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留痕与“痕迹主义”是两码事

2018-10-30 15:05:00来源:大众网作者:李雪妮

  上级工作部署是否开展?如何传达落实的?为了顺利通过上级考核验收,不得已采取种种能想到的“留痕”做法,被基层干部戏称为“证明我就是我”。如此工作“留痕”做法,正是形式主义作祟的一大表现。

  有报道称,村镇一级基层干部大都组建微信群下发日常工作通知,在迎接上级考核时,为了形成“下发通知、活动开展现场照片、签到表、会后报道及心得体会”这一完整的“证据链”,基层甚至采取打印微信截图的方式“证明”曾集体下发通知,通过教条的形式主义展示来实现“转作风、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的目的,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考核机制的存在,目的在于监督、鞭策和鼓舞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树立典范、查找不足、知耻后勇,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干事氛围,造福地方百姓和地方建设。考核标准中的工作留痕,本意是为了防止基层工作浮于表面、应付了事,考核标准制定的初衷是好的,而且考核机制的存在也有利于科学管理。可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往往被过分强调,成为限制基层工作开展的禁锢。部分基层干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想方设法搭架子、摆样子,工作不讲究实效,却以“留痕”为追求目标,用尽一切办法弄出痕迹,没有痕迹的也要“造痕迹、补痕迹”,旧材料换个日期改头换面就是新规定,迎检资料抱出来一大摞,看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实际上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纠其原因,既不能将考核机制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盲目批判基层迎检工作搞形式主义,根源在于考核与被考核的机制衔接问题。基层工作直面群众一线,党的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最终还需基层干部的贯彻落实,基层干部落实得好不好,不是靠会议层层传达落实,更不是靠步步留痕的纸质档案来证明,更多的还需看实效。与其按照条条框框进行“八股”式考核迎检,不如在扎实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来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合格的标准,工作“不留恨”远比工作中强调“处处留痕”要来的更为实际。

  工作留痕不等同于“痕迹主义”,两者之间也并无绝对界限,甚至可以说只有一步之遥,基层迎检不搞纸质档案数量“多多益善”,上级考核不搞“走马观花”仅查阅档案、笔记,如此上注实效、下重实绩方为销“痕”对症之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