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莫把无功当业绩

2019-12-10 09:52:00来源:大众网作者:王莹莹
王莹莹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一个故事,话说北村郑苏仙作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正在案时,有一官公服昂然而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王将此官的逻辑讥之为“不要钱即为好官”,并说“如果不要钱就是好官,那么把一个木偶放在公堂上,它连一杯水也不喝,岂不更好?”该官又辩解道:“某虽无功,亦无罪。”阎王一针见血指出,“你一生处处求全自保,避嫌不言,非负民乎?畏繁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也!”这个“无功即有罪”的故事,虽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鬼神色彩,但却鲜明地指出了为官者功与罪的关系,警示为官者要摒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消极错误“功过观”,呼吁为官者要强化责任意识,至今发人深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推进,腐败惩治力度不断加大,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在全党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遏制,党内政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批贪腐分子纷纷落马,治吏手段越来越严,惩治机制越发健全,借口不被惩处、害怕承担风险的“为官不为”、“为官慢为”等懒政怠政行为,“木偶官”“太平官”等不作为官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干部工作不上心,满足于混天熬日子,甘愿守摊子,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则拖;有的奉行“太极理论”,干事习惯推诿扯皮,处事总会来回“踢皮球”,遇到问题就躲、出了问题就跑;有的,把明哲保身奉为根本,宁当“中转站”、做“传声筒”,也不干一点实事、好事。这些庸政、懒政、怠政行为不仅贻误了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发展机遇,更严重危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其危害不容小觑。

  “士不言政,则失其天下之责”。党员干部作为干事创业的“领头羊”、万千百姓的“主心骨”,为官从政,就是要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焉有不为之理?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只想揽权不想担责,要你又有何用?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喊“为官不易”、“为官难为”,何谈境界,何谈责任。观之我们党9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之所以能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靠的不是干等干熬、混吃等死,而是苦干实干、担当作为。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当前,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攻克这些难题、破解这些矛盾,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不是“翘着大腿坐等看”。正所谓,“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整治为官不为现象,杜绝无功即有功的错误认知,一方面,需要对党员干部晓之以理,督促引导党员干部牢记职责使命,把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作为达摩克斯之剑高高悬在头顶,时常反思、认真自省“我是谁、为了谁”这个根本命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实干苦干的竞技姿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另一方面,要“刺刀见红”动点真格,充分发挥考核与问责的导向、激励、约束、惩治功能,健全制度机制,划定“行为红线”,加大对“为官不为”官员的问责力度,对不担当不作为行为“零容忍”,对“为官不为者”坚决打板子、挪位子、摘帽子,杜绝“庸官混,懒官撑”现象。同时,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将那些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老实人”选出来、用起来;建立健全澄清保护和鼓励担当作为制度,始终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原则,旗帜鲜明地支持实干者,保护改革者,宽容失误者,形成实干创业的正能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