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腐败治理架起“带电的高压线”

2018-04-02 10:26:00来源:大众网作者:卜珊珊
卜珊珊 
  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执纪审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被查处违纪违法干部的忏悔录看,扶贫领域仍是腐败“高发区”,尤其基层“微腐败”不可轻视。扶贫干部利用业务便利,瞄准惠民资金下手进行截留,“拔毛”手法十分隐蔽且“克制”,单笔扣除金额都很小,甚至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最少的一笔仅27分钱,可谓“神不知鬼不觉”,但2万多农户的补贴资金挨个拔层毛,累计下来竟多达77万元,“微腐败”之“危”,可见一斑。

  十八大以来,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14.3万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55.4万人。按照中央部署,下一步还要重点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整治,加大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整治,对那些胆敢向扶贫等民生款物伸手的要坚决查处,对那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恶势力予以坚决打击。反腐败不是“一阵风”,也不是“耳旁风”,而是“四季风”,中央“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的决心从未动摇。基于此,需要完善党内监督体系,针对扶贫领域监管关键部位和环节,打上“补丁”、堵上“漏洞”,让党内监督没有真空、没有盲点,使制度威慑无处不在。

  烧旺“大熔炉”。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要想解决基层扶贫“微腐败”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绝不能让管党治党的“大熔炉”变成没有热度的“冷灶台”,更不能坐视作为战斗堡垒的党组织变成想来即来毫无凝聚力的“大车店”。

  种好“责任田”。责任明、任务清,工作才能强力推进。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虽然“吸血”不多,但其害如“虎”,也能成为“大祸害”,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认同。监督主体要按照《条例》规定的各项监督职责,严格落实、深入推进,种好“责任田”,站好“监督岗”。只有各自切实履行职责,敢于动真碰硬,才能形成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责任链”,实现党内监督的全覆盖、无死角。

  亮起“探照灯”。管理学中有一个“金鱼缸效应”,说的是只要鱼缸是透明的,就能全方位看到缸内金鱼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信息就是党内监督的“金鱼缸”,只有让信息透明公开,将各级扶贫干部的权力行使置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将扶贫资金分配公开化,干部权力才不会被滥用。应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加大扶贫事务公开力度,让党员群众充分了解扶贫资金的“来龙去脉”,让一切“潜规则”、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丑恶现象无处藏身。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既要吹糠见米,又要久久为功。只有做到治理关口前移、处理利剑高举,压力传导不断层、排查数据不停转,才能为“微腐败”治理架起“带电的高压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