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发现

 

探访西沙水下博物馆

2004-05-26 07:34:28 


  西沙群岛清澈的水下是一座美妙的海底公园。
  美丽富饶的西沙海底,还深藏着沉船、瓷器、钱币、象牙等大量
的文物宝藏。

  ■自人类开始驾舟驶向海洋,就始终伴随着沉船事故。海底堆积
着异常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西沙群岛的海底能向我们展示什么惊喜
呢?

  海南潭门镇是一个渔村,这里的渔民祖祖辈辈在西沙、南沙群岛
捕鱼作业,他们不断地带回西沙海底大量的文物信息——一些古代沉
船遗物和石雕,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关注。
  据广东省考古所原所长、研究员徐恒彬介绍,他们早在1974年和
1975年就曾两次前往西沙进行考古。当时最大的收获是,在甘泉岛挖
掘到一个唐宋时期的遗址,在下边的地层里发现了当时的生产工具、
铁器,还有一些生活用具;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瓷器,其中特别重要
的是,在北礁发现了南朝的青瓷罐、青瓷杯。按照文献《贾耽通海夷
道》的记载,中国人航海的线路是唐代才经过西沙群岛的,但南朝文
物的发现说明我们祖先应该是在南朝以前就已经发现了西沙群岛。此
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沉船的遗物里边有大量的铜钱,这些铜钱
都是新的,没有使用过,所以有些专家研究说这很可能是郑和下西洋
船队经过这里时沉船遗留下来的遗物,相信西沙还有大量的东西没有
发现。
  1998年12月,在海南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上,来了一群特殊的人
——中国年轻的水下考古队,他们将从这里启程前往西沙群岛。
  中国水下考古以往都在离岸不远的近海,远赴西沙海域考古发掘
还是第一次。对这次重大的考古行动,水下考古队进行了多年的调查
研究和筹划。整个西沙群岛海域面积有50多万平方海里,渔民们提供
的海底文物遗存点相当之多,但是最终他们把主要目标锁定在了西沙
的北礁和华光礁。
  考古队分乘4条小艇采用拖带搜寻法在华光礁礁坪等处展开了探
寻。两天后,开始有了发现。很快,令人兴奋的时刻到来了:队员们
发现了一个破瓷碗,海生物已经在上面安了家,紧接着又发现了一截
木头,这些发现物无疑是散落的古代沉船遗物。毫无疑问,古代沉船
遗址终于找到了。
  沉船上的瓷器散落的范围大约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可见这艘沉
船不小。而且从船体上倾倒的瓷器可以看出,这艘古船当年遇难时,
是向一边倾倒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大部分船体已被珊瑚沙渐渐覆盖,
整个古代沉船遗址像一片废墟,可是考古人员仍采集到了不少完整的
文物。但考古队员们兴奋的心情很快化为深深的遗憾:沉船遗址的中
心已被炸开两个大坑,显然这处古代沉船已遭到了严重的盗掘,而且
经过长久的海水浸泡,海生物已将木质船体和船上的部分装载物凝结
成块,就连这些块状物也被盗掘者用炸药炸开。考古队员们辨认出遗
址表面采集的文物均是来自福建磁灶、德化南宋古窑的产品。由此可
以判定,这是一艘距今约800年前南宋时期的沉船。

  ■这究竟是一艘什么性质的古船?它来自何方?要去何处?它还
隐藏着哪些古老的记忆?一连串的疑问,深深地吸引着考古队员。

  水下考古队连夜进行了紧张地研究,制定了考古发掘方案。
  考古人员首先在遗址上确立了一个范围,以此进行测量绘图和摄
影。
  遗址表面的记录工作完成后,考古队根据经验和判断,决定在船
体附近向下深挖。
  水下挖掘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考古人员首先要用人工的方法,
将遗址表面大量的碎瓷片和堆积物清理开来,然后用高压水枪将珊瑚
沙打松、冲开,而又不至于毁坏沙里埋藏的文物,之后再用抽沙机将
挖开的沙一点点抽到别处。逐渐地,成堆的完整文物渐渐露出了动人
的面目。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第一层文物发掘出水后,下面又出
现了不同的东西:各式各样的瓷器,而且每一种瓷器的重复率很高。
这就可以确定,沉船是一艘远洋货船,它所装载的货物全是销往海外
的民间日常生活用瓷。
  出水的大量福建磁灶、德化的南宋瓷器,清楚地表明这艘货船来
自福建,但具体前往何处,只有船主才知道。因为这些瓷器在东南亚
许多国家都有发现。

  ■北礁是这次水下考古的主要目标地。它是一座珊瑚环礁,面积
仅有16.9平方海里,因其位于西沙的最北部而得名。这里自古以来
就是中外远洋航船的必经之地,但也是潜伏在航线边上最危险的航船
杀手,被视为“鬼门关”。

