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包村包户”陷入形式主义

2018-08-29 10:14:00来源:大众网作者:李焕丽 王之彬

  李焕丽 王之彬  

  时常听基层干部抱怨:现在开展工作,动不动就全员上阵,包村包户,本职工作捞不着干,包村包户工作又业务不熟,让我们狼狈不堪、苦不堪言。

  当前,基层脱贫攻坚、信访维稳、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包村包户利于分解责任、“责任落实到人”,一定程度能够推进工作。包村包户干部要签订责任状、填写调度表、上报工作照,实现“全程留痕”,但即便如此,出了问题,往往还会被追责问责。这也就不难理解基层干部会抱怨了。

  现实中,采取包村包户却未必都能取得预期效果。一位低保核查包村干部就有过这样的遭遇:上级要求按人口比例核减低保户数,将不符合条件的剔除。村居干部将此视为得罪人的工作,全程不主动、不配合,将担子全部压在包村干部的身上。

  低保评选本已建立较完善的村评镇审、公示复核等一整套程序,但由于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村级评选程序不严格、信息公开不到位,才导致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等问题频发。现在采取包村包户,让包村包户干部跟着“失职失责”后边擦屁股、补窟窿,将原本属于职能部门和村级的责任“嫁接”到包村干部身上,岂不是弱化了职能部门职责,纵容加剧了不作为、乱作为的失职失责行为?

  况且,包村干部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本职工作,还要承担包村包户工作,业务不熟、人员生疏,往往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层层加码之下,既耽误了本职工作,又干不好包村包户工作,久而久之,就会疲于应付、得过且过。可见,过分“执迷”于包村包户,反而会让基层干部在左撑右支的疲惫中消磨了积极性,却唯独便宜了那些身患懒政怠政“作风病”的部门和干部。

  责任分解利于推进工作,但责任分解不等于责任落实。包村包户只是责任分解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打开“责任落实”这把锁的“万能钥匙”。不顾实际搞包村包户,对工作困境不对症下药,对责任任意“嫁接”、一分了之,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责任落实必须落对落准,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这是责任有效落实的基础。面对重点难点工作,要摆脱“人多力量大”的错误观念,摒弃动辄全员上阵的做法,依靠科学严格的工作机制、权责明晰的责任落实机制,才能起到狠抓落实、倒逼履责的积极作用,才能避免包村包户陷入形式主义怪圈,扎实有力推进各项工作。

初审编辑:王封

责任编辑: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