系到国网东营供电公司,终于在这里找到帮助程鑫泉的“海蓬”阿姨——电力职工薄芹,帮扶杨树庆的是“感动东营十大好人”、累计献血超过1.44万毫升的韩冬,帮扶王陈语的是输电运检室的高立明,帮扶邱鹏博的是配电运检室任新孝的班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海蓬”。
名字来源于盐碱地的 植物“海蓬子”
  国网东营供电公司总经理胡宗来说,“海蓬”之名源于黄河口盐碱地上特有的一种植物——海蓬子,“生于贫瘠,改良土地,初春可食,深秋奇景,我们就是要像海蓬一样服务社会,善小常为。”
  “海蓬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帮扶困难家庭超过3000户,救助困难学生890人次,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英雄、孤寡老人、老党员1023人次,义务献血910人次。“海蓬”志愿者已发展到1200多人。
  在杨树庆看来,“海蓬”的可贵就在于善举的坚持。“刚开始他上门说是‘海蓬’,我也没多问,想着会像其他一些人一样来看一趟就走了,哪知真的常年坚持下来。”杨树庆说,虽然车祸出院后右脚走路仍不稳,但还是得送锦旗表达自己的感激。(大众日报 记者 余俊)

 

  甘做“绿叶”也精彩---槐荫区“蓝精灵”志愿者服务十艺节

  在十艺节举办期间,有这么一群志愿者,他们虽与十艺节场馆近在咫尺,却无法欣赏精彩的节目,他们虽是一群90后的孩子,却有着与所有济南人一样的热情好客。他们就是由共青团槐荫区委、济南市公交四公司联合招募,以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学生为主体的济南西站十艺节“蓝精灵”志愿者。
 

  青岛市黄岛区开展敬老爱老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10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黄岛区集中开展了以“关爱老人,构建和谐”为宗旨的敬老爱老志愿服务集中行动。 

  烟台市打造“1+4”网络文明传播品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上新台阶

  按照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的总体部署,从2011年开始,烟台市着力构建网络文明传播平台,积极探索网络文明传播的有效路径,打造“1+4”网络文明传播品牌,广泛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上新台阶,不断扩大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