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不“俗”

2018-07-27 10:39:00来源:大众网作者:高明贞 

  高明贞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历史的沿袭变迁中,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民俗。这些民俗中,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共同传承的节日习俗,有某些地区或某个民族独特的风情民俗,甚至还有某个小小村落里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些民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凝聚,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的精神信仰和需求,值得传承和发扬!

  然而,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过分放大物质层面的追求和享受,借着各种民俗活动大操大办、大吃大喝、比富斗阔……这些歪风邪气不仅仅让传统的民俗变了味、走了样,更扭曲了传统文化的意义,背离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传统民俗变得“穿金戴银”、俗不可耐,不仅给群众增加了经济负担,也败坏了社风民风。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只有回归它承载的文化和精神本源,才能够继续实现其内涵和价值,得以世代延续。因此,必须将民俗中的陋俗加以甄别和清除,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移攀比浪费之风,易大操大办之俗,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成为新风尚,还原传统民俗清新质朴的本真,使之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追求。

  移风易俗,关键看党员干部。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是群众的“风向标”,党员干部热衷于讲排场、比阔气,就会助长奢靡攀比之风;党员干部崇尚低调朴素,就会引导勤俭节约之风;党员干部摒弃陋习旧俗、践行文明新风,就会引领社会新风尚。因此,党员干部要主动做移风易俗的排头兵和宣传员。要坚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抵制奢靡享乐等不正之风,远离拜金媚俗等低级趣味,追求简单、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要坚持明纪律,守规矩,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关要求,“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决杜绝违规操办、参与民俗活动和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违纪行为。要坚持“律己而后服人,正身而后带人”,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和话语权,积极宣传、倡导移风易俗,教育引导亲朋好友及身边群众转观念、破陋俗、立新风,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善向上,弘扬社会正气新风。

  只有坚持移风易俗,逐步革除民俗中的鄙俗陋习,让民俗不“俗”,由“俗”变“雅”,方能让我们的传统民俗返璞归真,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

初审编辑:王封

责任编辑: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