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精神贿赂”的陷阱

2019-04-08 17:32:00来源:大众网作者:辛董超
辛董超 

  说起贿赂,人们往往会先想到礼金礼品、美色诱惑、有价证券等“物质贿赂”,而对花言巧语、逢迎献媚等“精神贿赂”却容易忽视。其实,“精神贿赂”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视,有时甚至比“物质贿赂”更有杀伤力。 

  古人云:“卑辞厚币,必有所图”,将“物质贿赂”与“精神贿赂”并举,其危害可见一斑。巧舌如簧、溜须拍马、掇臀捧屁、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等成语无一不是众所周知的贬义词。“精神贿赂”也为正直人士所鄙视,鲁迅先生直言那些嘻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人民大众戏谑“精神贿赂”者为“马屁精”……足见人们对“精神贿赂”的反感和警示。 

  和“物质贿赂”相比,“精神贿赂”更具备隐蔽性和欺骗性。“精神贿赂”往往借助上下级、同事等工作关系,师生、战友等社会关系,亲戚、同乡等亲缘关系,披上看似温情的外衣,让人不易发觉和辨别真伪;“精神贿赂”往往始于不显山不漏水,“温水煮青蛙”,让目标人渐渐习惯,丧失警惕;“精神贿赂”直击“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普遍心理,瞄准思想上的弱点,搔到思想上的“痒处”,让人在不知不觉间“中箭”。更可怕的是,“精神贿赂”常常与“物质贿赂”相伴相生,只等时机一到,“物质贿赂”就会通过“精神贿赂”打开的缺口,肆无惮忌、长驱直入。 

  “精神贿赂”离我们并不遥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意图明显,有的手段隐晦;有的目标明确,有的长线准备,让人防不胜防,比如,有的明明是个科员,却被尊称为“主任”“领导”;有的明明是做了“应该干的事”,却被吹捧为政绩卓越;有的明明是说了“外行话”,却被堂而皇之地说成才学超群凡……凡次种种不胜枚举。然而,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却屡屡“中招”,在溜须拍马的包围下,渐渐飘飘然,思想上得了病,分不清良莠、辨不清是非,被别人牵入“陷阱”。显然,“精神贿赂”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是一支“含沙射影”的暗箭,是一种货真价实的“贿赂”。 

  所谓“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如何才能不被“精神贿赂”所羁绊,说难也不难,首先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把好门,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线,培养健康的志趣,牢记“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古训,多交那些能够咬耳扯袖、知识渊博的朋友,自觉远离溜须拍马、附炎趋势之徒,主动净化朋友圈、生活圈,让那些“杂草”失去滋生的空间。其次,要多一些躬身自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要利用好“三会一课”、民主(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载体,主动到“大熔炉”中淬炼,对可能存在的缝隙、盲区,及时修堵;要多到群众中“请郎中”,让群众为自己把脉,对问题不要讳疾忌医,而是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把问题整改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想的防线构筑成百毒不侵的“铜墙铁壁”。 

  “忠言逆耳”,却利于进步;“良药苦口”,却治病救人。其实,有些道理很浅显,一说就会、一讲就懂,但是也容易被忽视。“精神贿赂”的危害,历史故事不胜枚举,现实教训屡现报端,依然有人在这上面栽跟头,实不应该。“去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望以此视之、警之、改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