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发现

 

大足石刻探秘

2004-07-07 08:15:42 


  ■公元892年,在四川省大足县附近的一处山谷中,黎明的寂静
被凿石声打破了。
  ■随后,凿石声越来越密集,此起彼伏,在山谷中回荡着。由此,
凿石声响了一千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4月,几位在重庆躲避战乱的
中国历史学家杨家落、马恒、顾颉刚一起在四川境内进行系统的田野
调查。一天,他们到了一个被称为大佛湾的地方。当他们走进一个石
窟,拧亮携带的手电筒时,一个奇妙的神话般的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
大足石刻,在雕凿完成1000年以后,第一次被中国学者展现在世界面
前。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大足石刻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他们的评价是: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
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
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
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
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佛教是在西汉末期传入我国的,而佛教石窟造像原本是印度佛
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佛教徒们将雕满了石像的石窟作为修行场所。后
来由于佛像越雕越精美,种类越来越丰富,石窟造像也就成为了一门
艺术。那么佛教的石窟艺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呢?
  公元880年,唐朝的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大批优秀的画师和石
刻工匠,跟随唐熙宗李儇流亡四川。四川盆地一直是中国较为富足的
地区,那时的大足是四川东部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而唐熙宗的
这次政治避难,为石窟艺术在长江流域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这时,一个叫韦君靖的人成为了大足石刻的始作俑者。韦君靖原
是一名地方小官,他趁唐朝末期社会动乱之机,占据了大足。韦君靖
打了一辈子仗,杀人如麻。由于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担心自己大开
杀戒,死后会下地狱。于是他在北方来的难民中,招募了一批画师工
匠,并由他个人出资,于公元892年5月的一天,在大足北山的崖壁上
开始陆续凿刻毗沙门天王和千手观音。这一来,便拉开了中国石窟艺
术史上继云岗、龙门之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石刻造像的序
幕。
  韦君靖在指挥工匠大规模造像的时候,他的官位已经升为静南军
节度使,韦君靖令工匠雕凿的第一尊佛像是“毗沙门天王”,这尊有
着一个印度神的名字的天王,身上却被披上了中国古代将领的铠甲。
韦君靖在大足大规模的造像活动,后来被不同信仰的人纷纷效仿,大
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活动此起彼伏。
  ,在大足石刻群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北山,石
刻造像以佛教人物为主,而和北山相隔不远的南山,则是道教的石刻
造像。各教的造像有的独居一山,而有的又共居一窟,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3世纪,一个叫帛远的和尚和一个叫王浮的道士,两个人经
常在一起争论佛教和道教的优劣短长,每次争论,王浮总是处于下风。
王浮为了证明道教的正统地位,冥思苦想了几日便编出了一本《老子
化胡经》,讲的是道教始祖老子后来去了印度,并派他的弟子投胎变
成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徒也不甘示弱,于是编印了一部《清静
行法经》,加以回击。说佛祖释迦牟尼派了三位弟子下凡教化人类,
一个叫“如同”菩萨,就是孔子;一个叫“光静”菩萨,是孔子的徒
弟颜回;还有一个叫“摩诃迦叶”,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佛教在反
击道教时也不忘记,把儒家当成自己的攻击对象。后来在各种政治势
力的参与和左右下,佛教与儒道两教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由激烈
的论辩演变为暴力冲突。公元446年北魏朝的太武皇帝,崇信道教,
公然动用武力,在全国诛杀佛教徒,焚烧佛教经典,捣毁寺院,佛教
界一片血光。像这样毁佛灭佛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四起。
  三教之间的每一次冲突,都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让教徒们诚惶
诚恐,让百姓们不知所措。终于有人出面调解三教之间的矛盾了。公
元624年的元宵节刚过,唐高祖李渊就把儒道佛三教的代表人物召集
在一起,他请国士徐匡讲孔子的孝经,僧人慧诚讲释迦牟尼的心经,
道士刘进喜讲道教的老子,并让朝廷大员陆明德分析讲评每个人理论
阐述的优劣得失。这次调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教论坛。
  此后佛教为了能在中国扎下根来,便采用了一种引儒援佛的态度,
它承认儒家的忠孝思想,并把儒家的忠孝观念融汇到佛经教义之中,
因此由孔子撰写的孝经便被刻在了大足北山佛祖造像的一侧。佛教主
张出家人必须削发,而孝经中却主张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能够在一座山头平安相处,正是佛教同儒
家文化妥协的结果。
  这是刻在大足崖壁上《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里讲述的故事:儿
子挑着父母外出逃荒,他尽管又饥又渴,却担心父母吃不饱,于是,
他把自己的那块饼一直别在腰里舍不得吃。这件事正好被佛祖释迦牟
尼的弟子阿难看见了,由于阿难从未读过讲述孝道的经文,所以他无
法理解年轻人的举动。阿难对孝道的漠视,惹恼了旁边六位佛教的反
对派领袖,他们幸灾乐祸地嘲讽阿难,说佛教不讲孝道,不懂得尊重
老人。阿难带着一肚子的委屈和疑问去求教佛祖释迦牟尼。听完阿难
的讲述,佛祖毫不犹豫地向众人展示了自己前世的孝子形象:为了给
父亲治病,佛祖不顾传经说法的劳累,日夜守候在父亲的身边。父亲
病逝后,释迦牟尼又强忍悲痛,亲自抬棺送葬。这时的佛祖,无论他
的思想,还是他的行动,都已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了在一
起。
  事实上,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佛教,虽然佛经典籍浩如烟海,
但从中谁也找不到“孝道”两个字。所以说,大足石刻中的这幅《大
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集中而准确地诠释了佛教与儒家文化相互影响和
融合的历史。
  ,在三教逐渐走向和解之际,大足石门山上,释迦牟尼和玉皇大
帝的石龛,只隔了一道墙,两人相邻而处。后来,大足的儒、道、佛
石刻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石篆山东段的石窟区,有连在一起的三窟造像,分别供奉着儒家、
佛家和道家的最高神灵。这个窟内的孔子雕像,左右肃立十哲弟子,
仿佛是佛教造像中的十大菩萨,这是儒家宗教化在造像艺术中的体现。
  大足石刻是三教斗争和融汇的历史见证,儒道佛在相互借鉴融合
之际,三教诸神终于相聚在大足。在妙高山,释迦牟尼,李老君和孔
夫子干脆住到了同一个石窟里。从最初的共居一县,到共居一山,最
终到共居一窟,关系越来越亲近。此时,中国北方战乱不息,社会动
荡,大规模的石刻造像早已停止,大足石刻也就成为记录和表现中国
三教融汇时期文化特点的石窟艺术群。三教的融合与渗透,形成了大
足石刻的独特性,最终也成就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特殊性。
  如果您看过大足石刻,一定会发现宝顶山西面的崖壁上,至今还
有几尊未完成的造像。这是因为中国北方草原的蒙古大军打到了长江
流域,造像的工匠为躲避战乱,四散奔逃。大足造像活动由此转入萧
条。那些还未完成的造像,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审美之笔,这已成为
无法破解之谜。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截止20
04年7月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30个。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县境内,这里素有“石
刻之乡”的美誉。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49年),
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
),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
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
的代表,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相齐名。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
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风筝探源
下一条:红色流芳“燕翼堂”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