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发现

 

神秘的地下星图

2004-06-09 07:15:08 

  ■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被发现,墓中漆箱盖上,左青龙右
白虎与二十八星宿配合的实物第一次出土
  ■10年后,豫北平原的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古墓里,又惊现蚌壳排
列的龙虎图形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中国第一部天文历法“颛顼历”的种
种疑问开始摆在中国天文学者的面前

  □人们了解中国早期的天文学,是从《尚书》开始的。在这部中
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文献的开篇中记载的便是三皇五帝与天文历法的
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古人对星象的观测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他们仰
观天文,辨识星座,建立年岁,划分了春、夏、秋、冬……

  《尚书》中的记载,意味着中国早期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在黄帝时
代就已完成了。但三皇五帝毕竟是传说时代的人物,这一时期的遗址
或实物,在考古学上还一直得不到证明。
  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中,被古人称为“帝星”的北极星有着
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居于天之中,像一个神圣的君主,群星的旋转,
无不以北极星为中心。远古时代,古人发现与北极星密切相关的是北
斗七星,它终年不没入地平线,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同时,北斗的位
移明显而有规律,民间的一切节令无不与它有关,所以,古人把北斗
七星不仅作为时间的指示星,而且它还被想象成是天皇大帝在天穹中
央旋转,乘车巡游天界。
  以北极星和北斗星为基础,古人把整个天区划为五个宫,也就是
中宫和东西南北四个宫,中宫的主要星象就是北斗七星,也就是当时
的极星,东西南北四个宫管辖着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星
座”,是古人观测行星、记录特殊天象的背景,也是绘制星图、制定
历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主体部分之一。二十八宿在东、
南、西、北四宫中各有七星。为了便于识别和记忆,古人将它们分别
想象为一种动物,即东宫像苍龙,南宫像朱雀,西宫像白虎,北宫像
玄武,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四象”。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二十八宿的起源有印度说,有中国说,但
一直难以取得共识。难道与中国二十八宿对应的“左青龙、右白虎”
的四象之说,只不过是汉儒的附会?

  □曾侯乙漆箱在湖北出土,成为所见年代最早的将青龙、白虎与
二十八星宿配合的实物。

  1977年,湖北随县发现了一座战国早期墓葬,墓主是一个小诸侯
国——曾国的一位名叫乙的国君,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
了5只样式相同、大小相近的衣箱,箱身和箱盖分别是用整块木料雕凿
而成的,外表髹漆。在其中一件编号为E·66的漆箱盖上,绘有一幅彩色
的天文图。画面中央是篆书的“斗”字,四周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画
中的“斗”字代表了北斗星,它的地位如此突出正是古人崇拜北斗的一
种表现。二十八宿的东侧绘有一龙,西侧绘有一虎,这与传统天文学中
的东方苍龙、西方白虎正好对应,这是所见年代最早的将青龙、白虎与
二十八宿配合的实物,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关于二十八宿的最早的文字
记载。
  曾侯乙漆箱盖星图中左青龙、右白虎与二十八宿同时出现,证明
了“四象”并非汉代儒家的附会。曾侯乙墓下葬的年代是公元前433
年左右,这表明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中国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
体系。但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它的源头必然
要远远早于此。

  □如果说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的发现,划定了二十八宿与四象
在中国出现的年代下限,那么,它的上限又可以断在什么年代呢?就
在曾侯乙墓发现的10年后,考古学家在濮阳西水坡的一次偶然发现,
不仅震惊了世界,也回答了这一切。

  1987年盛夏,豫北平原的濮阳市正在老城西南角的荒地西水坡修
建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于调节池的西南
部发现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当叠压在最深处的文化层被清理出来
之后,人们惊呆了,一组远古时代的墓葬遗址出现在眼前。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奇迹,其中最神秘的是一座编号为M4
5的古墓。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
它奇特异常,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尚有一对弧形小龛,一
位男性墓主头南脚北地仰卧于墓中,周围葬有三具殉人。特别奇怪的
是,在墓主骨架两旁,有用蚌壳排列成的图形,东方是龙,西方是虎,
其头均向北,腿均向外。在墓主脚下,另有蚌壳排列成的一处三角形,
旁边还有两根人腿骨。同时,在45号墓室以外的同一层位上,另有两
处也用蚌壳排列的龙、虎、鹿等动物图形,这两处图形和45号墓排成
一南北直线。
  墓葬的年代无论是通过考古学的研究还是碳十四的测定,都把它
限定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这座墓葬的现象新奇独特,前所未见,简
直就是一道令人费解的谜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冯时教授,对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
未解之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专程赶到濮阳,与当年发掘现场的负
责人孙德萱一起,将那些错综杂陈的蚌壳图形和人体碎骨重新检视整
合在一起,还原出墓中的本来面貌——冯时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它
应该是一个北斗的图形。

  □如果承认它是北斗,那么这个北斗的斗柄为什么不用蚌壳去堆
塑却特意选配人的腿骨来表示呢?这种耐人寻味的做法究竟意味着什
么?

