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

 

闯关东:苦难中不屈的抗争

2004-07-14 07:24:58 

■往事回眸


  □山东人“闯关东”,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
  □从清初至民国,迫于兵荒马乱、灾害连年,一批山东人背井离
乡“闯荡”到地域辽阔的东北大地谋生。
  □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数千万山东人一走就是几个世纪!

  □ 本报记者 常诚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出了这个门便到了关外大地,
进了这个门便是中原。其实一关之隔的土地并不曾真的有什么不同,
然而,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数以万计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在跨过这
个关门时,却有着不一般的感受和经历。

  从“流人”到“流民”

  山东人移民东北由来已久,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为了
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其中之一就
是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
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细数这些“流人”,有农
民起义被镇压后的余众,有文字狱或科场狱案获罪人士,有刑事犯及
其家属,有失职或犯罪官员、兵士等。这时的关东“人迹罕至,出塞
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列,仰不见天,乱石断冰,朔风狂吹,雪花
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在关内生活惯了的人,到那绝塞荒山、
冰天雪地、远离乡土、举目无亲的环境里生活,实为凄惨。
  然而,此后不久,就是这样的荒野之地也没能阻挡大批山东人自
发地来到,史称“流民”。
  清朝初期,山东大地赤地千里,大片荒芜,有一户之中只存一二
人、十亩之田只种一二亩者,人口已经下降到400万人,顺治十八年,
社会恢复,招集流散,人口达到880万人。在经过“盛世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的康乾盛世,山东人口更是在道光年间突破了3000万人,
此后仍有增加,最高时为3778万人。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相对减少,尽
管“山峦海滩,开垦无遗”,但人均耕地还是在乾隆年间就降到了“
温饱常数”之下,只有3.68亩。于是,山东各地官吏同声呼吁:“
户口渐增,百病以人多为首。”
  有清一代,山东历年水旱灾害频繁,几乎是无年不灾、无处不灾。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路遇介绍,在清代268年中,山东曾出现旱
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各种自
然灾害之严重超过全国其它各省。康熙四年的特大旱灾,更是全省10
7州县无一幸免,“草木皆枯”、“人多饿死”、“道多饿殍”、“
人相食”的记载充斥大小县志。不仅天灾,人祸也接踵而至。咸丰年
间,“鲁捻”、幅军、长枪会军、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
半糜烂”,在兵燹的冲击下,山东人的生存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到
关东当“流民”就不足为奇了。

  “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自古以来,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从更深处看,自
从1860年法国人的炮车碾过烟台的大街,1895年日本人在威海接受北
洋水师的投降约文,1897年德国人的铁甲战船驶进胶州湾……面对这
一幕幕耻辱的历史图景,山东人以圣人之乡自居的优越心态逐渐被冲
淡了,于是,乡土意识开始淡化,冒险精神逐渐增强。最初,闯关东
的流民一般春往冬归,但越来越多的流民开始在关东大地生根。
  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644至1667年,清朝廷
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
策。当时,沿山海关一带遍植柳树墙,中间用绳索相连,满洲兵驻扎
在那里严密地看守着关口,不允许汉人出关。但这种政策并没能阻止
山东闯关的流民,此时流民“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
东渡渤海,蜂涌蚁聚”,一时间山东人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关东大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
1860)正式开禁放垦,打开虚掩的大门,正式向流民敞开,“东三省
之开放设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伴随着关东地区
的逐渐开放,流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年增年长,蔚成大观,
山东、直隶流民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使东北终于
成为一个“移民社会”。据估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
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
民,“而其中以山东为最,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断,清代
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在七百万至八百万人之间”。规模之巨,可以
想见。
  进入民国时期,山东人闯关东迭起高潮,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
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四年。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
1830万,按路遇先生的研究,除去回返的人员,留住东北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诚可谓“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苦难与梦想同在的闯关路

  闯关东并不如想象中的浪漫,那些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们留下的
故事充满了悲伤和苦痛。路遇先生介绍,鲁东流民大都泛海到辽东半
岛,然后北进,散居在东三省各地;鲁西大都沿陆路进入山海关,然
后进入吉林、黑龙江各地,就其移民过程来说,开始是定居于辽河流
域,之后渐次北进,至嘉庆、道光年间已经大量进入黑龙江地区。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
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
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寝者皆山东移民……”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闯关东的艰辛旅途,当
年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挑起箩筐,一头放孩子,一头放锅子”地前
往东北垦荒,大体就是如此情形。
  闯关东的山东人进入东北后从事的职业以农垦为主,兼有其它各
业。清初,移民数量不多,大多从事采参、淘金、砍伐森林、猎取兽
皮等职业,出现很多“走山者”,他们不顾朝廷禁令,常常成群结队
驮负粮布深入深山,有些采参、淘金人入山既远,一去不返。此后,
移民渐以耕作为主要职业,开始他们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开垦权,于
是“始而为佣,继而为佃”,“租得旗人土地,从事耕作”。也有私
自开垦土地的,“山东人入境者即集合同族,建造所谓家屋之窝棚,
以为根据地,开始在附近土地烧荒,第一年种荞麦,第二年起顺序栽
种高粱、稻粟”。山东移民的到来带动了东北农业的发展,关外“土
宜稼穑,收获之多既倍于他省,粮价之贱亦丰于内地”,“每遇丰收
之年”,竟有“熟荒之虑”。
  此后,山东人在东北的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大有
作为。突破封禁而去东北的商人中有为人称道的“山东帮”,《满洲
地志》记载:“山东人励精克己,勤俭耐劳,富于团结力,劳动者互
相扶助,商人互通缓急,恰如一大公司,其各商店则似支店,互相补
给商品,以资流通。而在金钱上尤能融通自在,故虽有起而与之争者,
奈山东人制胜之机关备具,终不足以制之也。满洲人及俄国商人固无
论矣,即德国人之精于商者,亦退避三舍,不能与山东人抗衡。”
  至于在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中从事艰苦创业劳动的,当然更是
吃苦耐劳的山东人了,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
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
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山东人闯关东正值国家灾难深重之时,东北是屡经外敌侵扰之地,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山东人为抗击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吉林
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
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
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
胆寒。”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沂南画像石墓里的历史画卷
下一条:山东是我永远的家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