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不相信“借口”

2018-08-14 11:00:00来源:大众网作者:李进贤

李进贤

  “你为什么不去调查一下?”

  “酒这个东西又看不见,他的脸又没红。”

  “酒味是闻得出来的。”

  “我感冒了……”

  这是某地暗访组查处午餐饮酒问题后,调查核实时与负有监督责任的该单位纪委书记的一段对话。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借口。比如,上班迟到了,是昨夜加班;任务没完成,怨同事不配合;项目半途而废,归咎领导不力,不一而同。但套路、起因,大同小异,出了毛病问题,把事儿办砸了,不愿承担责任,甚至失职之后,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编造种种貌似客观的借口,推脱责任,逃避问责,换得同情和谅解。

  其实,借口就是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也是掩饰弱点问题,推卸责任的“护身符”。借口的背后,都有颗不能正视问题,怕揭伤疤,讳疾忌医的脆弱“小心灵”。说到底,就是缺担当、怕担责。

  找到借口的好处是,自以为能把过失掩盖掉,自己“心安理得”,别人也会“得饶人处且饶人”,最后,“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最终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因有借口可找,缺点疏于改正,问题耽于忽视,“亡羊不补牢”,“吃堑不长智”,势必“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秦末楚汉争霸,项羽兵败乌江时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意思说,这是老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毛泽东同志点评《二十四史》时指出: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楚汉订立鸿沟协定,项羽当真了,刘邦不以为然;建都徐州(当时叫彭城),位置没选好。三个“病灶”,可见一斑:楚霸王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担当缺失,而他毫不自觉,怪罪的是上天,只为自己失败找借口。

  而对手刘邦则相反,虽然遇事第一反应经常是各种昏招频出,但一经人提醒,就能立刻纠正,特别是遴选最正确建议的能力惊人,读过《史记·高祖本纪》的,都对“约降封守、利诱袭关、欲擒故纵”及“烧绝栈道、利用乡愁、引水灌城”等系列“运筹帷幄”记忆犹新。刘邦可谓“只为成功找方法”正面典型。

  面对担责与诿过、改错与借口的抉选,是从善如流还是“掩耳盗铃”,是知错就改还是我行我素,是勇于自我批评还是惮于揭短亮丑,体现了担当的胸襟和态度。没有谁能不犯错误,没有过失缺点,正确态度是正视问题,有了不足,能及时补救,出了差错,能认真纠正。面对问责,能多找主观原因,少强调客观理由。面对追责,该自己承担的,决不推过别人。

  “没有任何借口的生活会使你远离那些阻碍你前进的消极思想。”作为党员干部,如果干事创业中能自觉消除“借口”意识,反省检讨问题时,正确看待“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无论担当精神,还是求是作风,一定会体现到政治生态重塑上,激励党员干部建功立业。

初审编辑:刘阳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