  中国早期天文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极为重视观
测终年可见的北斗星,并以北斗作为决定时间的标准星象。但是,北
斗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到,如果人们需要了解白天时间的早晚,那就必
须创立一种新的计时方法,通过对太阳和人影的仔细观察,古人学会
了立表测影。最早的表正是模仿人体来设计的,它实际上就是反映出
人体测影到立表测影的一种转变,因为人体测影不方便,人必须要制
造出一种模仿人体的天文仪器,这就是表。在被列为中国古文献算学
之首的《周髀算经》中可见,人体在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同时,还曾充
当过最早的测影工具:“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
根据这些可知,古人把表叫做髀,它是早期测量日影的工具,它的本
义就是人骨。而墓中的这一北斗,则形象完美地体现了“立表测影”
的含义。北斗通过蚌塑摆放一部分,然后又用人骨来摆放它的斗杓,
这种特殊的图形恰恰显示了古人测量日影与观测北斗的综合关系,它
是古人创造出利用太阳和北斗决定时间方法的结果。
  经过认真地观察、比较后,冯时教授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线索。
在这个45号墓蚌虎的腹部下边有一堆散乱的蚌壳,但是在这个墓的其
他位置没有任何零乱的蚌壳。联想到曾候乙墓漆箱盖的虎腹部下边也
有一个类似于火型的图象,这两个线索说明西水坡45号墓的图形和曾
候乙墓漆箱盖的图形,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不大可能有
第二种解释,因此学者们确定它应该是一个星图。那么,蚌塑龙、虎
与北斗摆放在一起,也就直接决定了龙虎图像的星象意义。

  □古墓群的殉人位置摆放再现了《尚书·尧典》所谓的“分至四
神”,意味着中国的早期星象在6000年前已形成体系。

  在西水坡45号墓墓主的周围,除去摆放的蚌塑龙、虎星象之外,
还有三具殉人。三具殉人摆放的位置也很特别,他们分置于东、西、
北三处,特意斜置,形成一定角度。经过骨架鉴定,他们都属于12至
16岁的男女少年,而且他们的头部有刀砍的痕迹,均属非正常死亡。
这些事实促使人们不得不将墓穴表现的这种奇异现象与《尚书·尧典》
的记载加以联系,在这部书里,古人当时已有一个很完整的文化观念,
认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由四位天文官分别掌管着,即所谓的
“分至四神”。
  冯时通过计算和复原得知,它的南边半圆的墓边就是盖图春分和
秋分的日道。而在这个日道的外侧,正东和正西随葬着两个人,这意
味着这两个人很可能就是当时人们所认为的司掌春分和秋分的神。在
墓葬方框北侧的殉人很特别,它不是正东正西摆放,而是有一个角度,
这个角度头向是指向东南。以濮阳实际的地理纬度来计算,当时是计
算冬至时期的太阳初升的角度,而北侧这个殉人的头向恰恰指向了冬
至这一天太阳初升的方位,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司掌冬至的
神。如果是这样,那另外还应该有一个司掌夏至的神。在当年同时发
现的还有31号墓,其位置恰恰是在从45号墓到第二组蚌塑、再到第三
组蚌塑以及正南正北的一个子午线上,此墓仅葬一人,但其骨架缺少
胫骨,正是被截去做了45号墓北斗的斗柄,而他的年龄也是一个孩子。
这恰恰能够弥补当初缺失的位于南侧的司掌夏至的那个神。如此看来,
整个司掌四时也就是当时的分至四神在整个遗迹里的体现是十分完整
的。
  墓葬中呈现的这一切正意味着当时的古人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回归
年,也就是说,最原始的历法很可能产生了,同时,也证明中国的早
期星象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体系。

  □古人为什么要把星空搬到地下呢?远古天文学成就如此集中地
得以在一处有限的墓穴中展现,它的意义究竟何在?

  这实际涉及了墓葬的最后一个谜题,即墓主的身份。
  专家认为,这个墓主人的地位一定不会很低。对于以农业经济为
主的社会来说,天文学实际上是首要的工程,谁掌握了天文学,谁就
获得了统治的资格,这是古代王权的象征。45号墓的主人,虽然没有
瓶瓶罐罐日常的生活用具,但他的墓葬中随葬的是整个天上的星斗,
这种特别的安排显然是墓主生前权力特征的再现。
  被称为“颛顼之墟”的濮阳地区,在上古时代是五帝之一的颛顼
及其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古称“帝丘”。正是在宗教兴盛的帝丘时
代,颛顼帝实施了“绝地天通”的重大举措,大大推动了天文科学的
发展,创制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历法“颛顼历”,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巨大贡献。颛顼死后葬埋于帝丘濮阳,但灵魂升天,乘龙而达
至四海,这些事迹与西水坡壮丽的宗教遗迹所表现的内涵可谓极其相
似。
  神奇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文
明起源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其所蕴藏的内涵或许比它自身所显示出来
的科学史价值更令世人神往。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6月11日21:00播出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客居中国
下一条:青州佛像之谜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