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向扶贫的“黑手”为何屡斩不断

2019-05-20 16:53:00来源:大众网作者:

王忠

  近期,湖北、陕西、山西、重庆、广东等省市纪委相继通报了一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从通报案例来看,违纪违法人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有的在扶贫政策上钻空子,监守自盗、损公肥私,有的在扶贫资金上豪取强夺,贪污套取、截留私分、违规处置,不但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极大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指出,“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的体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把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从全国各地来看,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要求不可谓不严,处理不可谓不重。但为什么还有个别党员干部无视党纪国法,把扶贫款物看成“唐僧肉”,想尽办法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优亲厚友。

  主体责任、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是首要原因。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能否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扶贫、民政、人社、住建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是否落实是关键。“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落实与否,要通过每一个低保、危房改造、项目审批等是否都按程序进行,是否都严格审核把关,是否都到现场走访核实来体现。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在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还要倒追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督促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留下了可乘之机。对扶贫资金动“歪脑筋”,个人品德失守,抵挡不住利益诱惑是内在的直接原因,但扶贫领域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在审批流程等重要节点上还有漏洞,让别有用心之人有了可乘之机,有了空子可钻,为扶贫领域腐败的滋生蔓延留下了空间。各地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工作措施、体制机制,严格申报、公示、审核、审批、拨付、监督等程序,构建扶贫工作全链条监督、监管、负责机制,杜绝只负责分配不负责监管、只审核报表不现场核实、只重过程不求实效等问题,从源头上设置好“防护网”“过滤器”,扎紧制度的笼子,堵住腐败的口子。

  监管不能全覆盖、追责问责不及时滋生了侥幸心理。权力不论大小,只要失去制约和监督,就可能被滥用。个别党员干部胆大妄为去动扶贫“奶酪”,心存侥幸是重要原因,总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会怎么样。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要坚持“零容忍”态度,硬规定硬执行、铁纪律铁决心,对违纪违法者发现一个,惩治一个,持续保持谁动扶贫“奶酪”谁就必会受到严惩的强大威慑。同时还要强化宣传教育,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警示身边人,起到惩治一人,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从而震慑有贪腐之心的党员干部,让他们不敢、不想去动扶贫“奶酪”。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履行好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扶贫政策、项目、资金,聚焦扶贫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依纪依法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坚决斩断伸向扶贫的“黑手”,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