  因为北礁水下许多地方起伏很大,礁块犬牙交错、沟谷纵横、地
势险恶,考古队员必须背上氧气装备下潜搜寻。队员们沿着斜坡下到
了37米深处,近代轮船的铁皮残骸、仍有爆炸危险的炮弹、散落的铅
块逐渐进入了视野。
  令人惊讶的是,在北礁的礁盘上,古代瓷器碎片几乎随处可见。
在这些散落的瓷片中,考古队员采集到许多不同时代的完整文物。
  与华光礁的发现不同的是,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画有图案的明代青
花瓷器,除去瓷器上胶着的海生物,显现出的精美图案给人一种古朴
的美感,并且使考古人员辨认出了它们的产地——福建漳州明代的古
窑。
  从北礁采集的大量瓷器中,有来自景德镇的,也有来自浙江的产
品,但为数最多的还是来自福建不同地区的古窑,而且从采集的地点
看,也不止是一两艘沉船的货物。这一现象凸现了一个史实:在中国
陶瓷文明史上,福建的陶瓷虽不及景德镇等窑系著名,但是它在世界
贸易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灿烂的一页。
  很快,考古队员又有了新的发现——礁石上一个呈弧形的凸
起物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当刮开表面附着的海生物时,惊喜出现了,
这是一根大象牙!这无疑是来自异国的进口商品。在北礁的海底,考
古队连续发现了两段象牙。在小小的北礁,不同时代的中外沉船遗物
都能看到,这使考古人员感到振奋,因为他们相信已经找到了一个有
着丰富中外交往历史遗存的水下考古胜地,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在这一群群美丽鱼儿聚集的地方,考古队员又有了惊喜的发现
——石条。这可不是普通的石条,而是古船木制锚的一个组成构件,
称为“碇石”,经过几百年的海水浸泡,古锚的木制部分早已不复存
在。考古队员竟然连续发现了4根锚碇石,其长度、宽度均在2.8米
至3.05米之间,这些用花岗岩打制而成的锚碇石,全部来自福建。
据此,考古人员推断,这些古代沉船的排水量大约在70到80吨之间。
  至此,一个现象不能不引起考古人员的极大关注。
  从西沙打捞的古代石雕像,到华光礁的宋代沉船遗址,再到北礁
众多的宋元明清的瓷器,还有这些锚碇石,绝大部分来自福建,这难
道只是偶然的巧合?一切都将追寻到一个历史事实:福建有着悠久的
烧瓷历史,而且规模相当之大,同时还有一个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
就是生产的陶瓷器大量提供外销。
  西沙水下这座神秘的历史博物馆,正等待着考古人员进一步探索、
发现。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5月26日21:00播出

  ·相关阅读·

  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西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辟了经西沙,穿越南海,到达印
度的航线。此后,到了唐宋年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
国开始了大航海时代,来往的大小中外航船不计其数。到了明代,郑
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更是举世闻名。对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
学者李约瑟这样写道:“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其他亚洲国家的
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
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自古以来,西沙群岛就是我国
与中南半岛、南洋群岛,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地交往的海道要冲。
  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应称为“丝瓷之路”。其实古代海上
外销的大宗货物除了丝绸、陶瓷外,还有茶叶等等,但是海底的大量
所见,让人联想起国际著名古陶瓷学家三上次男的话,“古代东西方
的文明交流是写在中国陶瓷上的,当时的中国茶叶喝了、丝绸烂了,
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熠熠生辉”,在海底,也只有陶瓷,
能向我们讲述更多古老的故事。

  环礁

  所谓环礁,就是在海底高山的顶部,珊瑚环绕着山峰四周生长、
堆积而形成的一圈珊瑚礁,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山体渐渐下沉,而环
形的珊瑚礁仍在向上发育。从水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水呈不同的颜
色,海水呈淡蓝色处是环礁的礁坪。礁坪是环礁的最高处,宽度在数
十米至上千米不等,它总体上像一个平台,但有起有伏、坑坑洼洼,
涨大潮时水深约有1到3米,退大潮时有部分露出水面。

  锚与碇石

  作为航船的停泊工具——锚,它是随着船舶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着。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船泊越造越大,随之,带“爪”的锚便出
现了。
  大多数学者认为“锚”字来源于“猫”字,意思是能像猫爪一样
抓住水底。至今“锚”在英文中还是CAT(猫)。
  宋代古船多为木制双爪锚,中间有根石条就是“碇石”,碇石两
端略小,是为了便于穿过锚杆。当时的木制锚是用十分坚硬的木头制
成,而“碇石”均取材于坚硬的花岗岩,其作用一方面是加重木锚的
重量,使它能迅速抛入水底,另一方面能使锚爪有效地抓住海底。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青州佛像之谜
下一条:最为动人的发现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